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不能回的民族,印度華人正在紛紛逃離印度

2024年2月23日 23点热度 0人点赞

在世界歷史上,華人無疑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移民族群。

世界華人分布地圖

據不完全統計,世界華人人口接近15億人,其中海外華人人口約7000萬。華人廣泛分布於全世界233個國家和地區中的200個,主要集中在東亞、東南亞、北美洲等地,特別是東南亞,70%的海外華人居住於此。自19世紀以來中國的移民潮開始,經過百年移民,華人也由此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分布最廣泛的族群

馬來西亞福建會館

絕大部分海外華人無論歷史將他們帶往何處,都始終堅持着中華文化的傳承,說華語,寫漢字,過春節,用筷子,不管政治身份如何變化,文化和血緣依舊不改中華本色。事實上,中國人歷來是安土重遷的農業民族,最重要的品質就是「守土」,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背井離鄉,也因此華人散布全球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血淚史。

華人主要移民地區

金山,下南洋,敢問他鄉何時月明?從華人勞工到華人移民,這是一條血淚斑斑的道路。

19世紀前往美國淘金的華人勞工們

作為全球華人的發源地,中國自然是全體華人們唯一的祖先原鄉。以往作為中國人的我們,認知中的海外華人大多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美國、澳大利亞歐洲南美洲這些地區,近些年來非洲也有不少華人華僑前往經商、采礦,乃至定居,部分華人還融入了非洲社會。

河南小伙孔濤因為對尼日利亞建設做出巨大貢獻,被當地土著皇帝授予酋長稱號

有意思的是,和中國八竿子打不着的南亞大陸也有華人的分布,在印度,仍然有接近1萬華人人口的存在,而且這些華人不是新移民,而是土生土長的印度華裔。因為地理上的喜馬拉雅山的隔絕、文化上的千差萬別和歷史上中印關系的高度緊張,華人移民無論如何不會願意進入印度,那麼這些有家而無處回的印度華人從何而來,又背負着什麼樣的歷史隱情呢?

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擁有整個南亞唯一的唐人街塔壩中國城

印度是他們的家,可是卻從來沒有接納他們。

塔壩中國城

其實,從歷史上看,中印之間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如果把南亞都算上的話,早在漢代,我國已經和所謂天竺有佛教的傳承,而在唐代,也有玄奘西行取經的經典故事。可是有意思的就是,中印之間盡管歷史交流頻繁,而且海外移民數量都十分龐大,可是中印之間卻沒有什麼大規模移民行為,印度華人數量屈指可數,中國的印度裔人口更是幾乎沒有。

玄奘西行

南亞因為三面環山,一面環海,被稱為「次大陸」,盡管中印兩國相互接壤,可是因為高聳入雲的青藏高原,交流相對困難,因而印度和中國之間,可沒有中國和日本朝鮮越南這些國家的交流程度。南亞是佛教發源地,中印交流開啟了佛教東傳的道路。

青藏高原

公元68年,漢明帝接納佛教,於是中國出現了有史可考的第一座官方寺廟洛陽白馬寺,許多天竺高僧由此入華講法,佛教逐漸興盛,可是這種源於南亞,帶有強烈印度風格的宗教文化,卻漸漸漢化,徹底成為中國式的宗教,也就是漢傳佛教

洛陽白馬寺

公元401年,來自西域的印度高僧鳩摩羅什長安定居講法,將許多梵文佛經翻譯為漢語經典,與此同時,中國禪師法顯也沿着絲綢之路進入天竺,在此游歷多年,這種宗教性的行為是中印之間最早的移民活動,但是僅限於宗教層面,而且極其個別。歷史上的中國不乏虔誠的佛教徒,可是卻沒有人願意真正去天竺朝聖,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玩的現象。

達摩祖師,南朝梁時期來華的天竺高僧,中國禪宗創始人,在華圓寂

除了道路難行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中國和印度同為強文明,誰也不讓誰,因此只存在文化交流,不存在人口遷徙,形成對照的則是中國周邊的許多少數民族都喜歡定居在中國,比如朝鮮族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一直是一個大一統國家而印度在被英國人殖民前從未統一過,甚至不能算是國家,印度直到今天還有數千種方言。

