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這下穩了:中國公開10000千瓦國之重器,3天造一座島不是夢

2024年3月9日 23点热度 0人点赞

閱讀此文之前,辛苦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這下南海可算穩了

此前南海風雲攪動之時,網友不斷呼喊我國的「重器」,呼籲在南海再「造」出幾座人工島來。

「造島」這樣的事情在別的國家可能是難以實現的事情,但是我國卻已經擁有了「天鯨」「天鯤」這樣的造島重器。

而且,我國還開始製造絞刀功率更高的10000千瓦超大型挖泥船

那麼,這種挖泥船能給我國在南海帶來多大的好處呢?

南海的重要性

清朝末年開始,中國的歷史進程便開始被來自海上的力量所影響。

先有八國聯軍海岸登陸打跑了慈禧,後有日本甲午海戰戰勝清廷、金山衛登陸扭轉淞滬戰局,海洋的戰略重要性可見一斑。

另外,南海還有着豐富的礦產和油氣資源。

據說僅石油一項就能夠與「富得流油」的中東各國石油儲量總和相媲美,這還不算其中所蘊含的錳、鐵等重要的金屬礦產儲量,以及產量豐富的漁業資源。

新中國成立之後,毛主席也曾經多次指出南海對於我國的重要性。

只不過當時我國的工業能力和科技相對落後,不能自主生產大型艦船對我們的南海進行有效的保護,同樣也限制我國的海上遠洋貿易發展。

隨着我國開放後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我國憑借着自身的經濟基礎和南海的地緣優勢,與周邊國家簽訂了一系列的合作協議,並以南海為平台加大了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貿易合作力度,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擴大了我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也正是因為我國的快速發展,美國在南海劃定了所謂的「三段島鏈」,企圖通過這種「鏈條」來鎖住我國的騰飛和發展。

因為南海的海域廣闊,並且有着平均1212米的水深,再加上有着包括馬六甲海峽菲律賓海峽、蘇門答臘海峽相鄰的得天獨厚地理位置,所以這里也成為了我國的海上防禦陣地最前沿。

不過,因為歷史的遺留問題,越南菲律賓等國家都曾經想非法占領我國南海的島礁以及周邊領海,幸而我國近年來實力不斷壯大,用實力捍衛了我國領尊嚴。

正是因為南海在經濟、軍事等方面的重要性,我國才會在加強海上軍事力量的同時,採用了在南海上建立島礁的方式來穩定南海的局面。

「吹」出來的島

我國的南海領海,主要是由東、南、西、中沙四個大型群島組成,大大小小的島、礁、灘綿延南北1800多公里、東西900多公里。

其中南沙群島就有230多個島礁,只不過這些島礁大多面積不大,並且長時間埋在海面以下。

盡管這些島礁都在海上,但那也是我國固有並不可分割的領土,所以在島上駐防就成為了必須進行的軍事操作。

1945年國民政府從日本接收回台灣之後,便開始對這些曾經被日本占領的島礁進行恢復命名、派遣駐兵的工作。

永興島太平島到其他可以住人的南海諸島,逐漸開始有中國軍人駐防。

因為當時的科技和生產條件限制,一直到20世紀末期,駐防島礁的官兵們也只不過可以在一些大型島礁上駐防,並且還是在鐵皮屋、茅草屋中忍受着潮濕、悶熱、雨季以及蚊蟲侵擾等惡劣環境下堅持站崗。

從1986年開始,我國的經濟發展、建築質量大大提升,這時軍委領導開始提出了改善南海駐防條件以及增加駐防、觀測點的建議。

於是1988年永暑礁海洋觀測站順利建成,觀測站上的生存措施也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不過,這也同樣僅限於對那些大型島礁的改善,因為當時我國還沒有辦法對那些小型島礁、沙礁進行改造,一直到了2014年,這個情況才有所改變。

華陽礁位於永暑礁的南方,雖然礁盤面積有7.6平方公里,但是露在水面上的面積很小,而且還經常會隨着海面的漲幅變小。

所以,當時島上的解放軍戰士們只能在島礁上面建造高腳屋,不僅要在裡面站崗、休息,而且還要在裡面存放彈藥和維持生活的食品。

雖然從粗竹、木板修建的高腳屋在1989年改成了鋼鐵材料,1992年之後也開始有了鋼筋混凝土建築,面積和強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戰士們的生活環境卻依然艱苦。

2014年3月,在美國的衛星轉發給智庫CSIS的報告上顯示,一艘大型工程船正在華陽礁的珊瑚島礁上進行作業,美國方面馬上就對此進行了關注;

到當年的9月時,華陽礁的水上面積已經增大了20倍以上;到了第二年3月,島上已經有了3個混凝土施工點、2座直升機起降坪、衛星通訊設施以及5個以上火炮和導彈陣地,整體面積已經達到了40個足球場。

