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帕米爾高原?

2024年3月4日 26点热度 0人点赞



中國版圖的最西端

雪山不絕、高原聳峙

(請橫屏觀看,帕米爾高原慕士塔格峰山頂風光,攝影師@丁丁)


它是中國的西大門

古人叫它蔥嶺

玄奘稱它為波謎羅

古代波斯人將它視作世界屋脊

在當地人看來

它遍布富饒的帕米爾

高山草場

於是全世界的人們

稱呼它為帕米爾高原

(帕米爾高原東部新疆喀什塔什庫爾干縣風光,背後山脈為薩雷闊勒嶺,攝影師@王偉)


但對大多數今天的中國人來說

帕米爾因遙遠而顯陌生

因疆域變遷而顯得紛亂復雜

甚至因閉塞和戰亂而變得神秘


真正的帕米爾

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它是一個萬山匯聚之地

歐亞大陸上最偉大的那些山脈

用數億年的時光彼此奔赴

仿佛打了一個巨大的結

(阿克賽欽上空遠眺喀喇昆侖山脈,攝影師@陳劍峰)


它是西風帶上的超級屏障

兩極之外最雄偉的那些冰河

用上百萬年的光陰雕琢大地

喬戈里峰背景下的巴爾托洛冰川局部,圖片來源@贛州七爺)


它更是人類文明的超級樞紐

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批征服者和探險者

在這里留下不朽的傳奇

(塔什庫爾乾的亞爾特拱拜孜古驛站遺址,曾是古人往來帕米爾高原的休憩之所,攝影師@莎蘿蔓蛇)


帕米爾高原究竟在哪裡?

為何有這麼多獨特的身份?


01

萬山匯聚


帕米爾高原位於青藏高原最西部

南接偉大的山界之王

喜馬拉雅山脈

(喜馬拉雅山西段納木那尼峰,攝影師@小隊長)


北望雄偉的中亞水塔

天山山脈

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南天山景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而在整個歐亞大陸的視角下

這兩條山脈分別代表着

擁有6500萬年歷史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造山帶

和年齡超過三億年的中亞造山帶

帕米爾高原正處於兩大造山帶之間

一眾超級山脈得以匯聚於此

加之高原內部同樣高山林立

群山仿佛在大地上

打了一個巨大的「結」


正因為此

帕米爾高原也被學者稱作

地球上一個極為重要的「山結

(請橫屏觀看,歐亞大陸主要造山帶與帕米爾高原位置關系示意,制圖@張松楠&張琪/星球研究所)


於是

帕米爾的天際線上

站滿了高傲的冰雪巨人


海拔8126米的南伽·帕爾巴特峰

位於喜馬拉雅山最西端

鎮守着帕米爾高原的南大門

(日照南伽·帕爾巴特峰,該山峰簡稱為南伽峰,攝影師@天書)


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

以8611米的傲人身姿

崛起於喀喇昆侖山脈

雄踞帕米爾高原東南部

(請橫屏觀看,喬戈里峰及周圍山峰,攝影師@桃叔)


7690米的蒂里奇米爾峰

則鎮守在帕米爾高原的西南方向

以巨大的身形

俯瞰整個興都庫什山脈

巴基斯坦吉德拉爾城背後的蒂里奇米爾峰,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兩座高山之間的

興都庫什-喀喇昆侖山脈

在大地上畫出巨大的弧線

但隨着印度次大陸的持續北進

它們北邊還誕生出更多弧形山脈

構建起帕米爾高原的偉岸身軀

(帕米爾高原地形圖,制圖@張松楠&張琪/星球研究所)

密集的弧形山脈里

一些著名的山峰

同樣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這里有蘇聯科學家於1937年

命名的卡爾·馬克思峰恩格斯峰

這兩位近代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

以一種近乎永恆的方式

在高原南部繼續俯瞰蒼生

給帕米爾高原打上了

深深的「共產主義烙印」

(從瓦罕河谷看興都庫什山脈的卡爾·馬克思峰和恩格斯峰,最高山峰為卡爾·馬克思峰,恩格斯峰在其右側,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在高原西北部

