孩子發燒了,家長該怎麼辦?

2024年2月22日 16点热度 0人点赞

在呼吸道疾病肆虐的當下,兒童發燒成了令家長們擔心的最常見症狀。面對孩子發燒,要不要去醫院、何時該去醫院、去醫院和不去醫院分別該怎麼做,都是家長們面臨的切實問題。

撰文 | 李長青(醫學博士、旅美執業醫師)

如醫學界所預料的,這個冬季各種呼吸道疾病以比往年更瘋狂的態勢席捲中國,各大醫院,尤其是兒童醫院和大醫院的兒科,壓力陡增。我們已經看到過很多報道,去看急診動輒排號大幾百甚至上千,排隊若干小時甚至不得不在醫院過夜。

此時患病孩子的家長常常會面臨一個問題:要不要送孩子去醫院?有此顧慮,不僅僅是可能要排長隊的問題,還需要考慮「交叉感染」的風險。

呼吸道疾病流行季節,導致孩子送醫的最常見原因就是發燒。本文就以發燒為例,探討何時該送孩子去醫院,以及不去醫院的情況下在家裡如何正確處理孩子病情等問題。

多數發燒無需就醫

任何人一生中都發過燒,小孩子發燒更是普遍現象。病毒和細菌廣泛存在於我們周圍,雖然看不見摸不着,發燒是身體對它們實實在在的反應。

當病毒和細菌侵入人體的時候,白細胞會變成瘋狂的敢死隊,擊殺這些入侵的病原體,過程中會釋放一些引起發燒的物質。細菌和病毒本身也可以通過影響人體的調節中樞使體溫升高。

多數病毒被人體清除之後,免疫系統會產生針對性的抗體,下次這種病毒再進入的時候就能被高效定點清除,很多人就不會再有發燒反應了。小孩子之所以比大人更頻繁發燒,就是因為很多已經不會讓大人發燒的病毒,小孩子還是第一次遇到,身體里缺少該病毒的抗體。

如今我們已經通過疫苗控制了一些過去常見的傳染病,比如麻疹結核。現在的孩子已經比沒有疫苗時代的孩子發燒次數少了許多,發燒風險也低了很多,但仍有很多病原體還沒有合適的疫苗抵抗,除非生活在無菌環境裡,否則孩子長大過程中一定會發燒。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那些導致孩子發燒的常見病毒大多並非窮凶極惡,短則一天多則一周,孩子們大都會恢復如初。不用吃藥,對於很多病毒感染,也沒什麼藥可以縮短病程。所以大多數孩子在大多數時候,發燒了沒必要打針吃藥和就醫。

其實很多家長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是,「萬一自己的孩子發燒了就是那少數呢?」面對此問,我們可以用統計數據來估測普通個體的風險。

兒童常見發燒的風險有多大?

發燒是一種症狀,很難給出某症狀的致死率和致殘率。統計只能基於不同的疾病。

以造成兒童發燒較為嚴重的流感為例,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每年死於流感的兒童,一般在200例以內。新冠疫情期間這個數字曾經降低到個位數,2022-2023年則基本恢復到了疫情前的數字,共有182例。而美國未成年人總數超過4000萬。這些死亡的患兒病例80%沒有接種流感疫苗,有一半以上患有基礎疾病,有些則是年齡太小還來不及接種疫苗。

另外一個對兒童來說相對比較嚴重的病毒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患兒往往除了發燒還有嚴重的咳嗽。根據統計,這種病毒每10萬人口中可以造成5-8個一歲以內嬰兒死亡,和大約1個一到四歲的兒童死亡。

其它常見的呼吸道感染病毒,比如腺病毒鼻病毒、季節性冠狀病毒,症狀比上述兩者輕,住院率和死亡率也更低。

在所有發燒兒童中,包括支原體在內的細菌感染相比病毒來說更少見,尤其是季節性流行、大面積傳染的情況,基本只見於病毒感染。這些細菌感染也許病情嚴重度比病毒高,但總體數量要少許多。並且即便是細菌感染,大多數患兒也可以自愈。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沒有先天或後天疾病,平時身體健康,按要求接種了疫苗,基本不用擔心成為那高風險的少數,也就不用一發燒就往醫院跑。

也許有人會說中國的孩子不能參考國外的數據。這樣的邏輯不可理喻,憑什麼認為我們孩子的自身免疫和修復能力要比別的國家孩子差?況且有很多中國家長也很少帶孩子去醫院,也幾乎從不抽血、拍片和輸液,孩子照樣很健康。為什麼一定要認為自家孩子不如別人?

何時就醫,如何就醫?

專業權威機構列出了幾種需要警惕的情況:

  • 小於3個月的嬰兒發燒,不管體溫高低。
  • 3個月-6個月嬰兒發燒超過39℃。
  • 其他年齡兒童超過40℃。
  • 發燒超過3天,且病情不見好轉。
  • 難以控制的寒戰,牙齒打戰。
  • 明顯的頭痛,止痛藥無效。
  • 呼吸困難。
  • 嗜睡,不容易喚醒。
  • 軟弱無力,或訴下肢疼痛。
  • 腦膜炎的表現,比如幻覺、嘔吐、脖子僵直、皮疹等。
  • 有脫水的表現,比如口乾、眼眶凹陷、哭無淚、皮膚彈性降低等。
  • 如果發熱緩解超過24小時之後再次發熱,要懷疑細菌感染的可能。
  • 發熱伴有驚厥持續超過5分鍾,需要撥打急救電話或者速去急診就診;首次發作不超過5分鍾,也需要在驚厥發作停止之後擇期到醫院就診,確定驚厥原因。