至此,原來的「華陽礁」,已經完美蛻變成為了具有戰略意義的「華陽島」。

與華陽礁有着同樣蛻變經歷的,還有美濟礁赤瓜礁、等7個島礁,其中最有名的要數永暑礁。

經過8年的吹填、建設,曾經的一片島礁變成了現在的2.8平方公里「戰略要地

在美國媒體的報道中,永暑礁有4座導彈掩體、4組大型雷達通訊系統、至少12座能夠發射紅旗9的遠程導彈基地,還有着3000多米的軍用大型機場跑道。

這里已經成為了在南海上「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那麼,我國是怎麼做到讓曾經的島礁變成島嶼的呢?

「重器」就位

在南海諸島的改建項目中,有一種很少見的工程專用船隻:絞吸挖泥船

簡單來說,這種船就是用鉸刀去攪動水下的泥土或者砂石,再帶着海水與船上面的混合材料一起被吸到水面上、拋向目標區域,用這種方式逐漸增大水面上的沙土面積。

當面積達到一定設計標准之後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打樁、夯實等相關施工工作。

其實填海製造陸地的方法早就已經存在。

荷蘭20%的沿海土地、日本關西機場,還有香港和台灣等地區都曾經有過填海造地的工程。

但是這種用沙土石料沉底填海的方法只適用於「臨海陸地」,而不適用於處在南海之中的這些島礁。

相比之下,用挖泥船「吹啥填海」的方式則更適合南海諸島的實際情況。

當時負責在南海施工的船隻,是我國生產的「天鯨號」絞吸挖泥船,也是當時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大型「自行挖泥船」。

其4200千瓦的海底鉸刀可以挖得動中等硬度的岩石,就連花崗岩都可以輕松地攪碎、吸出海底。

127米長的「天鯨」號能夠把水面下30米的泥沙拋到6公里遠的目標地,而且還不需要前方有拖船,真正是一條能夠吹沙的「巨鯨」。

雖然當美國方面對外公布我國開始吹沙造島的動作時,許多國家都笑我們是「痴人說夢」,也有日本、菲律賓以及遠在歐洲英國、美國都表示抗議,英國還飛到東京進行了「會談」。

但是一群外人的抗議又怎麼能夠影響我們在自己國家領土的施工呢?

眼看着我們不卑不亢、不被干擾的態度,尤其是當南海上8座被人工吹填出來的島嶼成功竣工之後,苦於國土面積狹小的日本也開始動起了心思。

畢竟,日本填海造出來的關西機場使用不久後就已經開始塌陷,對沖之鳥島礁的填島項目也阻力重重。

當然,無論是「天鯨號」還是整套的疏浚技術,中國都不會輕易賣給日本,即便是在「天鯨號」之後我國又有了鉸刀功率6600千瓦的「天鯤號」,日本也只能「望島生嘆」。

要知道,我國在1966年首次擁有挖泥船,是從全國僅有的2100萬美元外匯儲備中拿出了500萬美元購買的「二手舊貨」,而且一用就是接近20年。

也正是因為我們吃了「窮」和「落後」的虧,所以才在2003年開始致力於自主研發自己的絞吸挖泥船。

經過多年的研發和實踐,我國從「天獅」「天鯨」到「天鯤」,技術和質量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如今已經能夠處於世界技術頂流行列,總裝功率和鉸刀功率也都是世界第一。

根據這幾艘挖泥機的設計方中交天津航道局總工程師秦斌透露,我國自主研發的世界首艘10000千瓦級自航絞吸挖泥船已經實現了技術突破,與大家見面的時間不會太遠。

雖然目前秦斌沒有透露這艘世界最大的挖泥船將會以什麼名字命名,但卻足夠震撼。

原本「天鯨」和「天鯤」的組合就已經能夠在三天「吹」出一座小島,再加上即將上馬的萬千瓦級大型將會實現超過20000千瓦的超大功率。

僅僅這一個數據,就足夠讓南海增加更多「不沉航母」,也足以讓我國穩穩地對日本、菲律賓以及美國等試圖從南海分一杯羹的國家產生震懾。

有這樣的成就並不是簡單的技術進步,而是國力強大、國運昌盛的表現,我們也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去維護國家的尊嚴。

參考資料

[1]《突破核心技術 實現絞吸式挖泥船高端引領》中國船舶報

[2]《超大型自航絞吸挖泥船發展現狀及設計特點》劉榮振

[3]《南海爭端:美國介入和中國面對——論海權在當代的重要性》李海麗

[4]《天鯤號絞吸挖泥船挖岩作業配套船舶技術研究》中國港灣建設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