眾多小型弧形山嶺的制高點匯聚

在南北120公里的范圍里

眾多雪山比肩而立

這便是科學院山脈

(請橫屏觀看,科學院山脈的雪山和冰川,圖片來源@Alamy)


位於科學院山脈南部的

海拔6940米的伊斯提克洛峰

曾用名革命峰

因孕育出地球兩極之外最長的

費琴科冰川

而在這顆星球上獨領風騷

(費琴科冰川背後的革命峰,伊斯提克洛峰為現塔吉克斯坦使用的名字,曾用名是蘇聯時期使用過的名字,下文涉及的山峰曾用名同理,圖片來源@Martin Mergili(注1))


海拔7495米的伊斯梅爾·索莫尼峰

曾用名共產主義峰

則坐鎮科學院山脈中部

是塔吉克斯坦境內的最高山峰

也曾是蘇聯境內的最高山峰

(從科爾珍涅夫斯卡婭峰南望索莫尼峰,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這些高原西北的高山無比精彩

但遠在200多公里外的高原東部

昆侖山脈的西段也絲毫不落下風

(請橫屏觀看,喀拉庫勒湖視角的西崑侖山公格爾峰群(左)和慕士塔格峰群(右),攝影師@陸雨春)


它是帕米爾高原的東部邊界

塔里木盆地西南側拔地而起

公格爾峰慕士塔格峰等一眾雪峰

仿佛列陣的巨人

守衛着帕米爾高原

(從喀什遠眺西崑侖山,攝影師@王秉瑞)


當西崑侖山繼續向西北延伸

也在大地上順勢畫出一道弧線

為不斷北進抬升的帕米爾高原

構建最北部的邊界

即與天山遙遙相望的阿賴山脈

它仿佛一堵連綿的山牆

豎立在平坦的阿賴谷地南側

(請橫屏觀看,從天山向南看去的外阿賴山脈全景,兩山之間的谷地為阿賴谷地,圖片來源@Alamy)


海拔7134米的伊本·西納峰

曾用名列寧峰

是外阿賴山脈的最高峰

與山腳落差超過4000米

巍然聳立,極為壯觀

(外阿賴山脈最高峰列寧峰,圖片來源@Alamy)


就這樣

一個由眾多超級山脈匯聚

多列弧形山嶺組合

多座冰雪巨峰拱衛四方的帕米爾高原

橫空出現在亞洲腹地

在東南西北各個方向上

投下高大的身影

(請橫屏觀看,雪山籠罩下的塔什庫爾干塔合曼濕地,攝影師@聶鑫垚)


公元前329年

席捲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歷山大大帝

率領大軍自西向東來到帕米爾高原腳下

但無盡的高山

擋住亞歷山大繼續東進的步伐

促使他轉頭南下印度河平原

繼續一路征戰


二百年後

公元前129年

漢帝國的使者張騫

歷盡艱辛由東向西進入阿賴谷地

南側高大的雪山也擋住了他的腳步

促使他北上費爾干納盆地

繼續尋找大月氏

(請橫屏觀看,亞歷山大東征張騫鑿空西域線路示意,制圖@張松楠&張琪/星球研究所)

當兩人的腳步漸漸交疊

帕米爾高原

仿佛給歷史開了一個玩笑

或許就是從那時起

它開始以一個超級屏障的形象

同時出現在東西方文明的視野里


02

超級屏障


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帕米爾高原

不僅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地形屏障

還將來源於

大西洋地中海黑海裏海等水體的

西風帶水汽凍結在高山之巔

盡情施展冰雪的魔法

(帕米爾高原攔阻西風及主要冰川分布示意圖,制圖@張松楠&張琪/星球研究所)


