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舊縣村,村村有故事——由老家撫寧舊縣村說開去

2024年3月11日 16点热度 0人点赞

舊縣,舊日的縣城。中國東西南北差異不小,體現在村子的命名上,也明顯有地域特色,比如東北叫「屯」的多,我們冀東這一代這個「莊」那個村的不少,到了安徽,「集」字常常出現。但「舊縣」一名,卻是南北都有,搜索一下,可有幾十個之多。而且我還發現,一般叫做「舊縣」的村鎮,都有厚重的歷史和耐人尋味的故事。


一、家鄉撫寧舊縣村—-縣衙避匪亂而遷建

  早就‬知道‬故鄉‬撫寧‬縣‬有個‬舊縣‬村,是‬一位‬前輩‬婁‬姓‬老師‬的‬家‬。

舊縣‬村‬在‬著名‬的‬撫寧‬名勝‬兔耳山‬下‬。兔耳山位於撫寧城區西偏南約6公里處,最高峰海拔571米。山頂部分雙峰聳立、兀地突起、山勢陡峭,從東北方向遠遠望去形似兔耳,故取其名。



 明朝定鼎之初,元軍雖然戰敗,但並未完全消滅,南下侵邊擾民之事時有發生。為躲避兵禍,撫寧境內鄉民常藏於兔耳山寨,明洪武七年知縣婁大方曾率吏士亦‬避難於此。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知縣婁大方以兔耳山山高林密、寇不敢犯為由,奏稟朝廷將縣治遷址於兔耳山腳下獲准,直至成化三年(1467年)遷回縣城,前後長達近90年。到了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至1421年),王巨賢從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移至此地,繼續使用了舊縣的名字,這里‬便是‬普普通通‬一‬山村‬了‬。據村民回憶,舊縣原縣城約占地150畝,建國初原衙署、殘存的城門樓仍依稀可辨,後城牆磚瓦被附近村民拆去蓋民房。縣‬公署約有十三間半房,後改建民房,今‬已無蹤跡‬。

下四圖 舊縣西不遠的一座山上有石頭城堡,叫作西老城。它雖然不是婁知縣避匪亂之處,而是更早年代相同作用的設施,但也說明,這一帶山區,確實可以躲避戰亂。

西老城為一座建於山巔的遼金石城遺址,位於撫寧‬後明山村南海拔241米的大同山上。宋遼金時期,漢、契丹、女真等各族上層爭奪王權的戰亂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人們為了躲避戰亂,修建了很多避兵城,西老城就是其中之一。城中石上鑿1井,水常滿,井後石上鐫刻「太平年造天井」六字,「太平」為遼聖宗年號,城內曾發現「太平元寶」銅幣一枚,西老城東約200米處有山頭稱「轎頂子」,系天然巨石垛加為「堡壘」,當地稱「小老城」。1987年6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廣西陽朔舊縣村——為安置招安的義軍而專設

2012年,在桂林陽朔旅遊。我們夫婦清晨乘一葉小舟游遇龍河,到遇龍橋折返,中途在舊縣村上岸。之所以如此安排,因事先作攻略時為舊縣的名字所吸引。


遇龍橋


在舊縣上岸


桂林市陽朔縣遇龍河邊,曾經有一座歸義古城。唐武德四年(621年)曾在此設縣,但這座城僅存6年,便於貞觀元年(627年)荒廢了。

歸義縣的歷史是一段淒婉的愛情故事。說是一個青年叫「義仔」,他的父母愛情就充滿不幸,自己又重蹈覆轍,於是率眾起義。官府採用招安之策,劃出一塊地方,設立歸義縣 ,讓這個義仔當了縣令。

義仔當上歸義縣令後,親率義軍一路勢如破竹的平定了各路匪患。讓遇龍河一帶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好日子。六年以後,陽朔縣令高升,高升的陽朔縣令向朝廷建議:將歸義縣合並至陽朔縣,並舉薦義仔當陽朔縣令。朝廷准奏。於是,在貞觀元年(即公元627年),歸義縣撤銷合並陽朔縣,縣衙也搬遷到陽朔縣城‬。隨着縣衙的搬遷,歸義的縣衙成為一座空城。雖然歸義縣只存在了六年,但歸義百姓感恩義仔母子的好,特立下規矩:要世代保護好城池,把義仔母子居住過的岩洞稱為讀書岩。現在舊址古井上的「守舊」二字,便是向人們講述這段難忘的歷史。

舊縣村里人大多為黎姓人氏,近現代史上還出過一位抗日將軍,名黎行恕。黎行恕為國民黨中將,他在台兒莊戰役中作為司令部副參謀長協助李宗仁,為台兒莊戰役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抗戰勝利後,黎行恕作為中國首席代表在海南島接受日軍投降。

