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橋戰役慘敗!清軍傷亡過萬!英法聯軍為何如此強悍?

2024年3月5日 14点热度 0人点赞

1860年的一天清晨,來自八里橋的炮聲驚醒了居住在北京城內的居民。


硝煙伴隨着炮火,「嘭」的一聲,在清軍主帥僧格林沁的頭腦中炸開。


僧格林沁強忍着頭腦的暈眩,看着自己面前的蒙古騎兵冒着鮮紅的炮火,瘋了似的奔向前面的英法聯軍



然而,一聲炮響過後,仿佛被吃了一記重錘一般。


騎在戰馬上的蒙古騎兵們以一種詭異的姿勢撞到地上,胸口上被炮彈炸開的黑洞中噴射出鮮血。


沖!沖!」


僧格林沁努力睜着充血的眼睛,一隻手揮舞着馬鞭,另一隻手高舉着清軍的黃旗,嘴裡大喊着。


可是,一切都完了!


八里橋上屍橫遍野,倒在地上的黃旗吸滿了鮮血。



在英法聯軍的大炮下,清軍戰死3000餘人,副帥勝保連中數彈昏迷,主帥僧格林沁逃回北京。


英法聯軍以傷亡61人的代價占領了八里橋,咸豐皇帝逃往熱河,聯軍隨後侵入北京,火燒圓明園


三萬對六千,為什麼清軍輸得一塌糊塗?英法聯軍竟然如此強悍?


大家好!這里是趣探世界今天,讓我們走進八里橋戰役,一起來探討下清軍為什麼慘敗的原因


武器落後:弓箭火槍


八里橋戰役,清軍三日內集結了三萬餘人,其中蒙古騎兵一萬餘人,其餘為步兵。


在這三萬餘人中,除了少量綠營軍裝備了較為先進的舊式滑膛槍,其餘的清軍只裝備刀劍和部分弓箭。


清軍所裝備的舊式滑膛槍多為鳥槍,射程僅有120米,兩分鍾僅能發射三次。


滑膛槍

而弓箭則更為落後,不僅射程僅有100米,而且由於滿清後期軍備鬆弛,很多士兵甚至不能拉開滿弓,用盡全力也只堪堪達到50米的射程。


反觀英法聯軍,早在開戰前就用上了線膛槍,不僅射程最遠能達到800米,命中率更是大幅提高。


在這樣的武器差距下,清軍對上武器先進且精良的英法聯軍,無疑是一場「大屠殺」。慘敗收場,幾乎是必然的!


二、戰術錯誤:缺乏經驗,一敗再敗


在開戰前,無一例外,清軍中沒有人會想到自己會敗得這麼徹底。


他們不知道的是,僅有6000人的英法聯軍,不僅經歷過了拿破侖戰爭克里米亞戰爭的洗禮,而且受到過專業的軍事訓練,是一支名副其實的職業軍團。


開戰前,英法聯軍就已經制定好了先進的散兵戰術,准備以騎兵在前,步兵在後的陣型,直接推進清軍的防線中。


而清軍這邊,因為另外兩名統帥是旗人,統帥八旗兵,所以僧格林沁很難指揮的動其餘軍隊。


三支部隊摩擦不斷,乾脆分散駐扎,導致清軍直接放棄了城防和運河等等有利的設施。三萬餘人呈一字排開,防線長達十餘里。


不僅是布防漏洞百出,作戰時的戰術也是「破爛不堪」。


由於清朝重視騎兵、輕視火器的傳統,主帥僧格林沁根本就沒有認識到英法聯軍槍炮的重要性。


他堅信,英法聯軍不善陸戰,一旦蒙古騎兵沖鋒近戰,聯軍防線一定會一觸即潰。


在開戰後,英法聯軍的槍炮卻給了他當頭一棒!


蒙古騎兵根本無法進入英法聯軍防線200米以內,而弓箭的射程又不夠。


清軍一波接一波地沖鋒,換來的卻只有一波接一波的屍體。


如此消耗之下,清軍人數傷亡慘重。而英法聯軍卻僅僅傷亡幾十人。


三、軍心不穩:戰和不定、主帥逃跑


其實,在八里橋戰役開戰之前,清政府就多次派遣代表團與英法兩國談判,乞求和平。


然而,英法兩國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增加條件,逼迫清政府讓步,以便謀取更大的利益。


談判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多次談判失敗後,清政府仍然不死心,始終沒有下定決心開戰。


統治者戰和不定,直接導致了軍隊統領根本就不知道要不要打仗。


直到八里橋戰役打響,清軍內部的軍心仍然不穩,三派勢力互不服氣,戰力不能凝聚到一起。


除此之外,清軍主帥居然臨陣脫逃。


八里橋戰役戰況十分激烈,副統帥勝保在激戰中中彈昏迷。


前線的將士們浴血殺敵,後方的僧格林沁心裡卻有自己的小九九。


在酣戰之際,他自乘一輛騾車,沿着石板路,回北京了!


眼見着統帥臨陣脫逃,剩下的清軍自然潰不成軍,大敗於英法聯軍。


事後我們才知道,其實就在僧格林沁逃跑時,英法聯軍的彈藥已經枯竭。


倘若僧格林沁再堅持一會,說不定就可以憑借着蒙古騎兵攻破英法聯軍的防線。


唉!歷史沒有如果啊!


四、寫在最後


綜上所述,基於這三個原因,八里橋戰役清軍失敗是必然的。


八里橋戰役,實質上就是封建王朝和現代國家的對抗。


封建軍隊的動員能力、戰斗能力都不如已經受到現代軍事理論指導的現代軍隊。


經此一役後,幾門大炮就能殖民中國的時代開始了。


但是,八里橋戰役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經此一役後,清政府正式認識到了現代武器的重要性。開始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客觀上促進了洋務運動的發展。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