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最大懸案:王安石和司馬光誰該為北宋滅亡背鍋?

2024年3月8日 23点热度 0人点赞

前面才講了王安石。講到王安石,就一定要講司馬光

對,就是那個「司馬光砸光」的司馬光。對,就是「司馬光砸光」而不是「司馬光砸缸」。

因為後面我會說,司馬光就是「砸光」。

為什麼講王安石必講司馬光?

因為這兩個人,共同牽涉到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樁懸案:究竟是誰導致北宋滅亡的?

有人說,是王安石。因為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變法改革,造成許多弊端,引起擾民、損民的後果,更造就了蔡京等一批政治投機分子,為北宋的滅亡埋下禍根。

例如,明代楊慎就在《鉛丹錄》中說,王安石是「古往今來第一小人」,他的變法葬送了奄奄一息的北宋。

有人說,是司馬光。因為司馬光上台後,徹底廢除了已經取得一定成效的王安石新法,完全毀棄了改革成果,也造就了一批新的政治投機分子,直接導致北宋的滅亡。

例如,一代大儒王夫之就憤怒地說:「北宋滅亡,始於司馬光。」

北宋滅亡導致生靈塗炭,人民生產財產遭遇重大損失,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人道悲劇之一。

那麼,究竟誰該背這個鍋呢?

1.史上最強的兩個道德完人

生活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其實是一對好朋友,他們惺惺相惜,經常在一起暢談。

他們兩個的共同點,比他們與任何其他人相比的都多。

他們都是少年神童,很小的時候就博覽群書,聰明異於常人。司馬光7歲就能背誦《左氏春秋》,王安石16歲就得到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贊賞。

他們都是年少得志。王安石21歲就以優異成績考取進士(實質上的第一名),司馬光比王安石大兩歲,20歲也已經金榜題名。

此後,他們都憑借着傑出的才華和優秀的政績,成為大宋官場上最耀眼的明星,可以並稱雙壁。

更重要的是,兩人的生活作風,也出奇的相似,都是北宋乃至整個中國封建官場上的另類。

他們都不好女色。王安石一生不肯納妾。司馬光也再三拒絕夫人給他納的妾,盡管他的夫人終身不孕。

他們都生活簡朴。王安石吃菜只吃自己身邊的。司馬光夫人去世的時候,作為堂堂朝廷重臣,居然要靠賣掉家中僅有的20頃地,才能辦好葬禮。

他們都看淡官職。王安石頻頻拒絕升遷,一再辭職。司馬光也經常向朝廷請求退位,甘願在一些清閒的崗位上長期工作。

他們都重視誠信。王安石說到做到,直來直去。司馬光更是以誠信最為著稱,據說他小時候把婢女給水果剝的皮說成是自己剝的,遭到父親的責罵,從那以後一生再也不說謊。奴僕賣馬的時候隱瞞了馬的病情,他就責備奴僕這會嚴重損害自己的誠信,得不償失。

他們都心憂國事。無論是王安石,還是司馬光,都對大宋的內憂外患有着深刻洞察,都非常想要國泰民安。

他們都是那種從小就努力攻讀聖賢書、長大後又堅決按照書中的教導去做的人。他們在個人道德品行上,都是那個時代公認的楷模。

王安石推行變法後,有政敵為了攻擊他,就說他是奸邪,道德有問題。這個時候,司馬光明確地為王安石辯護:「你說得太過分了,王安石沒那麼壞。」

司馬光肯為王安石辯護,是因為他知道,王安石確實是和自己一樣的人。他們都對儒家的道統有着不可動搖的信念,他們都是這個時代按照儒家標准所定的正統楷模、道德完人。

他們去世後,都被配享皇帝廟庭和孔廟。這,正是中國封建時代給予讀書人最高的道德褒獎。

2.兩個道德完人的分道揚鑣

對於一個朝代來說,同時出現這樣兩個道德完人,究竟是幸還不是不幸?

