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而瘋被人嘲笑,但你可知他做的官,大到你意想不到

2024年3月10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在古老的中國,一個讀書人的命運如同天空中不定的雲,時而飄盪,時而凝聚。范進,一個原本默默無聞的窮書生,他的故事在《儒林外史》中被記載,成為了歷史長河中一道扣人心弦的謎團。他在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後,終於中舉,卻因此陷入瘋狂,這讓所有人都為之震驚。但在這背後,隱藏着一個更大的秘密:他所擔任的官職,遠比任何人所能想象的要重大。

范進的起起落落

范進的故事,作為《儒林外史》中的經典情節,生動展現了封建時代科舉制度和社會風氣的種種弊端。在這個故事中,范進的形象代表了那些默默無聞、被社會邊緣化的讀書人。

在范進中舉之前,他在鄉里並不受重視。他的住所簡陋,陳設幾乎沒有,只有書桌上堆滿了書籍和文稿。村裡的鄰居們經常聚在一起閒談,范進常常成為他們談話的對象。他們議論着范進讀書無望,認為他終日埋頭於書本卻毫無成就。這些議論常常在范進耳邊響起,但他選擇置若罔聞,繼續他的讀書生涯。

范進的老丈人對他更是不屑一顧。每當范進拜訪岳父家時,老丈人總是皺着眉頭,語氣中滿是譏諷。他經常在范進面前講述其他人的成功故事,暗示範進不過是一個失敗者。老丈人甚至在親戚朋友面前貶低范進,稱他為「現世寶」,意指無用之人。范進雖然聽到這些話,但總是沉默以對,心裡卻對未來充滿了堅定的信念。

范進的妻子對此心知肚明,但她從不表露任何不滿。夫妻倆在簡陋的居所中相依為命,妻子盡力維持這個家的基本生活。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年代,妻子對范進的支持盡管默默無聞,但卻是范進堅持讀書的強大後盾。

范進在鄉試中屢屢落榜,每一次落榜都引起周圍人更多的嘲笑和譏諷。但他從不放棄,反而更加努力地鑽研書本,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顯得格外珍貴。

最終,范進的不懈努力獲得了回報,他在科舉考試中獲得了成功。這一變化不僅改變了他個人的命運,更引發了周圍人對他態度的180度大轉變,從此范進的故事在鄉里傳為佳話。

科舉:運氣與機遇

范進的中舉,被許多人歸因於運氣。在那個科舉盛行的年代,這種說法並不少見。科舉考試,作為選拔官員的主要方式,其本意是尋找有才學的人才,但實際操作中,卻常常受到各種非學術因素的影響。

范進在考場上的表現,並沒有特別突出。他的答卷,雖然條理清晰,但並不足以令人眼前一亮。然而,就是這樣一份平平無奇的答卷,卻得到了考官的特別青睞。考官是一位資深的文官,已經年近古稀。在長年的考官生涯中,他見過無數如范進般的考生,但對范進卻產生了一種特別的同情。

在閱卷的過程中,考官注意到了范進的卷子。也許是因為某種無形的緣分,或是對范進境遇的理解,考官在評卷時給予了較高的分數。盡管這與科舉考試的公正性原則相違背,但在當時的環境下,這樣的情況並不罕見。考官的這一決定,無疑改變了范進的命運。

范進的中舉消息傳來時,整個村子都沸騰了。鄰居們聚集在范進的家門外,議論紛紛。他們驚訝於范進的突然變化,同時也感到好奇。對於范進而言,這一刻無疑是他人生的轉折點。他從一個被人瞧不起的窮書生,一躍成為眾人矚目的中舉人

在那個封建社會中,科舉考試是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范進的中舉,盡管有運氣的成分,但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科舉制度的不完善。在理想狀態下,科舉應當是一個完全公正、只看才學的制度,但實際上,它受到了包括考官個人偏好、社會關系等多方面的影響。

范進的中舉,同時也暴露了當時社會的現實面貌。一些人開始改變對范進的態度,試圖通過他攀附權貴。這種現象在當時並不罕見,反映出了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趨炎附勢的風氣。

由窮書生到高官

范進中舉後的生活,與他之前的窮困潦倒形成了鮮明對比。他的住所由簡陋的小屋變為了一座寬敞的府邸,家中陳設豪華,僕人眾多。這一切的改變,都是因為他中舉這一身份的變化。但是,這種喜悅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他的母親不久後便去世了。按照當時的習俗,范進需要守喪三年,這意味着他暫時無法享受新獲得的社會地位帶來的好處。