唐太宗時期版圖

可是和中國一海之隔的東南亞卻一直是華人移民的首選地之一,早在古代就已經納入了中國的文化圈,稱為「南洋」。東南亞地區的娘惹文化,正是華人與本土土著混合後形成的獨特文化。然而,中國卻從未對印度產生強影響,因此印度華人族群必須是近代之後才出現。

馬來西亞檳城福建會館

16世紀,大航海時代洶涌而來,葡萄牙殖民者是最先抵達印度的西方殖民者,並在印度沿海地區建立起不少殖民據點。此後,西方列強紛紛進入南亞。古老的印度如同古老的中國一樣,在西方人的堅船利炮面前毫無勝算,很快淪為殖民地。

這其中,英國人無疑是最強大的殖民者,而印度華人的出現,也與他們息息相關。早在169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便已經首次在加爾各答登陸,在此建立起貿易據點。直到1757年,英國殖民者悍然入侵孟加拉,由此揭開了殖民南亞大陸190年的歷史。加爾各答是英國人最早入侵的南亞城市,英國東印度公司以此作為據點逐步占領整個印度次大陸。

英國殖民者入侵孟加拉

當時還沒有所謂「印度」,印度只是一個傳統地名,而不是國家之名,說起來印度人還真得感謝英國人,如果不是英國人,印度絕對不可能統一成一個國家。當時的加爾各答,是孟加拉王邦的城市,今天則是印度西孟加拉邦的首府,事實上,加爾各答一直通行孟加拉語1772年,這里成為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行政總部。

18世紀印度局勢圖

此時的中國,雖然還沒有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可是封建統治已經日益腐朽。許多閩粵兩省的人口已經下南洋謀生,和英國人打交道。1778年,第一個有史可載的華人楊大釗抵達印度加爾各答,他是廣東客家人,會說一點英語,來到加爾各答後開始了他的製糖生意。

楊大釗對當時的加爾各答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為了紀念他,加爾各答鑽石港附近的一片區域被命名為「阿釗坡」,在歷史中留下了華人的影子。楊大釗1783年在加爾各答去世,他生前常常幫助同村人來此定居,因此到1800年,印度華人數量達到了300人。

塔壩中國城的華人商販

進入19世紀,英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額度越來越大,英國人迷上了中國的茶葉,一個名叫羅伯特·福瓊的英國人在中國南方各地盜取茶種,移植到了印度阿薩姆邦,於是有了印度茶。時至今日,印度的茶葉出口甚至可以和中國這個茶葉原產國相提並論。

阿薩姆紅茶

在英國人重金誘惑下,也有一些來自福建、廣東、安徽的茶農前往印度,但數量也不是很大。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內憂外患,整個中國風雨飄搖,於是才有了近代的大規模移民潮。印度雖然比不上東南亞、美國等地,但是也是一個移民目標地。

廣東人、客家人、湖北人以及上海人是最主要的印度華人移民群體,他們大多從事一些「低種姓職業」,連本地最窮的有印度人都不願意乾的活,比如洗衣、賣菜、制皮革和烹飪,漸漸發展出唐人街,並以皮革生意為主要經濟來源。

塔壩華人商會

1858年,印度爆發反英大起義,隨後被英國人血腥鎮壓,維持了接近300年的東印度公司被英國裁撤,印度直接進入英國殖民統治,即所謂英屬印度。為了壓制本土族群,英國人很喜歡引入其他民族來制衡,於是華人也成為了英國人利用的對象。

英屬印度

1901年,根據英國殖民地政府統計,整個英屬印度的華人人口約6500人,超過一半居住在加爾各答,然而和東南亞華人一樣,印度華人也不追求融入當地社會,因為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差距實在太大,同時印度的種姓制度根本把華人排斥在外,華人也只當印度是賺錢的地方,沒有想過定居於此。因而,在殖民地時代,印度華人完全游離在印度社會之外。