西北部的科學院山脈

是帕米爾高原迎接西風帶水汽的第一站

積雪在一眾6000-7000米級山峰上凍結

逐漸形成眾多大型冰川


其中最長的一條

是發源於革命峰北坡的

費琴科冰川

在匯聚了多條小冰川後

一路向北流淌

(費琴科冰川局部,拍攝於冰川中部的觀測站附近,圖片來源@Martin Mergili(注1))


它的長度可達到77公里

地球兩極之外最長的山谷冰川

(費琴科冰川范圍示意,制圖@張松楠&張琪/星球研究所)


不止於此

繼續前進的西風帶水汽

還創造出更多的冰川


在高原東側

圍繞着昆侖山西端的幾座主峰

水汽孕育出西崑侖山冰川群

(西崑侖山公格爾九別峰下的冰川,攝影師@李彥昭)


特別是

外形敦厚渾圓的慕士塔格峰

孕育出向四面八方延展的若乾冰川

有着「冰山之父」的美稱

(請橫屏觀看,慕士塔格峰冰川,左側背景為公格爾峰群,攝影師@丁丁)


但接下來

西風帶水汽在帕米爾高原東南部

喀喇昆侖山主峰區的創造

更是堪稱奇跡

因為這里竟然集中了地球上

最密集的超級冰川


它們是兩極之外的第二長冰川

72km的錫亞琴冰川

第三長冰川

67km的比亞福冰川

第五長冰川

63km的巴爾托洛冰川

第七長冰川

57km的巴圖拉冰川

(請橫屏觀看,星空下的巴爾托洛冰川局部,攝影師@高承)


至此

地球前十條南北極之外的超長冰川

竟有半數誕生於帕米爾高原

讓它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冰雪聖殿

(喀喇昆侖主峰區的巴爾托洛冰川,圖片來源@Alamy)


但在遠離水汽源區的地方

成就一個冰雪聖殿的代價極為巨大

由於大量水汽凍結在山頂

西風變得愈發乾燥

竟使處於下風向的帕米爾高原東部

成為乾旱的荒漠地帶

並加劇塔里木盆地

和青藏高原其它地區的乾旱

(塔什庫爾干縣西崑侖山的高寒荒漠景觀,下方為盤龍公路,攝影師@劉劍偉)


帕米爾高原

因此成為水汽的超級屏障

但孕育超級冰川的屏障同時也是水塔

源於冰川的融水匯聚、流淌

誕生出眾多奔流四方的江河

皮山縣上空航拍喀喇昆侖,桑珠河從群山流進沙漠,攝影師@陳劍峰)


誕生於高原東部的

木吉河、塔什庫爾干河等河流

在平坦的塔什庫爾盆地匯聚流淌


它們流經不斷噴涌泥漿的

木吉泥火山群

在西崑侖山十八羅漢雪峰的映襯下

成為中國最西端的一道奇景

(十八羅漢峰下的木吉泥火山群,泥火山由地下天然氣攜泥漿噴出地表形成,不是真正的火山,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它們孕育出中國最西端白沙湖

白色的細沙與蔚藍的湖水

相映成趣

(請橫屏觀看,白沙湖遠眺慕士塔格峰,攝影師@彌藏達娃)


它們最終切開昆侖山匯入塔里木河

構建起帕米爾高原的東流水系

參與孕育古老的塔里木盆地綠洲文化

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請橫屏觀看,西崑侖山奧依塔格紅色峽谷,蓋孜河從峽谷流出澆灌喀什綠洲,攝影師@賴宇寧)


在帕米爾高原南部

誕生於冰川的眾多河流切割巍峨群山

逐漸匯入印度河

當它最終沖出喜馬拉雅山

又構建起帕米爾高原的南流水系

堆積出廣袤的印度河平原

是人類四大古文明發源地之一

誕生出古老的印度河文明

(印度河河谷風光,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而在帕米爾高原西部

許多自東向西的河流

沿着弧形山脈之間傾瀉而下

也流淌出高原上少有的綠色家園

(塔吉克斯坦巴爾坦格河峽谷中的綠色,圖片來源@Alamy)


