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四川康定舊照:3座城門還沒拆,跑馬山和現在不一樣

2024年2月23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跑馬溜淄的山上,一朵溜溜的雲喲,端端溜淄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喲,月亮彎彎,康定溜溜的城喲。」

——摘自《康定情歌》歌詞

康定,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東部,是甘孜州的州府。康定鍾靈毓秀歷史悠久,康巴文化燦爛。康定被譽為「情歌之城」,一首膾炙人口的《康定情歌》,更是唱醉了天下人,也讓康定和跑馬山名揚海內外。

美麗的康定

一座城市,因為有歷史而厚重。那麼,過去的四川康定,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城市和人一樣,也有記憶,因為它有完整的生命歷史,老照片就是最好的記錄。

筆者搜集到了幾十張拍攝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康定老照片,反映的是古城建築和人文風貌。原片是黑白的,有的還很模糊,為其上色並修復了清晰度。照片搜集不易,值得收藏!

30年代的康定

康巴藏區,位於橫斷山區的大山大河夾峙之中。站在山上向下俯瞰,山清水秀,景象令人震撼。康定古城坐落在峽谷之中,康定河穿城而過,兩岸是鱗次櫛比的傳統民居和建築。

康定,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高原古城,這里既是情歌的故鄉,又是茶馬互市的重鎮。康定是康巴藏區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信息中心和交通樞紐。照片拍攝於1930年。

30年代,康定城內的一條街道。街道不是很寬,一眼望不到盡頭,兩側的建築古色古香。臨街商鋪都在開門營業,門口撐着遮陽棚。一名藏族男子從街道上走過。

路旁還有一些小販在擺攤,生意很紅火。畫面充滿了生活氣息。一座城市最大的物質性遺產,是一座座歷史建築、老街等。它們縱向地記憶着城市的史脈與傳衍。

過去的康定,東、南、北各有一座雄偉的城門。因三座城門內設有稅關,又名「三關」。康定城關始建於清雍正七年(1729年),以山為障,並沒有修建實際的城牆。

這三座城門分別為:康定門(東)、永安門(南)、拱極門(北),三關雄踞要沖。1938年,籌備建西康省時,為擴大康定城區,拆掉了三城關及附牆,只有地名被保留了下來。

這張照片,拍攝於康定北關城門外。城門前碼放放着成堆的茶包。近處能看到藏馬群和運輸藏茶氂牛群。此時的康定,不僅是剛剛建省的西康省省會,更是古往今來茶馬古道上最重要的「賈市」。照片拍攝於1939年。

30年代,位於康定城東南的跑馬山景象。城依傍着山,山護衛着城。「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雲喲。」跑馬山因一首《康定情歌》而聞名四海。

每年農歷的四月初八,康定當地群眾就會在跑馬山舉行盛大的「轉山會」,同時還會在跑馬山上舉行賽馬等活動,現場十分熱鬧。跑馬山還有個吉祥禪院,是這里最古老的寺院。

這幾名騎馬的漢子,是康定運輸線上的衛隊成員。他們騎着高頭大馬,身上背着刀槍,為過往的車隊和馬幫保駕護航。他們性格豪爽,武功高強,是康定運輸線上的守護神。

30年,位於康定郊外的一處「鍋莊」,鍋莊建築風格多為一進幾院布局。它集客棧、交易所、貨站等功能於一身。在溝通內地商販與藏區商販的相互貿易中起到特殊的作用。

全盛時期,康定城中有鍋莊48家。鍋莊建築大門多用大型花崗石鑲砌,門洞旁柱及門頂檐為漢式木架,上蓋筒瓦,挑起爪角。康定鍋莊,如今留在每個康定人的記憶之中。

這是30年代康定的南城門——永安門。南門最初叫「南紀門」。民間俗稱為「南極門」,一直到了清末,才改名為永安門。歷史建築,代表了一個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城關修建在兩座大山之間,雖無城垣,但城關山與關相連,雄踞爐城南要沖。城門上方鑲嵌的石匾上「永安門」三個大字十分醒目。城關內外有一條石路,兩側都修建有民居房屋。

1939年,康定城內「中正路」上的景象。街道不是很寬,街上人來人往。在路旁的建築門口,貼有標語。

位於康定城郊外河畔的建築群,就是當時的康定縣政府所在地。政府大院臨江而建,正對着門口矗立有一面照壁。照片拍攝於1939年。

到了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西康建省,省會設康定。1955年,撤銷西康省。

30年代,位於康定北門外的西康牧運公司前,一名男子正拉着黃包車趕路。在過去,川藏地區的物資運輸主要依靠「烏拉(無償勞役)」差役。為了減輕藏民負擔,當地成立了「西康牧運公司」,廢除了「烏拉」。