印度華人會堂懸掛着孫中山頭像

當時的南亞次大陸,70%的人口信奉印度教,剩下大多信奉伊斯蘭教,當地人對宰殺牛羊豬等動物不感興趣,而華人則沒有這麼多忌諱,於是適時補上了皮革行業的缺口,成為印度最大的皮革產業族群。25%的華人從事皮革生意,抱團生存,一個帶一村,主要便是來自廣東梅縣的客家人,此外還有湖北人做牙醫,廣東人賣皮革、做木匠,山東人織布。

和大多數海外華人以地域劃分群體一樣,華人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大致也分為廣府幫、客家幫、福建幫等幾大派,分別從事不同的行業,比如製革、製鞋、機械、木工、海員、飯館等。當時的印度作為英國殖民地,有大量的資本流動,一個人在印度一年掙的錢,寄回中國去可以讓一家人花三年,因而也有一些華人鋌而走險來到印度謀生。

印度華人也有不少陋習

特別是皮革產業,幾乎被華人壟斷,從皮革小工坊到皮革工廠,逐漸形成產業,最多的時候,加爾各答有接近100家皮革廠,全部由華人擁有。

此時的英國殖民者日益膨脹,在西北部入侵阿富汗,在東北部又入侵緬甸,而在北方哪怕隔着茫茫雪域高原,也無法阻止英國人北上入侵的步伐,1904年,英軍從印度出發入侵我國西藏,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無力抵抗,簽訂《拉薩條約》,西藏邊界大開。此時,也有一些藏族人進入印度,這些人占到印度華人的40%左右。

電影《紅河谷》中的英軍侵藏

1912年,西藏地區淪為英國勢力范圍,更多的華人經過此道進入印度殖民地。此時的中國,隨之而來的是更加復雜的局勢,1931年日軍發動侵華戰爭,許多川藏地區的華人移民由此避難印度,最多時候有6萬多人。中國遠征軍也在1942年撤退至印度蘭姆伽地區。

駐印中國遠征軍

中國政府同時在加爾各答開辦了辦事處,乘着這股東風,越來越多的華人進入印度,加爾各答出現了中國城,也就是日後的塔壩中國城。可是人口仍然有限,雖然塔壩中國城裡出現了許多華人會館、華文學校,還發行了中文報紙,可是影響力仍然微乎其微。

印度老華人

1947年,英國通過了《蒙巴頓方案》,宣布印巴分治,印度走向獨立。這些華人面臨着和馬來西亞、印尼華人一樣的歷史問題,他們必須選擇回到中國還是成為當地國民。與此同時,新中國很快成立,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不允許任何政治勢力挑戰主權完整。1962年成為了印度華人命運的轉折一年,那一年中印爆發邊境戰爭。

我軍俘虜印軍

我軍大獲全勝,成功驅逐了入寇我境的印軍,然而消息傳回印度國內,一場針對華人的大清洗運動隨即爆發。印度人將所有的怒火都發泄在了這些華人身上,幾萬名印度華人被羈押在集中營。在那裡,上至80歲下至新生兒,全部被剋扣伙食飲水,還遭到印度守衛的不停毆打,一部分華人華僑命喪於此,成為印度華人難以忘卻的歷史陰影。對此,我國政府當即譴責,並要求印度政府履行人道主義責任,可是印度置若罔聞。

最可恨的是,印度政府甚至還做秀,拉着餓了許多天的華人孩子出來拍攝「親善」照片。

大部分印度華人就是在那時候紛紛逃離印度的,比如著名的印度華僑領袖馬鑄材,他在1被關押了70多天釋放,回到中國,1963年在昆明去世。20%左右的華人回到了中國或中國港台地區,剩下幾乎都移民去了東南亞、歐美和澳洲,只有極少數華人繼續留在印度

印度華僑領袖馬鑄材,藏族,祖籍雲南中甸,著名愛國僑領

1962年,印度政府不由分說將華人全部扔進集中營,他們的房屋、店鋪和財產通通被印度政府沒收,並且華人們遭到印度人的攻擊、搶劫甚至強奸。飢餓、酷熱和恐懼籠罩着印度華人,加爾各答唐人街也從過去的繁華商埠淪為荒草街道。正應了印度華人會館門口的萱草枯萎,兒孫傷悲」那句話。

