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在瑞士銀行存400億,如今子女取不出,需另交300億遺產稅

2024年2月25日 25点热度 0人点赞

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文|老閆侃史

編輯|老閆侃史


世界上任何一個銀行出事,享賦「世界上最安全銀行」的瑞士銀行都不可能。

然而,這樣的安全,卻讓台灣富商王永慶的400億遺產被鎖在其中,他的子女無法取出一分,還要另交300億的遺產稅。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王永慶是如何實現財富自由,他的巨額財富都是從哪來的?

在這背後,隱藏着無數的故事和紛爭。當一筆巨額的遺產被鎖定,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出色的個人造富能力

王永慶,這位被譽為「台灣的驕傲」著名商人,他歷經幾十年的經商,在他個人的瑞士賬戶中根據報道顯示已經有高達400億美元的現金存款

然而,這筆令人矚目的財富,卻因為遺產稅和家族紛爭而被困在瑞士,無法被後代動用。這樣的情況不禁讓人感到震撼和好奇。

為何巨額的財富會被鎖定?家族成員之間的紛爭又是如何產生的?"

王永慶作為台塑集團的奠基人,被譽為「台灣的驕傲」,他創造的商業帝國令世人矚目。但與巨額財富隨之而來的,是他未能及時明確處理的各種糾紛。

王永慶與兩位伴侶楊嬌和李寶珠生有多個子女。這原本是一個大家庭,各子女在集團中負責不同職務,本該生活和睦。

1917年,王永慶生於一個普通農家。當時台灣正處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王家種植茶葉維持生計。

6歲進入村裡的小學就讀,每天步行10公里的山路上學。簡陋的校舍,有限的教學資源,並未削弱小王永慶對知識的渴望。

他勤奮好學,成為了老師們的得意門生。15歲完成初等教育後,王永慶選擇了輟學。艱苦的家境不允許他升學深造,他決心去社會上闖一闖。

最開始輟學的時候,他的老師還極力挽留他,認為他十分具有搞學術研究的頭腦,希望他能繼續讀下去,畢竟在那個年代,誰能搞出學問的明堂,還是要遠勝過其他行業的。

但王永慶卻十分清楚,自己家庭情況,已經不允許自己再繼續讀書下去,在他看來,讀書不一定要坐在課堂上才叫做讀書,自己盡可能的要到社會中去,那裡面的學問也不少。

王永慶首先在家鄉的茶園做了一段時間的雜工。青山綠水不解年輕人的夢想,他決定離開老家,來到嘉義一家米行做學徒。

16歲那年,他從父親手中借來200元創業資金,在嘉義市中心開設了自己的米店。

當時正值戰後經濟緩慢恢復時期,王永慶的小米店生意冷清。這並未擊倒志向遠大的他。

王永慶思前想後,決定與客戶直接接觸。他挑選優質大米,提供考究服務,親力親為,義務為客戶清洗米缸。這精心的服務很快贏得了客戶信賴,小米店漸漸紅火起來。

隨着時代發展,王永慶敏銳嗅覺到木材行業即將迎來春天。

彼時剛剛結束二戰,隨着日本的戰敗投降,台灣這塊被日本強占了近半個世紀的土地,也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所以王永慶想到既然戰爭結束後,人們對於建造房屋有強烈的需求,再加上各種工廠如同雨後春筍般生根發芽後,建材的需求量一定會大漲的。

事後證明,他果然賭對了。

他毅然決定轉行經營木材。憑借對市場供求關系的深刻把握與遠見,王永慶在木材貿易中獲利頗豐。

自信和實力的進一步增強激勵他踏入新領域挑戰。當塑料工業被台灣政府列為戰略發展方向時,王永慶果斷抓住機遇,投身這一新生行業。

1954年,王永慶募集了50萬美元創辦台灣第一家塑料公司,生產PVC塑料,這在當時被視為極具冒險性的舉動。

他對這個領域一無所知,公司前景未卜。但王永慶並不懼怕失敗,他勇於創新、敢於嘗試。通過自學和實踐,他逐漸掌握了行業運作法則。

憑借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無畏挑戰的膽識,王永慶的塑料公司終於走上正軌,並在隨後的歲月里成長為全球最大的PVC生產商之一。

