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協和研究發現:過午不食可改善血糖,可以不用吃晚飯了嗎?

2024年3月11日 16点热度 0人点赞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人們越來越關注健康飲食的模式,其中「過午不食」作為一種獨特的飲食習慣,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過午不食是什麼?有什麼好處?

這種飲食方式指的是在一天中只吃早餐和午餐,從午餐後直到第二天早上不再進食。這並不是一個新興的飲食概念,而是有着悠久歷史的飲食模式。

據說,在古代,包括佛陀在內的許多修行者就採用了這種方式,他們一天只在中午前後進食一餐,以此來維持身體和精神的純淨。

這些人群不僅達到了較高的精神境界,而且還享有較長的壽命,這使得「過午不食」成為了一種值得尊敬的生活方式。

隨着時間的推移,科學家們開始對這種飲食習慣進行研究,以探究其對現代人健康的潛在益處。

北京協和醫院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招募了90名志願者,將他們分為三組:晨間進食組(6:00-15:00),午間進食組(11:00-20:00)和對照組(不限制進食時間)。

通過為期5周的實驗,最終有82名志願者完成了這項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晨間進食組的志願者在多個健康指標上都有顯著的改善。這包括空腹血糖水平的降低,體重和肥胖問題的減輕,炎症標志的改善,以及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增加。

這些發現強調了將進食時間限制在一天的早期,尤其是省略晚餐對於改善健康的重要性。

這種飲食習慣,特別有助於降低胰島素抵抗和改善空腹血糖水平,這對於預防和管理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尤為重要。

過午不食為什麼有效?

這種飲食模式分為兩個階段:進食階段和禁食階段,旨在通過身體的自我調節機制,啟動代謝和分子調控過程,以達到改善整體健康狀況的目的。

進食階段通常安排在一天的上半部分,即從早晨到中午這段時間內。

在這個階段,推薦攝入高質量的食物,如富含蛋白質、纖維和低升糖指數的食品,例如肉類、蛋類、奶製品、豆類、蔬菜和水果。

這樣的飲食選擇不僅能夠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還有助於維持血糖水平的穩定,防止胰島素分泌過多。

進食階段建議在早上8點至中午12點之間進行,盡量在4小時內完成所有飲食,可以是兩餐——早餐和午餐,或者早餐和早午餐。

重要的是要保證每餐足夠讓人感到飽腹,從而避免產生飢餓感。

禁食階段則從每天中午開始,直至次日早晨。在這個時間段內,不再攝入任何固體食物,只允許飲用水或無糖的飲料,如茶和咖啡。

這樣做可以讓身體進入一種節能狀態,促進自我修復和清理作用。這一階段通常持續20小時,從中午12點一直到第二天早上8點。

在這段時間里,身體將經歷一系列復雜的生物化學過程,包括糖原分解和脂肪分解兩個主要階段。

剛開始禁食時,身體首先利用肝髒和肌肉中儲存的糖原來維持血糖穩定,供應大腦和其他器官所需的能量。這一過程通常持續6到8小時,期間血糖和胰島素水平逐漸下降,身體開始適應低血糖狀態。

糖原儲備耗盡後,身體轉而分解脂肪,產生酮體作為能量替代來源。這個過程持續8到12小時,隨着血液中酮體水平的上升,身體逐步進入酮症狀態。

酮體不僅能提供能量,還有助於抑制食慾,增強神經元活力,並提供額外的健康保護。

「過午不食」的潛在風險

然而,過午不食並不適合所有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生活習慣和健康目標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嘗試任何新的飲食模式之前,最好咨詢醫療專業人員。

營養攝入的不足是"過午不食"法最直接的風險之一。人體是一個復雜而精細的系統,它依賴於各類營養素的均衡攝取來維持其正常運作。

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素,每一種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共同保障了人體的健康和活力。

午後不進食,可能無意中打破了這種微妙的平衡。長期以往,這種習慣可能導致人體無法獲得足夠的營養素,從而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

