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藥苦口利於病,可小孩及有的病人受不了啥辦?可以加糖或蜂蜜?

2024年2月5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當我們生病或者身體不適時,對於很多病癥,中藥湯劑都有著很好的療效,中藥治療往往成為許多人的首選治療方式。

然而,中藥的苦澀味道卻讓許多人望而卻步,特別是對於病人和小孩子來說,喝中藥簡直成了一種折磨。當中藥那種苦味在口腔裡彌漫開來浸潤咽喉的時候,常有人非常不習慣服用。相信大多患者對中藥的苦都心有餘悸,特別是對於小孩子,喂中藥湯劑時寶爸寶媽們常常“連騙帶哄”才能成功。

於是,一個備受關註的問題浮出水面:在喝中藥時,我們可以加糖或蜂蜜來改善口感嗎?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中藥為什麼會苦?

先要和大傢說明的是,中藥性味所說的味“苦”,主要是以功效來界定的,並非簡單所指的口感。當然,味“苦”的中藥大多數口感上是能嘗出苦味的。

現行《中國藥典》一部所收載的中藥材中,約60%以上具有苦味(或微苦),而黃連、穿心蓮、苦參、龍膽等中藥的苦味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中醫認為,味“苦”藥“能瀉、能降、能燥、能堅”,具有瀉下、瀉火、降氣、堅陰、燥濕等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認為,苦味成分就是苦味中藥的活性成分,其中,生物堿成分占比最多。我們知道,中藥大多數來源於植物,也就是俗稱的“草藥”。雖然經過加工與炮制,但其中的鞣質(澀味)、蒽醌類化物、生物堿(苦味)等並沒有被祛除,所以中藥湯劑一般比較苦。

中藥苦口,服用時能不能加點糖或蜂蜜呢?

中藥裡加糖,一般不提倡。中藥有寒、熱、溫、涼“四氣”和辛、甘、酸、苦、咸“五味”,不同性味的中藥具有不同的藥效。其中,辛能散、能行;甘能緩、能補、能和;酸能收、能澀;苦能泄、能燥、能堅;咸能下、能軟。

一般來講,甘味藥多用於治療正氣虛弱、身體諸痛、調和藥性及解毒等。如甘草調和藥性並解藥食之毒、飴糖緩急止痛等。中藥的“味”改變,功效也可能隨之改變,因此不能隨便在中藥裡面加糖。

中醫在診病用藥時是辨證論治的,將疾病分寒、熱、虛、實證,熱病用涼藥,寒病用熱藥。白糖性味甘、涼,具有潤肺止咳、緩急止痛、生津液的作用;紅糖性味甘、溫,具有暖胃和中、緩急止痛、散寒活血的功效。民間流傳的藥方中,用白糖煮茶水用以祛火;用紅糖煮生薑、蔥頭水用以祛寒、治感冒等等,都是有一定的中醫知識在裡面的。

此外,還有研究表明:糖會抑制中藥湯劑中某些退熱藥的藥效。比如紅糖性溫,具有補血散瘀、暖肝祛寒等功效,適合貧血兒童食用,但如果患兒正值外感高熱時,則不宜在治外感的湯劑中加溫性的紅糖。

糖會幹擾人體對中藥湯劑中某些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吸收。糖還會分解某些中藥的成分,如糖可以解除馬錢子的部分功效。

有些藥物雖苦,但苦味起著一定藥效作用。苦味可以刺激消化道腺體分泌,如果嫌藥味苦而加糖後飲服,這種作用就減少或消失,藥效也受到了影響。例如瓜蒂散是一種苦味催吐劑,以苦味刺激舌頭上的味覺神經,通過神經反射引起嘔吐,如果加糖服用就有可能使藥物失去藥效。

還有一些人本身不宜吃糖。如糖尿病患者及濕熱體質的人。這樣的人喝中藥時更不能加糖。 中藥的有效成分復雜,主要是生物堿,如苦杏仁苷、士的寧、大黃甙等,因為這些物質是苦的,所以大多數中藥都有苦味。

而且,中藥絕大多數含有低比重的揮發性成分,這些物質在常溫下也會揮發,加熱後揮發量增多,所以氣味也往往比較難聞。

這兩個原因導致很多朋友對中藥接受困難。其實,我們隻要通過一些小方法,就能改善中藥不適口帶來的用藥困難,比如:

1. 喝藥前準備一杯溫水。

2. 將溫度適宜(一般控制在溫熱狀態下,太涼和太熱都會引起不適感)的藥汁倒在杯子裡,最好一口氣咽下,盡量不加糖。

3. 喝完後迅速用備用的溫水漱口。

另外,醫生為了確保病人能夠順利服用中藥,醫生在開藥時會考慮到口感問題,盡可能選擇味道較輕的藥材。是否添加糖或蜂蜜建議是咨詢你的主治醫生,如果醫生覺得加糖或蜜並不影響到中藥的療效或產生副作用,那當然是可以添加的。

此外,糖和蜂蜜具有一定的潤肺作用,能夠幫助中藥更好地吸收。當然,加糖或蜂蜜並不是解決中藥苦澀味道的唯一方法。

我們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改善中藥的口感。例如,我們可以在中藥中加入一些具有甜味的藥材,如甘草、大棗、甜葉菊等,以中和苦澀味道。

此外,我們還可以選擇將中藥煮成糖漿或制成丸劑、片劑等口服劑型,以方便服用。

總之,對於病人和小孩子來說,喝中藥確實是一個挑戰。在確保藥效的前提下,適當添加糖或蜂蜜可以作為一種改善中藥口感的方法。

然而,我們仍需註意,加糖或蜂蜜並非長久之計,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提高身體免疫力,才是對抗疾病的最佳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