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用藥:細辛的用量探討,注意細辛的中毒

2024年3月7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細辛入藥的歷史悠久,在出土的《居延漢簡方》、《武威漢簡治百病方》中,已有較廣泛的使用。古人雲:「細辛藏人參, 則人參不蛀。」,說明細辛對各類昆蟲均有驅逐和麻醉作用 。另外,宋代陳承《本草別說》:「細辛非華陰者不得為真,若單用末,不可過一錢,多則氣悶塞不通則死」 ,更是描述細辛的毒性,和其‬‬在‬用藥‬用量上‬‬的‬謹慎‬。

另外,細辛與麻黃均能發汗解表,同可用治風寒感冒。不同之處在於,細辛辛溫走竄,達表入里,可散肺與足少陰腎經風寒,發汗之力雖不如麻黃,但散寒力勝,既治一般風寒感冒,尤善用於寒犯少陰,無汗惡寒、發熱脈沉之陽虛外感;其辛散溫通,長於通竅止痛、溫肺化飲,善治頭面諸竅疾患、風濕痹痛及痰飲喘咳等證。而麻黃辛開苦泄,重在宣發衛氣,開通腠理,透發毛竅,發汗解表,主散肺與膀胱經風寒,為作用較強的發汗解表藥,故主治風寒外束,肺氣壅實,毛竅閉塞,表實無汗的風寒感冒重症;還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腫之功,可用於肺氣閉遏的喘咳息促及風邪襲表、一身盡腫的風水水腫證。

「謝老師,我一直很迷惑,為什麼中醫處方常常是復方,而且中藥的劑量各不相同呢?」 小王問道,眼中閃爍着求知的光芒。

謝老師微笑着點了點頭,深深吸了口氣。他的聲音沉穩而悠揚,充滿了對中醫的熱愛。「中醫處方大多為復方,中藥劑量更是千變萬化。不同的劑量可以發揮不同的功效。所謂『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也』,就充分說明了中藥劑量在中醫辨證施治,組方遣藥中的重要性。

小王迅速翻開筆記本,專注地記錄下謝老師的話語。每一次的交流都是對中醫知識的一次深刻啟示。

「小王,你要明白,中醫講究辨證施治,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來制定合理的方案。而中藥劑量的調配,就是為了在不同病情下發揮最佳療效。

小王點了點頭,對謝老師的解釋感到非常滿意。他不僅學到了中醫的理論知識,更明白了中醫對於患者的個體化治療是多麼重要。

「小王,記得,中藥劑量的調配不僅僅關乎療效,還涉及到中藥的毒性和藥性。不同的藥物組合在一起,可能會相互增效或減效,甚至產生不良反應。所以,你在用藥時要特別小心,保證患者的安全。

細辛的用藥歷史

小王又問:「謝老師,我看到教科書上面強調了細辛的用量,您能給我講講這個中藥嗎?」

謝老師目光一掃,點了點頭,然後開始講解:"細辛,它的名字來源於其根細小,氣香而強烈,味道辛辣,有一種麻舌燒灼的感覺,正是因為這種特性,它被命名為細辛。" 謝老師的聲音充滿了悠久的歷史感。

小王認真地做着筆記,不時點頭示意繼續。

"早在古代,《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了細辛的用途,用以主治咳逆、頭痛、百節拘攣、風濕痹痛等症狀。這個記載相當准確地描述了它的主要功效。" 謝老師的手指輕輕撥動着書頁,仿佛回到了古代。

《神農本草經》列於上品,謂「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較准確地記錄了本品的主要主治范圍。

小王繼續記錄着,聽得津津有味。

"隨後,《名醫別錄》對細辛的應用進行了補充,稱其還能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除喉痹、齆鼻、治風癇癲疾、下乳結、促使汗液排出、促使血液循環。" 謝老師的眼神中閃爍着智慧。

小王對這些信息感到非常興奮,因為這對他的學習非常有幫助。

"唐代的《藥性論》增加了一些應用,比如治療惡風、去皮膚濕癢、緩解齒痛等。宋代的《本草衍義》也認為細辛能治療頭面風痛,對於一些內寒的症狀也有療效。"

細辛的用量注意

小王又問謝老師:「謝老師,細辛的用量問題眾說紛紜,似乎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我在不同的資料中看到,細辛的用量差異很大,您能為我解答一下嗎?」

謝老師笑了笑,輕輕地拍了拍小王的肩膀:「小王啊,細辛的確是一個讓人感到迷惑的藥材。細辛的用量問題在歷代醫書中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根據《傷寒論》、《金匱要略》,用細辛的方子有14種。然而,《世醫得效方》中就多達90餘種方子,用量卻相差甚遠。

