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輝的沖動,會讓整個團隊為他買單

2024年2月28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今日份無厘頭新聞——

董宇輝突然清空了他的個人微博賬號(只清空了微博,抖音小紅書都正常)。

東方甄選對此沒有表態,但有接近東方甄選的人士對媒體說,這是個人行為。

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24日,「與輝同行」元宵節直播,盡管已經提前說明內衣內褲(女士款式)在2號3號鏈接,需要的朋友自己拍,董宇輝還是多次被網友要求講解內衣內褲產品,這讓他十分尷尬,連續三次拒絕「講不了,不會、別為難人」。

於是,當天#董宇輝三拒講解內衣內褲#登上熱搜。

26日,董宇輝再次開播,拒講內衣的討論還在發酵。

直播中的董宇輝從同事口中得知自己又雙叒叕上熱搜了,但這次,他因為拒講內衣被扣上了「歧視女性」的大帽子。震驚之餘,董宇輝在直播間十分氣憤地表示,「我明天就把這個平台注銷了去」,「沒完沒了」,「奇奇怪怪的熱搜每天」。

果然,第二天(也就是今天),董宇輝說到做到,清空了自己的157.7萬粉絲的個人微博。與之對比的,是「與輝同行」企業藍V號微博粉絲剛剛1.8萬。

董宇輝的憤怒很容易理解,他確實苦熱搜久矣。

有媒體統計過,2023年至今,包含董宇輝關鍵詞的熱搜詞條共有224條,平均近2天一條熱搜。

如果用放大鏡把光線聚焦到一個點上,所產生的高溫,是可以點燃紙張的。董宇輝被如此高密度的輿論關注,也無異於把他架在火上烤。所以當有網友在直播間問他為什麼要在意那些熱搜,董宇輝直言自己「天然反感」,而且「真的害怕」。

但是該說不說,從商業的角度分析,董宇輝這個行為顯然有點無厘頭的沖動。

橫向對比微博、抖音、小紅書的搜索欄,就會發現,其實每個平台都有自己的關聯「熱搜詞條」。

只不過微博這種公開輿論場對話題的捕捉度更敏感,每當有討論度高的話題出現,平台在流量上會有巨大傾斜,從而造成「助推話題」的效果。

如果搜索「董宇輝」,抖音的熱搜詞條與微博已經有不少的重合。尤其是這次引發事端的「董宇輝三拒講解內衣」,在兩個平台都是排名靠前的熱搜。難道董宇輝只反感微博的熱搜?

左:微博搜索關聯詞條

中:抖音搜索關聯詞條

右:小紅書搜索關聯詞條

更諷刺的是,清空微博並沒有讓熱搜消退,反而讓董宇輝又上了一次熱搜。

僅清空微博,保留抖音,也許有平台間取捨的考量。與抖音2463萬的粉絲相比,董宇輝在微博的157萬粉絲,顯然並非主場,放棄好像也不為可惜?

但是就像一位粉絲說的,確實有很多人是通過微博(熱搜)知道了董宇輝,並去直播間支持他。這些相對輕度的支持者,可能並沒有特意關注董宇輝任何一個平台的賬號,只是偶爾(被熱搜提醒後)想起來,才會去直播間。你能說這種間接的支持不重要嗎?

據公開報道,2023年,抖音用戶數量約為8億,新浪微博是5.99億,小紅書是3.5億。與抖音、小紅書等完全移動端的平台相比,微博還有一個特殊優勢,就是有網頁版,所以很方便上班族在工作時摸魚沖浪。而這些人的購買力又是相對比較強的。

就算所謂的黑子全都在微博,退出微博能獲得耳根清淨,但這也等於把微博的輿論場徹底讓給了黑子——

畢竟董宇輝自己都退出了,死忠粉也沒必要在微博與黑子對線,剩下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每天看到的可能都是黑子對董宇輝的惡意抹黑、瘋狂造謠?

尤其董宇輝沒有任何解釋,直接刪空微博這種帶有負氣的行為,多少會有點「得罪」不明真相的普通用戶。因為在他們眼裡,董宇輝可能是一個「喊着反感熱搜上熱搜」刻意製造話題的人。這加速把原本可以爭取的人群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有百害而無一利。

在董宇輝清空微博事件下,有一條高贊評論是這樣的:

恐怕也是預料到了董宇輝退出後,需要澄清的「抹黑」熱搜只會更多。

就像董宇輝曾經也不想開通小紅書賬號,但是假號太多,逼得真身只能現身。

當然,也有很多粉絲支持董宇輝的真性情,尤其是在他的抖音賬號下(畢竟微博都被清空,無法留言了)。

說完董宇輝個人決策的沖動。整件事更奇怪的是,透着一股董宇輝仿佛是一個人在單打獨斗的意思。

首先,負氣清空微博無論對他個人還是與輝同行這個直播品牌,都是有傷害的,但是無論是東方甄選,還是他小團隊的工作人員,似乎都是聽之任之的狀態。

換個好的說法是給他充分的尊重和自由?但硬幣的另一面就是,眼看着他因沖動做出錯誤的決定,也不勸阻。

其次,直播中出現不好的熱搜關鍵詞,工作人員的反應居然是直接告訴董宇輝,讓他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激怒失態,並說出「我明天就把這個平台注銷了去」,而不是積極地去管理輿情。

不過這也不單是董宇輝的問題。大主播以個人IP為核心,所有工作人員都圍繞這個核心,服務於主播本人,造成主播團隊在某種意義上是獨裁式的組織運轉,可能才是一系列問題的根源。

另外,無論是品牌還是個人IP,我們現在必須接受輿論場就是爭議場。沒有「黑子」幾乎是不可能的了,除非你毫無存在感。反過來說,只要你存在,就必然有爭議。如何面對爭議甚至是「抹黑」,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至少我已經看到不少品牌,開始走「故意引發爭議」,「黑紅也是紅」的路子。這雖然在營銷界算不上破天荒,但過去還真是為正規廠商所不齒的。只能說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