在守喪期間,范進的生活再次變得簡朴。他穿着粗布的孝服,整日裡閉門不出,專心致志地讀書。他的府邸雖然依舊豪華,但卻顯得空曠冷清。僕人們小心翼翼地在家中行走,以免打擾到主人的孝心。

三年守喪期滿後,范進再次踏上了科舉的道路。他參加了會試,憑借自己的才學和努力,再次取得了成功。這次的成功使他的地位更加穩固,並且打開了他通往更高官位的大門。不久後,他被授予「考選御史」的職位,這是一個負責考核官員的重要職務。在這個位置上,范進需要對其他官員進行考核,確保他們都能勝任自己的職責。

隨着時間的推移,范進的官職繼續升遷,他被任命為「山東學道」。這是一個負責管理一省教育事務的高官,擁有極大的權力和影響力。在這個職位上,范進負責整治該省的文風,考選人才,以及講授學問。他的辦公地點從簡朴的書房變成了寬敞的辦公廳,僕人和下屬絡繹不絕。

社會態度的轉變

范進的命運一夜之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由一個默默無聞的窮書生成為了備受尊敬的高官。這個變化引起了他周圍人群態度的巨大轉變,特別是那些曾經輕視他的鄰居和親戚。

之前,這些鄰居和親戚很少與范進交流,甚至在他的背後議論和嘲笑他。但在他中舉之後,這些人的態度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他們開始頻繁地拜訪范進的府邸,帶着禮物,滿臉笑容,言談之中充滿了恭維和贊揚。

一位曾經對范進不屑一顧的鄰居,甚至親自到范進的府邸,帶着自家的特產作為禮物。他站在范進的門前,滿臉堆笑地等待着接見。當范進出現時,他連忙上前,滔滔不絕地稱贊范進的才學和品德,完全忽視了他過去對范進的態度。

范進的一位遠親,此前幾乎從未與范進來往,也找到了范進的府邸。他帶來了一些家鄉的特產,並且試圖藉此機會與范進建立更緊密的關系。他在與范進交談時不斷地提起家族的淵源,表現出一種似乎一直以來都很關心范進的假象。

甚至連范進的老丈人,此前對范進的態度極為不滿,現在也改變了態度。他開始頻繁地邀請范進到自己家中做客,每次都准備了豐盛的飯菜,並且在親朋好友面前夸贊范進的成就,仿佛他一直都對范進抱有很高的期望。

這種態度的轉變不僅僅發生在范進的個人關系中,甚至在他的社會交往中也隨處可見。曾經對他不屑一顧的官員和學者,現在都開始對他表示出了極大的尊敬和歡迎。他們邀請范進參加各種宴會和聚會,希望能與這位新晉高官建立良好的關系。

范進的能力與資格質疑

「山東學道」這個職位在當時被視為極為顯赫,相當於現代的教育廳廳長,掌握着一省教育事務的重大責任。然而,隨着這個消息的傳播,人們開始對范進是否具備足夠的才學和能力擔任這一職位產生了廣泛的討論。

在當地的一家茶館里,一群文人墨客聚集在一起,討論着這一新近發生的大事。他們中的一些人對范進的快速升遷表示了質疑。一位文人說道:「范進雖然中舉,但是否具備足夠的才學來管理一省的教育事務,這實在令人懷疑。」另一位則回應:「確實,他的升遷速度太快,讓人不免疑竇生。」

在一次官方的聚會上,一些官員也在討論着范進的新職位。他們對范進的能力和學識持保留態度。一位年長的官員說:「范進這個山東學道,恐怕是榮耀大於責任。」周圍的人聽後,雖然沒有明說,但臉上的表情透露出了他們的想法。

即使在范進自己的府邸內,他的一些親信和僕人也在私下討論着這個話題。他們雖然忠於范進,但也不禁對他的能力產生了疑問。一位僕人小聲說:「主人雖然地位高,但管理一省的教育,真的能做好嗎?」另一位則回答:「這事只能順其自然了。」

這些討論不僅僅局限於范進所在的地區,甚至在整個朝廷和士林中也引起了轟動。許多官員和學者對於范進是否合適擔任山東學道這一職位持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認為,范進的升遷完全是運氣和時機的結果,而不是基於他的真正才能。

這種對范進能力的質疑,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科舉制度的缺陷。在科舉制度下,官員的選拔往往不完全基於其實際的才能和學識。盡管科舉制度的初衷是選拔有才學的人才,但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時候卻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響,如運氣、人脈關系以及時勢等。

《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