1939年1月,剛剛成立的「西康省立小學」。一群小學生站在教室前的台階上合影。這座建築,是原明正土司在康定最恢宏的宮殿,後被改成了學校。

明正土司官寨,始建於明末清初,明正土司由木雅色巫絨駐地遷至康定白土坎下(今州委、州政府至康定賓館處),史稱「色多衙門」,今尚有一段殘牆。

30年代,兩名生活在康定地區的藏民,他們身上穿着傳統服飾。康定是以藏族為主,有藏、漢、回、羌等17個民族的聚居縣。

服飾作為一種物質文化,有着悠久而燦爛的歷史。藏族服裝分為很多種,有康北農區服飾、康南農區服飾等。不管是哪個藏區的服裝,別人都能一眼就認出這就是藏族服裝。

這棟兩層建築,是位於康定子耳坡下的省招待所,始建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

大樓為磚瓦結構,門口上方懸掛的匾額上寫着「籌邊別墅」四個字,門口有兩名士兵在站崗。台階下的大石頭上交叉斜插着兩面旗幟。籌邊別墅作為往來西康之軍政機關的招待所。

康定是"鍋莊文化"的發祥地。照片中,當地人跳起了節日鍋莊舞鍋莊舞姿矯健,動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緒表現,舞姿順達自然,優美飄逸,體現了西藏藏族人民純朴善良、勤勞勇敢、熱情奔放的性格。

30年代,位於康定的一座外國人修建的別墅。在別墅的外圍,修建有中式的連廊和門樓。住在這棟別墅里的,是一名外國牧師,康定人習慣把這棟別墅稱為「洋人公館」。

在過去,康定當地交通不便,橋梁很少。人們為了跨越河流,人們在河道之上拉起一根長長的繩索。人們想要到達河對岸,就得乘坐這座溜索。人們將自己懸掛在溜索上,依靠地勢和慣性的作用,就能迅速到達河對岸。不得不贊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30年代,康定水利發電所的廠房前,三名工作人員站在溝渠旁。這張照片的拍攝位置為現甘孜日報社附近。

這張照片,拍攝於康定郊外二道橋附近。兩名可愛的兒童正坐在雙人滑竿上,滑竿上面裝有遮陽的棚子。蜀道崎嶇,上山下山不易,乘坐滑竿是不錯的選擇。抬滑竿的轎夫雖然很辛苦,但也能靠此養家糊口。

1939年,位於康定東關外的一處工地上,一棟大樓拔地而起。這就是當時正在建設的省交通廳辦公樓。大樓台基很高,門前建有十幾層台階。建築為磚瓦結構,布局左右對稱,看上去非常現代和氣派。

生活在康定的羌族人,正聚在一起喝咂酒。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飲酒方式,酒以青稞大麥、玉米釀成,口味純正。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時,人們都會喝咂酒。每人插一長竹管於壇中,同時飲用。邊飲邊加清水,直至味淡 。

30年代,康定剛下過一場大雪,河水還沒有結冰。這與昔日的綠水青山形成了鮮明對比。河兩岸的傳統建築和民居,古色古香。目光所及之處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30年代,康定東關外「西康茶關」附近的景象。一名背夫正在給茶葉打包。每年,西康茶關收茶稅達十一萬兩白銀。

千百年來,背夫們從雅安出發,負荷兩三百斤綑紮緊實的條茶,走入崇山峻嶺之間。到了康定,就要把條茶外包的竹篾割開,裝進牛皮做的茶包,給氂牛馱,最終到達西藏。

1939年,位於康定北郊的溫泉公園(今二道橋浴池)附近景象。二道橋先前稱為「 望江樓」。清乾隆年間,打箭爐同知符兆熊見此地溫泉宜人,便在此建了一間簡陋浴室。並在浴池旁的觀音閣處修一樓閣,取名望江樓。

30年代,康定北門附近的市場。城牆外,有很多馱着茶葉包的馬匹和氂牛。獲取,雅安邊茶從雅安運往康定用人力背運,在康定經過藏族茶商們的加工改裝後,原來的「邊茶」成為「藏茶」,所有從此西運的「藏茶」,都要先出北關辦理「稅引」後就地啟運。

這是30年代位於康定的一座喇嘛寺廟。喇嘛寺廟,藏傳佛教寺院的俗稱。寺廟位於山間平地之上,周圍山坡上雲杉茂密成林。

1939年,康定地區一片草地上的成群的氂牛。氂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能忍耐極寒天氣。氂牛善行山路沼澤,且負載量大。氂牛以其特有的生理條件,成為該地區的重要交通工具。

康定,歷史條件不僅得天獨厚,而且極具獨特的個性色彩。康定,被稱為「海外仙山,蓬萊聖地」。一年四季都很安靜,當地的生活節奏很慢。照片中,有座西式教堂,鮮明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該教堂始建於1914年,毀於六七十年代。

30年代熱情陽光的康定人

結束語:回看30年代情歌故鄉康定老照片,感受溜溜康定的一些「城市記憶」,讓人感慨萬千。如今的康定,到處是綠水青山,風光秀麗。旅遊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康定,是一幅永遠畫不完的畫,一首永遠唱不完的情歌。康定的明天會更加美好!你去過康定嗎?在你眼裡,康定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