作為一天中活動相對旺盛的時段,午後人體需要充足的能量和營養,來應對工作和學習的挑戰。

若在此時刻忽視了營養的補充,不僅會影響到短期的身體表現,比如注意力不集中、體力下降,還可能對長期健康造成隱患。

維生素和礦物質,雖然只是身體所需微量元素,卻是健康運轉的關鍵。它們參與身體的每一個生化反應,從促進能量轉換到加強免疫系統

而蛋白質和脂肪則是構建和維護身體細胞、組織的基礎,同時也是能量的重要來源。午後不進食,意味着錯過了補充這些營養素的良機,長此以往,營養不足的問題便悄然而至。

值得一提的是,營養不均衡不僅關乎生理健康,同樣影響心理狀態。缺乏足夠的B族維生素可能會導致情緒低落,甚至抑鬱;而能量的不足則讓人感到疲憊不堪,影響生活質量。

更令人憂慮的是,空腹可能對我們的消化系統造成深遠的傷害。腸胃是人體最為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們負責食物的消化吸收,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

然而,長時間的空腹狀態,會導致消化液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持續分泌,這些原本用來分解食物的強酸和酶,便開始直接作用於腸胃的黏膜上。

久而久之,這種腐蝕作用可能削弱腸胃道的屏障功能,引起炎症,乃至形成潰瘍

長期的腸胃道炎症和潰瘍,不僅令人飽受疼痛的折磨,還可能增加患上更嚴重疾病的風險。科學研究已經顯示,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的胃癌風險明顯增加。

這是因為長期的炎症會導致胃黏膜細胞的異常增生,長此以往,可能促進癌變過程的發生。

對於中老年人而言,"過午不食"的風險更是不容忽視。夜間,人體依然需要攝入均衡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在夜幕降臨的時刻,當一天的喧囂漸漸歸於寧靜,人體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自我修復與調整周期。

這個時候,均衡的營養攝入不僅是維持身體日常功能的基礎,更是支持夜間生理活動和促進健康睡眠的關鍵。

如果晚餐不吃或者吃得過少,人體在夜間缺乏必要的能量來源,會導致血糖水平的不穩定,從而影響到睡眠質量,甚至影響第二天的精神狀態和工作效率。

正常情況下,血糖是身體能量供應的主要來源,一旦血糖水平下降,人體便會出現頭暈、虛弱、疲勞等低血糖症狀。

這些症狀不僅會干擾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更會降低生活質量。

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人體為了維持基本生命活動,不得不動用儲備能量,這種過度的能量消耗進一步加劇了身體的虛弱狀態。

從長遠來看,這種對身體的持續壓力和損害,無疑會削弱人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使身體更易受到各種疾病的侵襲。

長期的飢餓狀態,不僅會引起血糖水平的波動,更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甚至是中風的幾率。

這是因為,血糖的穩定對於心腦血管系統的健康至關重要,而長時間的營養不良和能量供應不足,會對這一系統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增加疾病的風險。

因此,"過午不食"雖然簡單易行,但其對身體健康的潛在影響卻是復雜且深遠的。

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我們應該採取更加科學、平衡的飲食方式,確保身體能夠獲取足夠的營養,同時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風險,從而走向一個更加健康、活力充沛的生活。

一個平衡的飲食應該包括足夠的蔬菜和水果,它們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能夠幫助提升身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同時,適量的蛋白質來源,如魚、肉、豆類和堅果,對於肌肉的建設和修復至關重要。而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全穀物食品,提供了身體運動所需的能量。

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風險也是科學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過量攝入糖分、鹽分和不健康的脂肪,如反式脂肪飽和脂肪,會增加患心髒病、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

因此,選擇未加工或少加工的食物,限制快餐和加工食品的攝入,對於維護長期健康至關重要。

此外,科學飲食還包括了對食物來源的關注。可持續的飲食習慣不僅關乎個人健康,也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

選擇當地的、季節性的食物,不僅能減少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還能幫助支持本地農民和小規模農業。

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每一步雖小,但意義重大。讓我們從今天開始,用更加科學、平衡的飲食方式照亮前行的道路,共同創造一個更加健康、活力充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