至少對於北宋來看,答案是否定的。

都是儒家最忠誠的信徒,都是道德上對自己要求近乎嚴苛的人,私交還很不錯,但,王安石和司馬光,卻偏偏在政治上分屬兩個極端。

簡單粗暴的劃分:王安石主張變法改革,所以是改革派;司馬光強烈反對變法改革,所以是保守派。

這就很麻煩了。在學問上、道德上,我們倆都無懈可擊,那麼,這就意味着當我們在政治上產生分歧,就很難讓對方妥協。

王安石雖然比司馬光小兩歲,但在仕途上其實更加順暢。

司馬光前期並沒有能夠擔任太重要的職務,而且一度受到父親好友、對他照顧有加的前宰相龐籍的影響,當龐籍因事罷官的時候,他也仕途受挫。

當時,司馬光跟隨龐籍在河東路任職,這里是北宋和西夏的邊界。盡管他們積極防禦備戰,但由於帶兵將軍郭恩的一次乘醉出擊,導致大敗。

朝廷追究責任,龐籍被罷官貶職。這時,司馬光積極上書為龐籍辯護,並表示所有的責任應該由自己承擔。而龐籍反過來照顧司馬光,說司馬光毫無責任。

這次事件,司馬光雖然最終被免於處分,但是,在講求人脈關系的大宋官場,龐籍的失勢,對司馬光的仕途無疑是個打擊。

不過,司馬光的人品和才華擺在那裡,朝廷終歸是還要重用的。此後,司馬光宦海沉浮,由於基本不捲入激烈的斗爭,總體來說還算順利。

王安石擔任宰相,開始推行變法改革的時候,已經50歲的司馬光官拜御史中丞。這個官不能說小,但顯然遠遠比不上王安石。

但是,在朝堂上,他並不因為官職較低,就迎合王安石,相反在一些問題上進行了十分激烈的爭辯。

宋神宗之所以急於變法改革,一個直接的動因,就是他即位的第一天就被告知,國庫里沒錢了。

王安石變法改革的一個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把國庫里的錢搞得多多的。

那麼,如何搞得多多的?兩個道德完人產生了強烈的分歧,大致的說,就是王安石主張開源,讓國家多賺錢;而司馬光主張節流,讓國家多省錢。

最開始,司馬光還採取觀望的態度,對王安石的變法舉措並沒有都反對,甚至在有人彈劾王安石的時候還為王安石辯護。

但是,當王安石頒布「青苗法」等措施後,司馬光坐不住了。

簡單來說,青苗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讓官府取代地主、商賈給農民貸款種田,這樣既可以防止農民受到過度盤剝,又可以讓借貸的利息收歸國庫,看起來是利國利民。

司馬光卻認為,基層的官吏未必就比那些地主豪強、奸商巨賈可靠,他們一樣會趁機漁利,而且老百姓更加不敢反抗。

更重要的是,這種做法觸及了司馬光的道德底線:國家不可以和百姓爭利。

司馬光終於公開表達了強烈的不滿。

都是大宋朝的道德完人,官員們的模範,皇帝宋神宗很希望他們搞好團結,給司馬光加官,提拔他為樞密副使即國防部副部長,目的是讓他幫助王安石推行變法。

司馬光以自己「不懂財經」、「不知軍務」為由,堅決拒絕。

此時的王安石,權勢熏天,順之者提拔,逆之者貶謫。司馬光看清了大勢,連上五道摺子,要求離開朝廷,去地方任職。

惹不起,咱躲得起。

此後,司馬光就被任命為知永興軍(今陝西省西安市)。期間,除了一次為好朋友范鎮被王安石貶謫而仗義上書辯護之外,他再也不過問朝中之事。

他像個大學教授一樣,專心干一件事:研究歷史,編撰史學巨著《資治通鑒》。這一干,就是15年。

3.道德完人有道德完人的高招

人生能有幾個15年啊。

可是,對於司馬光來說,這遠離權勢的15年,似乎正是他最悠遊愜意的時光。公元1084年,司馬光已經66歲,《資治通鑒》終於編撰完成。

宋神宗非常重視這部史學巨著,給了司馬光許多褒獎,提拔他為資政殿學士。

憑借一部空前絕後的史學傑作,司馬光重新回到了中央機關。表面上看,他是以一個歷史學者的身份回來的。但實際上,《資治通鑒》這部著作對中國歷朝歷代興衰規律的探索,讓人們公認司馬光已經是那個最富有政治智慧的人。

第二年,宋神宗病死了,年僅10歲的宋哲宗即位。

10歲的孩子當然管不了國家大事。於是,朝政實際上就落到了他的祖母皇太後高氏手中。

高氏一直強烈地反對王安石變法,一度還向宋神宗哭過。如今大權在握,立即問不贊成變法的司馬光,應該怎麼辦?