如果確定是普通的熱性驚厥,則沒必要以後每次驚厥發作都去就診,除非發作較之前嚴重或伴有其它症狀。

在中國,家長們常見的一種擔心是:孩子如果不去醫院,會不會萬一發展為肺炎而耽誤了治療?但這個列表中並未給出專門針對肺炎風險的警示。

對於存在這一擔心的家長們來說,有幾個常識需要釐清:

發燒可以是肺炎的表現,但發燒不是肺炎的病因;

肺炎有輕有重,大部分肺炎是輕症;

肺炎不是一定要用抗生素,很多肺炎是病毒引起的。即便是細菌引起的,很多也可以自愈;

即便一部分病毒感染並發了細菌感染,去醫院也並不能預防這個過程,反而會加大並發感染的風險;

很多上呼吸道感染之後連續數周的咳嗽、噴嚏症狀,是一部分患兒的正常轉歸,去醫院掛水、打針並不能預防這種情況。

患兒在居家觀察過程中當然可能出現病情反復甚至惡化的情況,實際上,這份警示列表中已經包含了出現這種情況的風險指征,其中有很多提示比肺炎還嚴重的疾病,比如腦膜炎、腦炎、休克、呼吸窘迫綜合征等,作為家長不該只關注發燒和咳嗽。

如果碰到了需要去醫院的情況,一定不要驚慌,首先要分析去醫院的最快途徑:附近最便捷的醫院是哪家?自駕還是打車?抑或叫救護車?

其次,保持全家通訊暢通。攜帶的東西盡量簡化,帶上錢包、手機、鑰匙、尿不濕、奶瓶、水杯等。不要給孩子穿太多,跟平時外出一樣的衣服就可以了,穿太多既浪費時間,又影響行動,而且還妨礙醫生給孩子做全面檢查。

人員配備:孩子發燒的時候除了至少一個固定的看護者之外,還要有一兩個可以隨叫隨到的機動人員。

就診前要整理好思路和語言。一臉急迫、語無倫次不能得到醫生更多同情,對診斷也沒有幫助;思路清晰、言語流暢准確反而會得到醫生的肯定。需要提供給醫生的信息包括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燒,最高多少度,有無寒戰、皮疹、疼痛、嘔吐,飲食和大小便情況(有無大便,顏色、形狀;最後一次小便什麼時候、顏色),什麼時候吃過什麼藥(如果記不住藥名,要把藥品的外包裝帶着,僅向醫生描述藥片的顏色、形狀是沒用的)、吃過幾次、效果如何等。

居家如何處理孩子病情?

如果沒有上述情況,大多沒必要勞師動眾去醫院,在家自己處理就好了。處理的方法對於非醫學專業的人來說也並不復雜,無非「涼、水、藥、觀」四個方面。

「涼」是指穿輕薄、透氣的衣服,不要過度捂蓋。人體調節體溫的機制復雜,但再復雜也不可能推翻熱力學定律,給孩子捂汗不利於降溫。

「水」是指讓小孩保持足量的飲水。大多數小孩發燒的時候不願意一次喝很多水,需要家長耐心地、一點點地多次去餵。

「藥」是指退燒藥。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布洛芬是常用的小兒退燒藥。可以按照說明書交替或聯合使用(國內公眾乃至於相當一部分醫生,對於這兩種退燒藥是否能聯合使用存在較大誤區,《返樸》將另文解答)。小孩子不能用阿司匹林,需謹防瑞氏綜合征(RS)的風險,雖然屬於小概率事件,但後果嚴重,不能冒險。需要注意的是退燒藥亦不能縮短病程,只是讓孩子好受一些,尤其是發燒伴有頭痛、肌肉痛的情況。

「觀」是觀察。孩子生病以後得有人全天照顧,但需要觀察哪些則未必一定清楚。需要觀察的內容包括:孩子活動情況、神志狀態、呼吸情況、皮膚的改變(有無皮疹、出血點),當然還包括監測和記錄體溫,以及服藥之後的反應等。如果有嘔吐,需要注意避免造成孩子窒息。

還有一個在多數中國人看來稍顯過分的要求:要確保孩子的看護者掌握基本的心肺復蘇和窒息急救方法。

這幾年很多人熱衷於推銷給小兒拍打或推拿這類「偏方」來治療發燒。這里鄭重建議不要選擇這類方法,理由很簡單: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推拿對小兒發燒有效,卻有明確的害處。所謂「誰家小孩發燒推拿就好了」這類理由,只能用來說服花錢上當的自己,沒有任何科學說服力。

如果孩子屬於上面所說的需要警惕的情況,家長卻把精力放在拍打、推拿、艾炙、拔罐等不靠譜手段上,就會耽誤診療,現實中因為迷信另類療法而耽誤正規診治的慘痛案例不在少數。對新生兒、嬰幼兒,不合理的拍打推拿還可能導致關節受損、軟組織挫傷;艾灸也會增加呼吸道感染和窒息的風險,拔罐刮痧會破壞皮膚完整性。出現了這些狀況,家長後悔都來不及。

對父母而言,孩子發燒是一種煎熬,恨不得自己替他們生病。但父母最現實和最需要的,是科學對待孩子的發燒。

本文受科普中國·星空計劃項目扶持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 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系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