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防長:世界承受不住同時爆發3場戰爭,中國,可不是俄羅斯

2024年3月7日 14点热度 0人点赞

本文首發於頭條號,已開全網維權,搬運者,維權到底!

和平與發展,作為如今世界的主題。

每年都有圍繞這兩個主題,而進行的主題會議。

而其中備受國際政要關注的,則是每年在德國巴伐利亞州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

這個創立於二戰之後的安全防務會議。

一開始,僅局限於跨大西洋的區域軍事研討,參與會議的國家都是北約成員國。

但隨着蘇聯解體。

1995年,俄羅斯首次受邀參與,之後中國也在上世紀末受邀參會

之後參會范圍擴大,如今已成為全球防務領域「峰會」。

在上個月中旬,第六十屆慕尼黑安全會議舉行。

這次的主題,自然圍繞着去年被激化的爭端、以及懸而未決的俄烏局勢展開討論。

而伴隨中國在遠東地區,影響力日盛。

本屆會議特設「中國專場」,王毅外長進行專題演講,闡述了中美關系的積極看法以及中俄之間互信友好的往來關系。

而作為中國重要的貿易夥伴,以及東盟重要的成員國。

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在之後的討論會上,也發表了對當前局勢的審視與憂慮。

他提出,如今俄烏戰火未熄、巴以戰火蔓延,台灣海峽局勢又雪上加霜。

作為中立國家,他勸和中美,世界承受不住同時爆發三場戰爭。

遠慮近憂

其實倒真不能責怪,新加坡在里頭攪混水。

畢竟一個面積,還沒我國新疆省大的國家。

怎麼能夠理解全世界地緣政治,最復雜的東方大國所面臨的境況?

首先就拿新加坡所在的東盟來說。

目前與我國存在陸地邊界和海洋劃界爭議,尤其是東海與南海問題,涉及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等國。

雖然有《南海行為准則》在前,後有《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

但架不住有人點火架秧子。

煽動諸如菲律賓在內的地區與國家,以主張國家利益為緣由,大肆破壞地緣環境。

除了領土與海洋權益的主張,朝鮮半島核問題、阿富汗局勢、中亞安全局勢等。

這些都對中國周邊穩定產生直接影響,故而在全球治理體系改革中。

中國積極倡導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參與全球治理進程,並推動建立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體系。

比如,13年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

為周邊國家帶來了廣闊的國際合作機遇,同時也面臨沿線國家政治穩定性、債務可持續性等方面的挑戰,以及與域外大國的地緣競爭壓力。

另一方面,為了推進與周邊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

通過上海合作組織、東盟系列對話機制等平台加強區域合作,但同時也需處理好與鄰國間的分歧和合作需求。

而經濟決定了一個國家未來的延續。

所以我國致力於,本國經濟發展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

既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環節,也面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經濟規則重構的壓力。

為了讓整個區域經濟充滿活力,中國積極推動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等區域經濟合作框架。

但比起注重眼前利益,我國更注重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環境保護、碳排放控制等多重任務,這對內外經濟政策協調提出了更高要求。

這種既包含傳統安全挑戰,又有非傳統安全威脅;

既有國際合作機遇,也有利益碰撞與競爭。

這就要求我國在諸多矛盾中尋找平衡,確保國家的長期穩定和發展。

恃強爭霸

中美關系,是中國地緣政治中的關鍵要素。

這一點,在如今世界格局中更為凸顯。

尤其是在貿易、技術、安全等領域,雙方的競爭與合作相互交織。

但這種關系絕非非黑即白,兩國之間既有合作也有競爭。

一方面,中美兩國在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有着廣泛的合作和交流。

這些合作,對於促進全球繁榮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資本主義的本質,讓美國窮極畢生之力,也要將一場雙贏的結局轉化為零和博弈。

對中國崛起的不甘,與對自身世界超級大國地位的恐慌。

讓美國對中國,頻繁發動單方面挑釁。

之前的中美貿易戰和技術戰,使得中國不得不尋求科技自立和產業鏈升級,以降低對外部依賴的風險。

美國,沒能等到中國彈盡糧絕。

卻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間接」幫助中國加速發展。

而同時參加此次安全會議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卻隱晦的道出美國為何如此恐懼的原因:

「在這個世界,你不坐在桌子上,就會出現在菜單里。」

而如今台海問題,因為2.14漁船傾覆事件再度升級。

我國台辦半個月之內,與台灣方面進行十餘輪協商無果,已經到了退無可退的邊緣。

而民間對同胞單方面的戕害,更是表現出離憤怒。

內外「武統」的呼聲,日漸高漲。

咸澀的海風,也吹不散彌漫在台灣海峽的焦灼氣味。

杞人憂天

故而,新加坡外長提出,中美應促進兩國之間的和平交流,而防止一觸即發的戰爭更應該擺在亞洲防務的首位。

他又提到,亞洲正在醞釀的沖突,並非俄烏戰爭所能類比的。

中國不是俄羅斯。

而且在以地緣環境為背景的貿易往來當中,中國也不是俄羅斯。

要知道,俄烏戰爭伊始,連接幾乎整個歐洲的能源命脈北溪管道就被炸了。

歐盟尤其是德國一開始可謂是出奇憤怒,但自己調查完了就立刻閉嘴。

之後是非曲折,即便俄羅斯再三要求公布調查結果。

當事人也是三緘其口。

歐盟占了俄羅斯能源出口的大頭。

這也是為什麼莫斯科方面,如今一直和基輔「極限拉扯」。

但中國,從未進行過單邊貿易往來。

故而,美國雖然強大。

但對於如今的中國,充其量算得上是一道簡答題。

但比起總體卷面分的影響,倒也不至於巨大。

歸根究底,新加坡勸和的目的,還是在於中美關系的本質是互利共贏的。

中美之間的合作,不僅有利於兩國自身的發展,也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