司馬光的態度很鮮明:必須廢除新法,這樣才能減輕農民負擔,才是「仁政」。

高氏非常高興,馬上提拔司馬光,很快就讓他擔任門下侍郎(副宰相),讓他來實現廢除新法的政治主張。

可是,這個時候,身為道德完人的司馬光,才發現自己遇到了一個巨大的道德障礙。

新法是先皇宋神宗頒布的。宋哲宗與宋神宗是父子關系,才即位就全部廢除父親的政策,這豈不是大大的不孝,大逆不道?

對於司馬光這樣的道德完人來說,最不能逾越的,就是這種封建道統啊。

同為道德完人的王安石,仿佛在自己賦閒隱居的家裡偷笑。

然而,很快,司馬光就找到了辦法。如果以宋哲宗的名義來廢除新法,那就是「兒子改變老子」,確實不符合孝順的道德標准,但是,如果是以皇太後高氏的名義來廢除新法呢?

皇太後高氏是宋神宗的母親,那麼,由她來下旨廢除新法,就是「母親改變兒子的法度」,這就完全說得過去了。

看看,作為道德完人,就是這麼精通道德。

4.誰又能真正做一世道德完人

王安石當初為了推行新法,把所有反對自己的官員全部趕出朝廷。

現在,司馬光為了廢除新法,就把那些因反對新法而被貶謫的官員都召回朝廷。

這中間,包括大名鼎鼎的蘇軾蘇轍,以及德高望重的文彥博等老臣。

司馬光把王安石的新法比作「毒藥」,要求全部廢除。在皇太後高氏的支持下,廢除新法的動作,比王安石當初推行新法要快得多。

王安石推行新法前前後後搞了15年。而司馬光廢除這些新法,只用了不到一年。

司馬光還嫌慢了。當看到免役法、青苗法和將官法還沒有廢除的時候,有病在身的司馬光表示自己將「死不瞑目矣」!

最開始,已經賦閒在家的王安石,聽說司馬光要廢除新法,並不是很在意。

但是,當聽說司馬光連免役法、將官法、青苗法等也要廢除時,王安石才感到震驚。

可以說,這幾部新法,是王安石最得意的作品。事實已經證明,推行免役法、將官法之後,宋軍的戰鬥力大大提升,一度大敗青海吐蕃,開拓國土兩千多里,收服羌族三十萬帳,取得了對西夏的戰略優勢。

這是宋朝有史以來最大的軍事勝利。以後也是。

所以,司馬光連這個免役法、將官法也要廢除嗎?王安石已經無力阻止。

公元1086年5月,王安石病中去世,享年六十六歲。

司馬光要繼續把他的新法廢除到底。

在剛開始廢除新法的時候,司馬光其實表過態,說有些被實踐證明有用的新法可以不廢除。

但到了這個時候,很難說,他究竟是不是為廢除新法而廢除新法了。

因為,他甚至連當初王安石為大宋打下的那兩千里新國土,都要送還給西夏。

現在知道,我在最開始為什麼要堅持說是「司馬光砸光」了吧?

是的,如果說王安石的新法是一口口水缸,那麼,司馬光就是要把每一口水缸都砸破,就是要把全部的水缸都砸光!

新法不徹底廢除,司馬光就要辭職。

皇太後高氏怎麼可能讓他辭職,反而下詔加封他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正式拜為宰相。

至此,司馬光取得了和王安石當初相同的權勢。

兩個道德完人,先後成為大宋的宰相。

成為宰相的司馬光,很快就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徹底廢除了剩下的新法。

公元1086年9月,王安石病逝3個月之後,終於徹底廢除了王安石新法的司馬光,也因病去世,享年68歲。

公元1127年,大宋的兩個道德完人逝世僅僅40年之後,金兵南下,北宋滅亡。

5.道德完人治國為什麼成為大宋的不幸

現在我們可以來看出來,北宋滅亡的這口鍋,究竟應該由誰來背了。

把變法期間打下來的兩千里國土無償還給西夏,廢除明顯增強了軍隊戰鬥力的免役法、將官法等,不僅削弱國防,而且給朝廷上下造成了和邊可以偷安的假象,導致北宋對金兵南侵幾乎毫無准備。

