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的12個部位好吃大有講究

2024年3月10日 13点热度 0人点赞

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一年都有好兆頭。」在中華農耕文明中,「龍抬頭」標示着陽氣生發,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自古以來,人們便將農歷二月二日作為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好日子。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國不同地區的老百姓在二月二有不同的飲食習俗,不過它們多多少少都與「龍」有關,其中有大家熟悉的「龍耳」「龍鱗」「龍須」,也有鮮少耳聞的「龍膽」「龍骨」「龍腰」。細細數來,「龍食」多達12種,看來人人都想在特定的日子裡咬一口「龍肉」,祈願新年幸福安康。

龍頭——豬頭肉

北方很多地區都有「龍抬頭吃豬頭肉」的習俗,這被稱為「挑龍頭」。豬肉怎麼就成了龍頭?這是因為在古代,人們在臘月便開始殺年豬准備過年,但人們會將豬頭保留下來,在二月二這天用來供奉龍王,二月二吃豬頭肉的習俗便漸漸地被傳承了下來,寓意吃了「龍頭」就沾了「龍氣」。

龍須—面條

龍須面是由山東抻面演變而來,已有300多年歷史。因抻出的面細如發絲,入沸水時如龍入海而得名。二月二這天吃龍須面有「順心如意」的寓意,不過如今已為平民食品,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隨着行業發展和市場競爭,如今餐飲業界已將龍須面的標準定義為14扣(16384根),更有技藝精湛者可將龍須面抻至20扣以上。

龍眼—餛飩

俗話說「畫龍點睛」,餛飩形狀渾圓,形似龍眼,在沸水中沉沉浮浮顯得炯炯有神。二月二許多人家會煮餛飩吃,相當於借龍眼,祈盼新的一年雙目炯炯有神,生活過得精神。

龍拿珠—面條 餛飩

餛飩不只代表龍眼,還可以是珠寶的象徵。在廣東地區,人們將餛飩、面條混煮一塊,因面條細長似龍,餛飩圓潤如珠,餛飩被面條所包裹,宛如寶珠被長龍所縛拿,便有了一個更添財氣的名字——「龍拿珠」。

龍耳—餃子

在中國尤其是在北方,一頓餃子就是最大的幸福儀式感。餃子的形狀雖千奇百怪,但耳朵狀的更為常見。據說,醫聖張仲景在冬天還鄉時,見鄉親們耳朵被凍得通紅,心裡難受時常掛念。後來他在門前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之時開張,將祛寒的食材用麵粉包裹成耳朵的形狀。一碗餃子一碗湯,人們吃後全身暖暖的,耳朵也不凍了。不過,二月二這天吃餃子講究吃「肉菜餃子」,有葷有素、有肉有菜,取「肉菜」諧音「發財」,寓意財源滾滾來。

龍皮—蔥餅

山西呂梁地區的人們在二月二這天喜歡吃蔥餅或煎餅,是謂「揭龍皮」。這是因為傳說二月二是東海龍王的生日,煎餅則是龍王的胎衣,這一天吃煎餅可為龍王避災,寄託了人們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願望。

龍鱗—春餅

立春之日吃春餅被稱為「咬春」,二月二吃春餅則是「咬龍鱗」,這是因為春餅皮薄,疊卷後細長形似鱗片。咬龍鱗的習俗源自清代,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更大更有韌性,象徵着做人要有骨立勁兒,要卷的菜也更豐富,從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醬肉、肘子、熏雞、醬鴨到炒韭芽、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等,葷素俱全。

龍蛋—包子

在河北滹沱河流域,人們將包子稱為「龍蛋」,以此暗示自己是「龍種」,非平凡之人。此外,當地還有「龍抬頭,人抬腳」的習俗,有志者多在這天舉步邁向未來。

龍膽—年糕

所謂龍膽,就是油炸年糕,這種習慣流行於京津冀地區。據說,由黃米麵做成的年糕油炸後色澤金黃,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而古時龍的顏色以金色為尊,於是油炸年糕便被形象地稱為龍膽。

龍骨—麻花

這一說法源自晉南地區,當地人稱之為「啃龍骨」。二月二意味着春耕的開始,當地人希望吃了麻花,就能像龍一樣身強體壯,力大無窮,干起農活兒來更有勁兒。

龍腰—糕點

江浙滬地區的人們有二月二吃「撐腰糕」的習慣。腰是支撐人體的關鍵部位,食用龍腰糕則寓意把腰撐住,身體健康。這與當地天氣有關,潮濕多雨的環境中人們更容易腰酸背痛。在眾多糕點中,五黑糕最受歡迎,食材主要是黑芝麻、黑豆、黑米、桑葚、枸杞等,營養豐富,口感清香,谷香與果味相得益彰。

龍子—米飯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就連尋常可見的主食米飯,在二月二這天也有了別樣的稱呼——「龍子」。這是因為米飯顆粒分明,狀若龍子,故得此名,包含着多子多福的期許。

來源:封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