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不是「捂」全身,這兩個部位「涼」點有益健康

2024年3月11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3月的天氣忽冷忽熱,短暫回暖後氣溫又要降。據中國天氣,4日至6日,受冷空氣影響,中東部大部地區自西向東有4~6℃降溫,江南、華南等地局地降幅可達8~10℃。

俗話說「春捂秋凍」,面對乍暖還寒的天氣,做好保暖是必須的,但換季時,身體有兩處稍微涼些反而對健康有益。

《生命時報》結合多位專家觀點,告訴你冬春交替時期,哪些身體部位該暖,哪些該涼。

身體這兩處涼點更健康

春季氣溫驟然反復,對人的身體健康有較大影響,應急總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孫敘敏提醒,冬春交替,兩處要涼些。

頭涼

中醫有「頭為諸陽之會」的說法,古語道「寒從腳起,熱從頭散」。相對於腳而言,頭部的溫度較高,體表1/3的熱量經頭部發散。

同時,頭部也是人體出汗較多的地方,因此頭部易熱、不易涼,保持頭部適當的涼爽,有利於身體散熱,避免上火。

心胸涼

中醫將心歸為五行中的火,認為心本就有火的特質。如果將心胸部捂得過熱,外熱接內火,就會導致口乾舌燥、腮紅面赤、手足心熱、心情煩躁等問題。

因此,心胸處可以適當涼一些,比如晚上睡覺時,在保證臥室溫暖的前提下,被子不用蓋得太高,露出胸口可能睡得更踏實。

春捂要「捂」對重點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生吳義春表示,身體這3個寒氣入口要重點捂。

捂腳

我國唐代藥王孫思邈主張「下厚上薄」。人體下身的血液循環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風寒侵襲。褲子、襪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點、暖和點,不要換得太快,脫得太早。

捂腹

腹部是陰經積聚的地方,腹部溫度太低會導致胃腸道疾病、婦科疾病、男性生殖系統疾病出現。腹部保暖是保護胃、脾、腸,預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

捂背

背為督脈之海,也是陽脈之海,是一身陽氣匯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預防疾病,減少感冒幾率;後背如果受寒,容易陽氣不足,有礙升發。

此外,春捂還要講究「度」:

「捂」的溫度

一般來說,晝夜溫差較大(≥8℃)時,要「捂」一會兒,早晚注意增加衣物;中午氣溫在10℃以上時,可以適當減衣;當白晝氣溫超過15攝氏度且比較穩定時,就可脫掉棉衣,穿得稍單薄些。

「捂」的程度

以自身感覺溫暖,又不出汗為宜。春季,蓄積於體內的陽氣外發,若內藏陽氣過多,就會化成熱邪外攻,誘發鼻腔、牙齦、呼吸道、皮膚等部位出血,以及頭暈目眩等症狀。

一份初春身體保養手冊

初春天氣變化無常,尤其是體弱人群、老人和兒童要格外注意保養,應急總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繆國斌提醒, 除了穿衣,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飲食方面宜多吃性味甘平的食物,少食酸澀、油膩食物。

春季也是養肝、護肝的好季節,多吃菠菜、薺菜、胡蘿卜等食物,可起到有效調節肝火的作用。也可適當吃點辛辣的食物,如蔥、姜、蒜等,能夠起到益氣通陽、祛散陰寒的作用。

此外,保證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充足攝入。

氣溫回升,室內一定要注意開窗通風,建議每天開3次窗,每次的時間不少於半小時。早上起床後,客廳和臥室要開1次窗,中午12點到1點開一次窗,下午3到4點開1次窗。

很多人有晨練的習慣,但此時早晨氣溫低、濕度大,容易感冒。而且,太陽出來前空氣中的氧含量低,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患有高血壓、肺心病、「老慢支」、糖尿病等慢病的老年人更加危險。所以,建議在太陽升起後再進行戶外運動。▲

本期編輯:鄧玉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