我們吃飯的那戶人家,孫子考上了清華大學 ,牆上掛着錄取通知書。




老太太請我們進去參觀,但是要收費


黎行恕舊居



3、北京昌平舊縣村—-傳說唐代狄仁傑作縣令審老虎的地方

北京昌平區的南部,深藏着一個千年古鎮:舊縣,遺憾的是它昔日的繁華舊跡大多無存,但主街道建制尚保留着昔日的痕跡。這里在北魏前已成村,從唐代便設城池,被稱為白浮圖‬城,遼代開始成為昌平縣治所,一直延續到明景泰元年(1450年)。1450年景泰帝在其東邊建永安新城,三年後縣治便遷了過去,即現在的昌平縣城(目前已是昌平區),舊城逐漸頹敗,後來被稱為舊縣,或者舊縣村‬。

崇禎年間有一部集歷史、地理、文化於一體的著作——《帝京景物略》,它記錄了晚明北京的名勝古跡和風土人情,其中有一篇《狄梁公祠》,就講了一個狄仁傑審虎的故事:狄仁傑因在朝中觸犯了權奸,被貶到昌平任知縣。一日,一位老婦狀告老虎,說她兒子上山砍柴時被老虎害了性命,要知縣將老虎抓來為其子償命。於是狄仁傑將老虎抓來過堂。

告示一經貼出,鄉民無不暗笑:這老虎是什麼?野獸、畜生,它能聽懂人言,看懂文字?令眾人想不到的是,次日清晨,狄仁傑剛剛升完堂便看到一隻老虎慢慢走進了縣衙,街上百姓見到老虎嚇得四下亂跑,衙門中的兵丁見到老虎嚇得渾身哆嗦,想跑又不敢跑。那老虎徑直來到大堂上,蹲伏在地上,狄仁傑見此倍感驚奇,一拍驚堂木,問道:「老虎,本縣問你,那沈劉氏的兒子可是你所害?」本以為老虎聽不懂,誰知它竟然點了點頭。

狄仁傑又道:「現如今,沈劉氏將你告上公堂,本縣昨日貼出告示,今日你來自首,可是認罪了?」那老虎又點了點頭。狄仁傑又道:「既然知罪,你是認打還是認罰?」老虎這下不知道是點頭還是搖頭了,只是四下里亂看,狄仁傑見狀說道:「你可是認罰?」老虎一雙前腿跪伏地上,點了點頭,狄仁傑一拍驚堂木,說道:「既然你認罰,本縣有個法子,那沈劉氏只此一子,你害了他性命,沈劉氏的後半生便無人贍養,本縣判你贍養沈劉氏終老,如此你可有話說?」老虎聞言「咚咚咚」磕了三個響頭,之後又來到沈劉氏前面,跪在地上磕了三個頭

自那以後,老虎經常從山中抓來野物,自己馱着來到集市換成米麵送到老婆婆那裡,供養她,剛開始的時候,街坊鄰里見到老虎還是被嚇得四處亂跑,後來習慣了便不再害怕,有好事者甚至上前撫摸老虎,那老虎也不發威,而鄰居也開始幫着老虎照顧沈劉氏。


幾年以後,沈劉氏去世,老虎用一張被子裹住沈劉氏的屍身,叼到旱包山山頂,用前爪刨了一個坑,葬了沈劉氏。之後的三年時間,人們經常看到在旱包山的山頂有一座墳墓,墳前趴臥着一隻猛虎,三年後,老虎消失,再也沒有出現過。

4、河南洛陽嵩縣舊縣村——包公嚴懲歹徒龐三甲

舊縣鎮為唐先天元年(712年)所建,伊陽縣舊址,故名舊縣。

到了宋代,這一帶出了個大惡霸,名叫龐三甲,稱霸一方,無惡不作,濫殺無辜,連縣令都怕他,官員都不願來這里工作。

  朝廷為此發愁,很長時間派不下來縣令。後來,有個大臣出了個主意:老包包拯)膽大,而且清廉,不如讓他去伊陽縣做縣令。但朝廷通知老包時,把縣名改了改——不叫伊陽縣,改叫定陽縣。

  老包也沒細問,就興沖沖地上任了。還沒走到縣城,喊冤的、叫屈的人就把他圍了起來。忽然有人喊:「不好了,有個小孩跳水潭了!」老包趕緊讓人打撈。但撈了半天沒撈出孩子,原來‬小孩早從水下遊走了,卻撈出9顆人頭。

  老包心想,看來這小孩是以跳水的方式來報案,可他為何不敢直說呢?分明是怕人報復。老包下決心要破此案。第二天升堂,那個小孩來告狀,手裡拿了個螃蟹。衙役見了,認為他在戲弄老包,就要轟出去。老包卻接過螃蟹,見螃蟹有三個夾(蟹螯),便思索起來:螃三夾,螃三夾……他恍然大悟,喝道 :「捉拿龐三甲歸案!」

  龐三甲被抓,很快供認:為霸占人妻,他殺了人家一家9口,拋屍水潭。老包判他死罪,為民除了害,這一帶才平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