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古人吃的六種菜,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看看你吃過沒

2024年3月4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文|鯨探所

編輯|鯨探所

在看古裝劇的時候,我們總以為古代有權有勢的人吃的都很好,每天都是各種山珍海味。

可事實上,在古代,就算是秦皇漢武,也吃不上什麼非常好的東西,蔬菜的頂配也就是蘿卜了。

先秦時期的古人吃的六種菜,卻一直流傳到了現在。

蔥作為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重要食材,在各個時期都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據記載,蔥最早是由神農氏在嘗百草時發現的,自此成為人們的重要調味品和食材之一。

在春秋時期,蔥的種類繁多,不僅有常見的大蔥、小蔥,還有胡蔥等。

而關於蔥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根據《管子》的記載,齊桓公北伐山戎時,帶回了冬蔥和戎椒並在天下推廣。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蔥不僅被用來形容美人,還被用來描寫優美的景色。

不僅如此,古人常常用它來比喻美人:「纖纖軟玉削春蔥,長在香羅翠袖中」,以及「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青蔥玉指是美人標配,由此可見青蔥之美。

蔥不僅在菜餚中,還被廣泛應用於烹飪和調味料中,因為它有調和各種菜餚、除腥提鮮和增加味道等作用,所以人們常常稱之為「和事草」。

尤其在中國傳統煎餅中,人們會將大蔥作為一種常見的配料,掌勺的師傅會將大蔥切成絲狀,並與麵粉、水、鹽等混合成糊狀,蘸好醬料後煎成熟,再配上其他食材,非常美味。

可以說,蔥作為一種常見的蔬菜,不僅在人們的餐桌上常見,還在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它在傳統文學中出現的頻率和美好的象徵使得它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葫蘆

葫蘆,這個看似平凡的植物,承載着豐富的文化和歷史意義,並在人類生活中發揮了多重角色。

葫蘆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它作為一種食物和容器的實用性,更體現在它作為民俗、宗教和符號的象徵意義上。

早在先秦時期,葫蘆就受到了王室的推崇,成為了一種貴族享用的美食。

作為葫蘆的主要品種之一,修長的翠綠色葫蘆在那個時代備受青睞,人們發現,葫蘆不僅口感鮮美,而且具有營養豐富的特點。

隨着時間的推移,葫蘆的食用習俗逐漸傳播到民間,並成為了大眾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們發現,在不同的烹飪方式下,葫蘆能夠呈現出不同的口感和風味。

細長的綠色葫蘆常被用來烹製清燉、炒菜等菜餚,它的纖維質地在烹飪過程中變得柔軟多汁。

而圓滾滾的葫蘆則適合用來製作葫蘆盅,將各種美味的食材填充其中,就可以創造出獨特的口感和視覺效果。

漢唐時期,外來蔬菜品種的引入使得葫蘆的食用價值逐漸降低。

然而,以葫蘆為材料製作器物的價值卻逐漸提升。

人們發現,葫蘆非常適合製作各種容器,如水瓢、酒瓢等。

不僅如此,葫蘆還能發揮天然的音響特性,被製作成音樂器具,例如葫蘆絲、葫蘆琵琶等。

除了實際的用途,葫蘆在中國文化中也具有深遠的含義。

早在古代,《詩經》中就有關於葫蘆的描述,其中提到了八月斷壺、幡幡瓠葉和匏有苦葉。

這些詩句中的葫蘆形象不僅僅是作為蔬菜存在,更彰顯了葫蘆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不僅如此,古代人們還將葫蘆與生命的源泉和美滿的婚姻聯系在一起,因為葫蘆的形狀酷似孕婦的體態,象徵着新生命的誕生。

而且葫蘆也被視為吉祥的象徵,能夠帶來好運和福氣,這種象徵意義在少數民族的信仰中尤為明顯,他們常將葫蘆作為祖先保佑和祭祀的對象。

每逢節日或家族喜慶的場合,人們還會將葫蘆裝飾成各種吉祥圖案,以表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不是向日葵的葵

說到葵這個字,估計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向日葵。

可實際上,它指是另一種蔬菜,叫做葵菜冬莧菜冬寒菜,屬於錦葵科錦葵屬,甚至被稱為「百菜之王」。

《詩經》中提到了「烹葵及菽」這樣的描述,說明在早期葵葉已經被廣泛種植和食用。

而在《漢書·董仲舒傳》中則記載了古代春秋時期人們在菜地里勞動的情景。

這些文獻記錄顯示,在先秦至唐代以前,葵菜在人們的餐桌上占據着重要的位置。

葵菜之所以受到推崇,是因為它具有強健的生命力和容易種植的特點,以及在嚴寒的冬季仍能正常生長的獨特屬性。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葵」的種植范圍逐漸縮小。