當河流駐足時

便化身散落高原各處的湖泊

宛如明珠點點

(塔吉克斯坦佐庫里湖風光,位於瓦罕走廊東北部,有學者認為它是玄奘筆下的大龍池,圖片來源@Alamy)


其中最特別的一個湖

誕生於1911年

一場山體滑坡阻斷巴爾坦格河

形成了帕米爾高原上最大的淡水湖

也是整個中亞地區最大的淡水湖

薩雷茲湖

(薩雷茲湖航拍,圖片來源@Martin Mergili(注1))


當這些河流沖出峽谷

便匯聚出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的界河

噴赤河

打造出帕米爾高原西部的西流水系

(塔吉克斯坦魯雄市周圍的噴赤河峽谷,圖片來源@Alamy)


在匯集更多河流後

噴赤河最終成長為阿姆河

與發源於天山的錫爾河一起

成為中亞地區兩條重要的母親河

共同塑造出富饒的河中地區

自古便是中亞遊牧族群的重要聚居地

(帕米爾高原周圍主要水系示意圖,制圖@張松楠&張琪/星球研究所)


終於

亞洲中部的超級水汽屏障

孕育出亞洲中部

最重要的放射狀水系


眾多古老的文明

在這些大河澆灌的土地上孕育發展

而那個有着許多白色冰雪殿堂的帕米爾高原

也便成了橫亘在所有人之間的

文明屏障

(從塔什庫爾干縣石頭城遺址遠眺薩雷闊勒嶺,攝影師@馬春林)


但這個屏障並非不可逾越

正如張騫的到訪

打通了漢帝國進入帕米爾高原的道路

自張騫以後

更多勇敢的人們

翻越高聳的雪山埡口

踏過崎嶇的冰川末端

走過深邃的河流峽谷

(阿富汗牧民行走在積雪的瓦罕河谷,攝影師@汗斯)


把大自然雄偉的山結和屏障

轉變為文明的樞紐

用人世間偉大的連接

讓不同地區的不同文明

緊緊相連


03

偉大連接


所有偉大的連接

總會有個微末的緣起

高原北部的喀拉湖

或許是這場連通的見證者之一


四周的冰川融水

滋養出了這顆藍色寶石

而乾旱寒冷的氣候和內流的環境

則讓湖水越來越咸

成為帕米爾高原上最大的鹹水湖

(塔吉克斯坦喀拉湖邊牧民的氈房,圖片來源@Alamy)


它的湖邊水草豐茂

是良好的夏季高山草場

牧民們會從遙遠的地方趕過來牛羊

讓牲畜吃完一個夏秋後

再回到海拔較低、溫度較高的地方過冬


他們把這樣的高山草場叫做「帕米爾

除了位於喀拉湖邊的

和什庫克帕米爾

還有很多水草繁盛的湖泊與河谷地帶

都被稱作「帕米爾」


它是塔吉克斯坦穆爾加布市所在的

穆爾加布河濕地

人稱薩雷茲帕米爾

(塔吉克斯坦穆爾加布市周邊的河流濕地,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也是塔什庫爾干縣

沿着河流濕地分布的

塔克敦什帕米爾、卡里庫帕米爾

及薩雷庫帕米爾

(塔什庫爾干縣金草灘濕地景觀,屬於薩雷庫帕米爾的一部分,攝影師@水冬青)


所有這些高原腹地的高山草場

和高原外圍的各種「帕米爾」一起

成為「帕米爾高原」名字的由來

(帕米爾高原水系和高山草場分布圖,制圖@張松楠&張琪/星球研究所)


放眼人類歷史的長河

這眾多的「帕米爾」

其實也是周邊文明的先民們

在高原建立的早期連接


早在張騫到來之前

來自東西方世界的

不同族群、語言、文化、宗教和藝術

便已在此共存、連通、融合了數千年

(請橫屏觀看,塔什庫爾干吉爾贊喀勒黑白石條墓群拜火教遺址,是一片人工堆積的東、西向黑白條石灘,距今已有2500年歷史,攝影師@巫新華)