塔壩中國城

在紛紛逃離印度的華人大潮中,一萬多人回到了祖國懷抱,他們大多被安置在廣東、雲南和廣西的華僑農場,時至今日已經和中國人沒有兩樣。留在印度的華人雖然已經跌破萬人,可是仍然面對着印度的歧視。70年代印度解除華人戒令,可是依舊有許多苛刻要求,每戶華人家庭他們每年光是為了保住居留權就需要繳納大約2萬盧比

印度華人胸口用印度文字寫着:我不是中國人,我是印度人

2004年,印度人口普查後發現,印度華人只有大約7000多人了,而且還在不斷減少,大多移民去了歐美,也有一些回到中國。新世紀的印度華人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力,但也有一些名人,比如印度中餐大亨黃玉堂、歌手張眉陽等。

加爾各答街頭的中國早點

在加爾各答,有一種很著名的印度小吃,它是用麵皮包着肉屑、蔬菜製作而成,和絕大部分印度小吃喜歡加咖喱不同,吃這種小吃很少加咖喱,反而喜歡蘸醋、醬油甜辣醬,它被印度人叫做「饃饃」,其實這就是華人帶過去的餃子。

印度本身就是一個等級秩序森嚴的國家,雖然政府早就在法律層面廢除了種姓制度,可是民間依舊以此為不成文的法律,華人作為異族,甚至比不上最低賤的種姓,在印度遭受歧視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許多華人也後悔為什麼沒有逃離印度。

時至今日,留在印度的華人滿打滿算6000人,絕大部分仍然居住在加爾各答,少部分生活在孟買他們大多數都已經不會說華語,也沒有學會復雜的印度方言,日常交流的語言是英語。除了19世紀的華人移民後代,印度的華人群體還有一些是來自中國西藏的藏族人。

印度華人

這些印度華人徹底成為無根的民族。

印度華人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華人骨子裡的戀鄉情結是誰也無法抹去的,因此許多印度華人哪怕早已經移民別國幾代人,一到春節,居然全家還會回到印度唐人街而不是中國去尋根、過春節,而印度人根本不過中國春節,往往會好奇觀望,實在是一個很奇特的景觀。

印度華人家庭

隨着時間遷移,印度華人慢慢凋零,人口銳減,今天加爾各答塔壩中國城的華人基本都是老人,的許多中式會館、餐館、學校、戲院慢慢都已經成為印度人的天下。《印度商報》成為了印度唯一一份中文報紙,而過去印度至少有4種中文印刷品。

加爾各答華人會館前的印度小學生們

這條坐落於加爾各答小鎮塔壩的唐人街,面積只有3.5平方公里,形如中國文化的飛地,隨處可見漢字招牌,到處張貼着中國名人畫像,會館里交織着粵語、客家話和閩南語,街上偶爾甚至還懸掛着五星紅旗,可以說與印度格格不入,在歷史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印度華人女記者

盡管這些華人依舊保持着族譜,每個人都有一個中文名,可是他們已經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中文名怎麼寫和怎麼讀。對於這些七、八代之後印度華人來說,除了中國血統外,他們對中國已經沒有任何概念,中國只是遙遠的父輩的記憶,根本無從尋找,他們唯一的根就在塔壩,因此這些印度華人哪怕離開了印度,也仍然心系塔壩。

印度華人婦女

可是,印度到底無法接納他們,這些華人仍然漂泊在歷史之中,中國是他們的祖輩故鄉,卻不是他們的故鄉;印度是他們的生身之地,卻不是他們的安魂之處,那段灰暗的歷史記憶,將是這些華人們永遠無法癒合的一道傷口。

印度華人

又或許,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根本無所謂「故鄉」和「他鄉」,心安之處便是故鄉,但還是要記住:如果把身體交給了四海的他鄉,一定要把魂靈還給故鄉的祖廟

塔壩華人大媽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