小王聽得津津有味,趕緊記錄下來。

謝老師接着說道:「你也看到了,歷史上關於細辛的用量存在爭議,有的醫書甚至明確告誡不可過量使用,以免出現不良反應。如《石室秘錄》等文獻亦有重用本品的記載。而陳承《本草別說》告誡人們『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匕,多即氣悶塞,不通者死。』繆希雍《本草經疏》亦認為『不可過五分,以其氣味俱厚而性過烈耳。』出於謹慎,目前一般中藥著作多將其用量定為1~3g,而臨床重用本品的報道並不鮮見。」

小王明白了,記下到筆記上。

謝老師接着說:「然後,劉沛然著《細辛與臨床》一書,主張『按證權衡,重者重用,輕者輕用,血者重用,氣者輕用『,有例子‬是‬重用本品。」

小王很驚訝,又開始有點不知道怎麼弄了。

謝老師嚴肅起來說:「但現代研究表明,細辛所含揮發油為其主要有效成分,且具有急性毒性及慢性磷中毒樣的肝、腎損傷;油中之黃樟醚有致癌等慢性毒性。因而有人以散劑和湯劑中上述成分的含量分析細辛用量與劑型的關系,認為其散劑中揮發油的含量為相同細辛用量作湯劑煎煮10分鍾的3倍,若要達到相同的作用,則湯劑用量至少應為散劑的3倍以上。」

小王說:「老師,散劑是不是藥物或與適宜的輔料經粉碎、均勻混合製成的乾燥粉末狀制劑?」

謝老師接着說:「沒錯,這就是散劑。」

接着又說:「研究發現,細辛散劑中黃樟醚的含量,分別是湯劑煎煮10分鍾、20分鍾和30分鍾的4倍、12倍和50倍,湯劑中細辛用到15g,只要煎煮20分鍾,其黃樟醚所產生的毒性不會超過細辛3g的散劑。研究還表明,細辛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的甲基丁香酚的揮發性不及黃樟醚,經煎煮30分鍾後,前者在煎液中仍有一定含量,而後者含量已大大降低,證明了本品『用末不可大劑量,量大必須入湯藥』這一用藥經驗的合理性。這與歷代用法與用量的關系也是一致的。

小王點點頭,示意自己正在認真聆聽。

「除了劑型之外,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細辛的用量,比如給藥途徑、證型、配伍、藥材質量,甚至是患者的個體差異。據文獻報道,一例因頭痛、牙痛的患者,在80分鍾內服細辛15g而引起中毒。又有發現湯劑中用細辛12~18g時,部分患者會出現眩暈無力。

小王點頭表示理解。

謝老師繼續解釋道:「基於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在教科書上面,細辛的用量可以在1到3克之間,如果使用湯劑,可以適當延長煎煮時間。而如果使用散劑,每次用量不宜超過1克。當然,如果你確實具備豐富的經驗和認證准確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適度增加用量,但是並不建議。」

《本經疏證》

細辛色紫,紫者赤黑相兼也。赤為心色,黑為腎色。心與腎皆屬少陰,兩少陰經皆短而直,細辛一枝直上,體細柔勁似之。少陰者,又皆水火相依。細辛體雖細,味極烈似之。故凡風氣寒氣依於精血津液便溺涕唾以為患者,並能曳而出之,使相離而不相附,則精血津液便溺涕唾各復其常,風氣寒氣自無所容。如《本經》所載主治咳逆者,風寒依於胸中之飲。頭痛腦動者,風寒依於腦中之髓。百節拘攣者,風寒依於骨節屈伸泄澤之液。風濕痹痛死肌者,風寒依於肌肉中之津。推而廣之,隨地皆有津液,有津液處,風寒皆能依附焉。故在胸為痰為滯結,在喉為痹,在乳為結,在鼻為齆,在心為癲癇,在小腸為水,在氣分為汗不出,在血分為血不行。此《別錄》之與《本經》一貫不異者也。然須審定風寒果否零亂細碎倚著於津液者宜之。若風寒遍被一身,及與營衛相搏者,自有他味為治,與細辛無預也。

細辛能提出依附津液之風寒,不能使津液復其常。且不能使津液中氣不隨提曳以出,故其治咳每與五味子乾薑為偶。如小青龍湯、真武湯、厚朴麻黃湯是也。若射干麻黃湯,則不用乾薑,用生薑。四逆散、小柴胡湯,則但用乾薑、五味子,不用細辛。蓋水氣與風寒相搏,有飲有濕有水,隨人異,亦隨證異。則兼嘔者有之,兼滿者有之,兼喘者有之,不可但因其咳,混同施治也。特風寒將化,則細辛不可用。小柴胡湯證,半化半未化者且然,何況全化者耶。四逆散證雖以四逆系之少陰,然終外寒內熱,故其治咳,乾薑五味可用,細辛不可用矣。




#精品長文創作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