明代以後,由於葵菜莖葉中纖維含量較高,口感不如其他蔬菜細膩,漸漸被人類所冷落。

盡管如今,「葵菜」的地位已經大不如前,但是它仍然具有獨特的營養價值,並且多種烹飪方式使它呈現出了不同的口感和風味。

蘿卜

在中國的悠久歷史長河中,有一種看似普通卻深具內涵的食材,那就是蘿卜,它的學名叫做蘿菔,也有人稱之為蔓菁

這種植物的根和莖葉都可以食用,而且營養價值很高。

古人不僅將其作為食物,還在某些時期用它來度過飢荒。

據史料記載,早在漢代,探險家張騫打通了中原到西域的道路,也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絲綢之路。

從那以後,大量西域栽培的蔬菜水果來到了中原地區,逐漸征服了我們祖先的餐桌,其中就包括了我們今天常見的胡蘿卜、黃瓜、大蒜等。

只要在名字前面帶有「胡」字,便能判斷它們是來自西域的,這其實源自當時將國外稱為「胡地」的習慣。

到了唐代,蘿卜已經成為了人們餐桌上的一種常見蔬菜。

一直到現在,蘿卜仍然是中國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要蔬菜之一。

無論是在繁華的城市,還是在寧靜的鄉村,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它不僅豐富了我們的飲食文化,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讓我們能夠從中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傳承。

藿作為一種蔬菜,在古代的飲食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它並非是豆類植物的種子或根莖,而是豆類植物的葉子。

由於當時豆類植物的種子產量不高,形狀也不規則,人們更傾向於吃豆葉子,所以它們也就成為了平民百姓主要的食物之一。

然而,古代的藿並不像我們現在食用的蔬菜一樣豐富口感和營養價值。

藿的味道相對來說比較單調,不夠好吃,僅靠它們本身無法滿足人們的味蕾需求。

所以在使用藿製作食物時,人們往往需要藉助其他食材,增添風味。

比如說他們會採用一些調味品和香料來烹飪藿,有時也會將藿與其它蔬菜搭配食用,以豐富口感和提供更全面的營養。

不僅如此,古人在食用藿時,往往也更注重將藿烹飪至剛熟的狀態,這也是為了確保口感。

但是藿在古代是平民百姓的主要食物,而社會上的權貴們則因禮儀之需很少食用,他們會選擇其他更高雅的食品享用,與平民所吃的藿食形成鮮明的對比。

可以說, 肉食代表着權貴,而藿食則象徵着平民階層。

生薑:歷史與文化之旅

生薑,這種帶有辛辣味的食材,從古至今一直伴隨着人類文明的發展。

而生薑的故事從古代的中國開始,逐漸邁向國際舞台。

古籍中記載,生薑早在中國春秋時期就成為人們飲食中常用的調味品。

孔子對生薑的偏愛更是眾所周知,他每頓飯都要吃些生薑,或是品嘗含有生薑的食物。

有相關的歷史記錄顯示,唐朝時期,生薑產量豐富,成為了屢屢出現在中外市場的商品之一。

關於生薑的起源地,學界圍繞着幾種主要觀點展開爭議,但是廣大學者認同生薑起源於中國古代的黃河長江流域之間地區。

因為這一地區氣候適宜,擁有豐富的亞熱帶植物資源,也為生薑的繁育與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生薑的起源地在印度馬來半島

無論是哪種觀點,都無法否認中國古代已經有了使用生薑的傳統。

按照史料記載,我國古代的龍山文化中就曾出土過表示生薑存在的工具和器皿。

這表明早在數千年前,我國的祖先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地區就開始種植和使用生薑了,這種具有辛辣味的植物被視為一種重要的食材和藥材,被廣泛使用。

在中國古代,《山海經》和《本草綱目》等文獻中詳細描述了生薑的特性和用途。

而在中國的中醫藥學中,生薑也是一味常見且重要的藥材。

根據中醫理論,生薑屬於熱性食材,具有散寒、解表、祛風濕等功效,它還可以用於治療胃寒、咳嗽、食慾不振等症狀。

可以說,在中醫藥文化中,生薑被尊為「百草之首」,並在許多方劑中起到輔助作用。

生薑的歷史和文化經過千百年來的沉澱與傳承,已經成為了人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這些蔬菜經理了數千年歷史長河,見證了我們從古人那裡繼承的智慧與經驗,使我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如今,我們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和多樣化的食物選擇,這一切無疑是人類文明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