在這些古老連接的基礎上

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

張騫身後

誕生出更為偉大的絲綢之路

規模更大的、由各國官方推動的

商隊、僧侶、軍隊

繼續在帕米爾高原穿梭

進行艱難但偉大的連接

(絲綢之路帕米爾高原段路線變遷,制圖@張松楠&張琪/星球研究所)


其中最著名的一條通道

便是南部的瓦罕河谷


它憑借着狹長平坦的地形

沿河分布的綠洲村鎮

以及河谷盡頭海拔較低的山口

逐漸成為絲綢之路南線

跨越帕米爾高原的最重要廊道

有了瓦罕走廊的美名

(請橫屏觀看,瓦罕走廊風光,攝影師@汗斯)


東晉高僧法顯

唐代高僧玄奘

13世紀的維也納探險家馬可·波羅

等中外探險家

都曾經從瓦罕走廊穿越帕米爾高原

將一路的艱難險阻

銘刻在東西方的歷史里


這里是法顯筆下的

蔥嶺冬夏有雪,又有毒龍,

若失其意,則吐毒風、雨雪、飛沙、礫石

遇此難者,萬無一全。

(出自《佛國記》,圖為瓦罕走廊風光,攝影師@汗斯)


是玄奘筆下的

故寒風淒勁,春夏飛雪,晝夜飄風,

地鹼鹵,多礫石,播植不滋,草木稀少,

遂致空荒,絕無人止。

(出自《大唐西域記》,圖為瓦罕走廊風光,攝影師@汗斯)


是馬可·波羅筆下的

我向你保證,

因為帕米爾高原極度寒冷,

連火焰也變得不像別處那樣明亮,

甚至顏色也變得不同,

沒法把食物徹底煮熟。

(出自《馬可·波羅游記》,本書沒有統一原稿,故流傳下諸多版本,加上翻譯年代不同,細節文案會存在差異。本文描述譯自英文版游記的瓦罕有關章節,圖為瓦罕走廊村莊風光,攝影師@汗斯)


而比最初的連通更重要的

是二十多個世紀里

高原周邊各個文明的長久守護

瓦罕走廊深處

仍有一座座古老的堡壘遺址

貴霜帝國的軍人曾在此

守望往來東西的旅者

守望瓦罕走廊的遼闊

(俯瞰瓦罕河谷的延充堡(Yamchun Fort)遺址,建於公元前3世紀貴霜帝國時期,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塔什庫爾干縣的石頭城裡

也曾經有唐帝國的軍人

守望天高雲淡、亘古雪山

守望大唐邊疆、絲路人潮

塔什庫爾干石頭城風光,它是一座始建於公元前的軍事堡壘,攝影師@李毅恆)


當時光進入了20世紀

盡管帕米爾高原的政治版圖不斷變遷

但由中國、阿富汗、巴基斯坦

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共有的帕米爾高原

仍在被各個國家共同守護

(銀河下繁忙的塔什庫爾干盤龍公路,攝影師@杜銘煒)


蘇聯及後來的塔吉克斯坦

將遍布高原的古道

修整為帕米爾高原公路

雖然常顯簡易

但也讓古老的歷史

以新的方式照亮未來

(塔吉克斯坦喀拉湖邊的帕米爾高原公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翻越紅其拉甫達坂的中巴友誼公路

歷時十二年才修建完成

中巴兩國共同付出巨大犧牲

將自古穿越喀喇昆侖的危險貿易路線

變成今天的壯美坦途

(中巴友誼公路的巴基斯坦段峽谷風光,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連通喀什綠洲、阿賴谷地和費爾干納盆地的