為了徹底廢除新法,打壓異己,把過去因反對變法而被貶謫的官員不分青紅皂白重新啟用,給了蔡京這樣的政治巨奸以投機鑽營的機會,更加劇了北宋官場的朋黨之爭,導致宋朝內部四分五裂,更給了金朝以可趁之機。

新法僅僅執行15年就被徹底廢除,導致國家大政方針朝令夕改,官員和百姓無所適從,為廢除新法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王安石變法期間宋神宗的國庫一度可以支撐二十年用度,至此大宋國庫再度空虛,官員經費和軍隊經費不堪重負的弊病無法解決,進一步嚴重削弱了宋兵的戰鬥力,使得金兵南下如同摧枯拉朽。

以所謂「母親改變兒子的法度」,來規避「兒子改變老子的法度」這一封建倫理道德上的障礙,實際上造成了朝廷公信力的空洞和士大夫道德觀的淪喪,國難當頭從皇帝宋徽宗宋欽宗到各位大臣都只顧自保,這也是金兵得以迅速占領汴梁的重要因素。

僅僅從上面四點,就可以確切地說,正如王夫之所說,司馬光對於北宋的滅亡其實難辭其咎。

但是,鍋是不是該他一個人來背?

王安石推行變法的時候,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大肆貶謫反對變法的政敵,選拔了許多品行不端的政治投機份子,埋下了北宋官場朋黨之爭越演越烈的禍根。

到宋神宗的時候,北宋已經建國超過百年,外表看起來太平繁華,內在的弊病已經深入骨髓。王安石變法改革急於求成,很短的時間內強行頒布大量新法,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損失和內耗,使得變法的代價過大,又埋下了新法被徹底廢除、國家遭遇新一輪動盪的禍根。

王安石變法,雖然提出了富國強兵利民等多方面的目標,但首要的目標還是富國即讓皇帝的國庫充盈,這不僅損害了百姓和官商利益,而且助長了北宋的奢靡風氣,同樣是大宋滅亡的禍根。

一言以蔽之,北宋滅亡的鍋,首先應該由北宋趙家的最高統治者自己來背,如果硬要王安石和司馬光來背,那麼他們兩個誰也逃不過。

他們兩個都是如假包換的道德完人,在個人品德上毫無可以指責之處,堪稱封建時代最好的模範。

然而,也正因為他們都是道德完人,對自己心中的道德教條有着近乎宗教般的信仰,因此也導致他們都特別激烈、固執,王安石甚至被稱為「拗相公」。

在封建時代,當一個道德完人以他宗教狂熱般的激情來改革國家,國家需要為此承受的沖擊就是巨大的;

當兩個道德完人以他們宗教狂熱般的激情來先後改革國家,國家在巨大的反復中就更加面臨着難以估量的巨大風險。

尤其是,當這個國家本身已經腐敗纏身、國庫空虛、奄奄一息,就想大病之中的病人,又怎麼經得起極熱、極冷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的折騰?

6.道德完人的詩里藏着的歷史秘密

最後,我們再來讀一首司馬光寫的詩。

作為史學家,司馬光並不熱衷於寫詩作文。不過,由於他的水平太高,他寫的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仍然居有一席之地。下面這首,是他寫的《永濟渡》二首之一:

清波見白鷗,靜林聞啄木。

泉細入平沙,雲閒出幽谷。

閉上眼睛想一想:清澈見底的水波上倒映着白鷗飛過的影子,寧靜的森林裡傳來啄木鳥的聲音,涓涓細流流過平坦的沙灘,天空中,悠閒的白雲從那幽深的山谷里緩緩地飄出來。

這是一幅多麼恬靜、優美的風景畫啊,是一種多麼優雅、從容的意境啊。

作為道學家,能夠寫出這樣清新的詩歌,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

這表明,司馬光和王安石,都是極端聰明、極端有才華的人,他們在詩歌中,都能夠顯得非常優雅、從容,表現出那個時代中國士大夫最典型的貴族審美風范。

只可惜,一旦在政治斗爭上殺紅了眼,所有的優雅、從容都會消失不見,有的只是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狂熱。而狂熱,是一個國家最大的危機。

做人,做事,還是優雅、從容一點好。

「靜林聞啄木」,「泉細入平沙」,如果,王安石也好,司馬光也好,他們在對待變法改革和政治斗爭上,也能這樣細膩、舒緩,從容不迫,久久為工。

北宋的命運,會不會不一樣?

(都讀到這里了,關注一下本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