如今人們熟知的台塑集團,就是由他一手創立的。

事業有成之後,王永慶更加積極投身公益事業,主動承擔起履行社會責任的擔當。他慷慨解囊,積極資助教育、醫療等公益項目建設。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年近古稀的他第一時間捐出1億人民幣,用於災區的救災和家園重建。晚年的他還多次訪問大陸,推動兩岸交流。

爭議頗大的巨額財產分配

然則王永慶去世後,遺產分配與權利確認的問題成為不斷糾葛的焦點。

楊嬌一方與李寶珠一方為此爭執不休,前者認為後者無權繼承,後者堅信自己應占有公平份額。經過多年訴訟,法院最終支持李寶珠,確認她等人的合法地位。

更加復雜的是,王永慶在瑞士銀行的400億美元巨額存款。這筆錢的存在本身就引發各方猜疑,有的認為這是王永慶晚年的秘密資產,也有人猜測僅是他的誇誇其談。

但無論如何,這筆錢的來源和確切數額都無法查證。

遺囑執行人一度想取出部分資金,但需繳納天文數字的稅款,幾乎抵得上台灣一年的財政收入。考慮到取出困難,這筆錢至今仍無人能動。

瑞士存款之謎成為這個家族又一個不斷糾纏的話題。楊嬌和李寶珠都想確認自己一方的權益,雙方再次爆發激烈爭吵。

為此,各方費盡心思尋找遺產所有權的證據。

楊嬌一邊爭取法律程序繼承權利,一邊打聽王永慶生前在外的往來以及其他隱秘賬戶,希望找到線索,李寶珠這邊也四處奔波,試圖通過瑞士銀行的聯系確定自己一方名下有無被遺漏的部分。

有觀點認為,王永慶故意設置這一難題,希望子女能放下爭端,團結對外。

但迄今,遺產糾紛仍無實質性進展,反而愈演愈烈,雙方互相攻訐、相互猜忌。

這場遺產大戰讓原本體面相對的家族撕開了難看的口子,不僅耗費了大量社會資源,也在台灣商界引發不小震盪。

王永慶之所以選擇瑞士銀行,一是看中其頂尖的金融服務,二是信賴其客戶隱私保護。瑞士銀行歷史悠久,法律制度完善,確保客戶信息和資金不被泄露。每位客戶都使用獨特識別碼,員工須簽署保密協議

王永慶深感瑞士銀行可保障其辛苦積累的財富安全,也可避免潛在的稅務風險,絕對是客戶利益至上。

然而好景不長,王永慶於2008年辭世,這引發一場繼承糾紛。由於王未留下遺囑或明確授權,其家人無法取出存款。

更令人震驚的是,根據台灣遺產稅法,家屬需繳納高達300億美元稅款,才能獲取這筆遺產。王的數位子女無力籌措如此高額資金,多次請求台灣政府協助,希望以較低成本取得這筆遺產。

但政府態度強硬,堅持300億美元稅款不變。諸多磋商毫無進展,這筆錢至今仍存瑞士銀行賬戶。

顯然,王永慶並未料到這一境況。他本希望這筆錢成為家族基業,供後代子孫使用。哪知瑞士銀行及台灣地區當局的政策迥異常人預期,反而成了一樁心頭大患。這令所有親友無比扼腕、痛心疾首。

或許在王永慶看來,自己的遺產規劃已做得妥妥當當,誰知最後取錢如此之難從這件事情上,我們也不難看出。

無論把錢存到哪家外國銀行,都必須提前了解其遺產繼承政策,並未雨綢繆,制定周詳的取錢方案,避免家族後代被迫面臨無法取錢的尷尬局面。

王永慶生前聰明絕頂,所到之處無往不利。沒想到他在瑞士銀行藏了一筆巨款,卻因種種限制而無人能取。這真是令人扼腕至極。我們唯有吸取教訓,別重蹈覆轍了。

王永慶的商業帝國令人難以置信,他所取得的成就似乎無人能及。然而,在追求巨大財富的過程中,王永慶可能也做出了一些有爭議的決定。

對此您怎麼看?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看法

【免責聲明】文章案例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案件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刪除內容!特別說明,本文不存在捏造事實。

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