中吉烏公路

沿着當年張騫走過的路線

在兩山夾峙間一路通暢

將財富與文明不斷傳遞

(在中吉邊境伊爾克什坦口岸排隊的貨車隊伍,該口岸是中吉烏公路的起點,背後雪山為外阿賴山脈,攝影師@飛翔)


在可以回溯的過去

和能夠預見的將來

更多、更現代化的工程

必將在帕米爾周邊國家的共同努力下

讓跨越歷史的連通永遠進行

讓文明之間的交流不斷延續

讓古老的絲綢之路再次暢通

(帕米爾高原主要跨國公路示意,制圖@張松楠&張琪/星球研究所)

也許有一天

曾經因阿富汗局勢不穩

而變得封閉、破敗的瓦罕走廊

也將變得安定、富足

甚至建起現代化的公路、鐵路

讓貨物、使者和遊客

像人類歷史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那樣

繼續從這里穿越帕米爾高原

讓瓦罕走廊重新成為連通東西方的紐帶

讓文明間偉大的連接

在歷史的新篇章中不斷續寫

(阿富汗境內的瓦罕走廊風光,攝影師@汗斯)


也許到那時

這個歐亞大陸上十分重要的文明樞紐

會在新的世紀得到新生

因為地球上最偉大的萬山之結

永遠在召喚着文明的力量

因為雄偉的帕米爾高原

終將因文明的力量而閃耀

(請橫屏觀看,中國境內的瓦罕走廊東段,攝影師@高一蒙)


本文創作團隊

  • 撰文:雲舞空城 圖片:徐鷹
  • 設計:張琪 地圖:松楠
  • 審校:石曉非&李楚陽&鄭藝
  • 封面攝影師:任琳、汗斯


注1:

  • 該圖片由Martin Mergili拍攝,發布於imaggeo.egu.eu,依據CC3.0許可協議使用。


[主要參考文獻]

  • [1] 張芝聯, 劉學榮. 世界歷史地圖集[M]. 中國地圖出版社, 2002.
  • [2]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M].地圖出版社,1982.
  • [3] 姚檀棟,朴世龍,沈妙根,等.印度季風與西風相互作用在現代青藏高原產生連鎖式環境效應[J].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7, 32(9):9.
  • [4] 張傳林,馬華東,劉曉強.帕米爾構造結結構特徵與構造演化[J].地質論評,2022,68(05):1653-1673
  • [5] 林旭,常宏,李長安,等.新生代帕米爾構造結演化研究進展[J].地球環境學報, 2018, 9(1):15.DOI:10.7515/JEE181001.
  • [6] 侯楊方.玄奘帕米爾東歸路線的復原——基於GPS和實地考察的研究[J].歷史地理, 2018(1):18.
  • [7] 李宗俊.瓦罕走廊的戰略地位及唐前期與大食等在西域南道的角逐[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19(1):15.DOI:CNKI:SUN:ZGBJ.0.2019-01-016.
  • [8] 侯楊方.清代帕米爾西部、南部國界與什克南、瓦罕疆域范圍[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18, 33(3):4.DOI:CNKI:SUN:ZGLD.0.2018-03-014.
  • [9] Xiao W, Song D, Windley B F, et al. Accretionary processes and metallogenesis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Advances and perspectives[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20, 63: 329-361.
  • [10] Kreutzmann H.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Pamirs[M]//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Asian History. 2017.
  • [11] Wang, T., Xiao, W., Collins, W.J.et al.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orogens through isotopic mapping. Commun Earth Environ 4, 110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3-00779-5
  • [12] Nie, Y., Pritchard, H.D., Liu, Q.et al. Glacial change and hydrological implications in the Himalaya and Karakoram. Nat Rev Earth Environ 2, 91–106 (2021).
  • [13] Li Z, Wang N, Chen A, et al. Slight change of glaciers in the Pamir over the period 2000–2017[J]. Arctic, Antarctic, and Alpine Research, 2022, 54(1): 13-24.

星球研究所

以地理的視角,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