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死後,張廷玉請求配享太廟,乾隆:無恥奴才,你有什麼功績?

2024年3月13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1751年8月,欽差大臣德保來到了張廷玉的老家。張廷玉這邊已經按照先前旨意,把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賞賜的字畫、衣物、筆墨等物件收拾好,准備如數交還給德保。

就在不久前,張廷玉因故得罪了乾隆皇帝。他的伯爵身份被剝奪,「配享太廟」的殊榮,也就此化為一縷輕煙。只是,乾隆並不願放過他,在罰無可罰之下,乾隆干起了「吃了吐」的事情,收繳賞賜之物。

然而,張廷玉沒想到的是,德保不僅帶了十多名隨從,還特意從當地知府那裡借調了200多名士兵。他們進了張府,不由分說,就開箱砸鎖,挖地三尺,對張家進行了「土匪式」的大查抄,不僅拿走了御賜之物,還帶走了張府里的書籍、文章、書信等。

乾隆深知,文臣都愛發牢騷,特別是張廷玉這種「晚節不保」的老臣,更容易寫一些怨言,議論一下朝局。只要在張廷玉的信件、藏書中,找到侮辱皇帝、怨恨皇帝的詞句,就可以徹底將他打入萬劫不復之地。

慶幸的是,張廷玉的上百封私人書信中竟沒有一個字涉及皇帝和朝局。不僅如此,他還編制了一本年譜,詳細記錄了三朝皇帝對他的賞賜:皇帝說過什麼贊賞他的話,賞了他什麼物品,卻從未提過有關政見的任何事情。

就這樣,由乾隆皇帝遙控指揮,欽差大臣德保實際執行的「抄家」行動變成了一場鬧劇。以至乾隆不得不頒布旨意,又把抄回來的東西如數還給了張廷玉,並給自己找了個台階,說抄家不是他的旨意,是德保弄錯了自己的意思。

然而,整個事件給他造成的心理沖擊是可想而知的。80歲的張廷玉也因此名譽掃地,終日鬱郁寡歡,一言不發,在一片落寞中結束了自己的餘生。

那麼,作為三朝元老的張廷玉,為何得不到乾隆皇帝的尊重?張廷玉與他的關系如何?張廷玉又做了什麼事情,才招致如此禍事呢?

雍正的左膀右臂

張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

張廷玉的父親張英清朝著名大臣,以「縝密恪勤」著稱,深得康熙的欣賞。在康熙時期,張英歷任工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要職,後成為文華殿大學士

因此,出生於這樣的官宦人家,張廷玉自小就得到了最系統和最嚴格的封建教育。到了康熙三十九年,29歲的張廷玉不辱門楣,高中進士,實現了父子二人同朝為官的夙願。

當時,滿清的政局雖然看似平穩,卻內藏漩渦。皇子們逐漸形成勢力,相互結黨的趨勢非常明顯,整個朝局暗流涌動。

身處內閣中樞的張英,不可避免的成為了各方拉攏的對象。為了不使自己牽涉其中,也為了留下不貪位戀權的美名,剛過花甲之年就告老還鄉了。

張英雖然離開了朝堂,卻為張廷玉留下了極其寶貴和豐富的人脈資源。其中,正擔任着吏部尚書李光地就是張英的門生舊吏,得益於他的關照,33歲的張廷玉很快進入翰林院任職,又獲得了與康熙當面交流的機會,給康熙留下了極好印象。

到了「九子奪嫡」期間,張廷玉延續了張英的一貫舉措。在康熙最終表態前決不選邊站隊,嚴格恪守臣子的本分。

正是這種堅持,使他從翰林院檢討一步步成為了內閣學士,後出任禮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和吏部左侍郎,直到康熙帝駕崩。

然而,盡管張廷玉位居二品大員,卻離中樞還遠,真正提拔重用,讓他大放異彩的,反而是接替康熙,執掌大清皇位的雍正帝

當時,雍正在自身勤勉執政的同時,對於宗親和朝臣也非常的苛刻。尤其是對於參與「九子奪嫡」的兄弟們非常戒備和提防。

摸透皇帝的內心,張廷玉成功助他迅速穩定了朝局,徹底得到了雍正的信賴。

之後,張廷玉又在整頓吏治、改進科考、改土歸流、增加賦稅、出兵西北等方面屢建奇功,晉升為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清廷設立了軍機處,張廷玉又兼任了軍機大臣的職務。

當然,雍正之所以重用張廷玉,還在於他的能力和保密意識。

張廷玉有句很出名的座右銘:「萬言萬當,不如一默。」這是他為官處事的哲學,問心無愧地做事、謹小慎微的做官,克制欲望、不爭不搶。

在這一處事原則的指導下,張廷玉為官數十載,很少私下結交其他官員,因此盡管朝中風雲變幻、每次他都能全身而退。

除此之外,張廷玉的口風很緊,不管皇帝對他說了什麼話、交代了什麼事,不該向外人透露的,張廷玉一個字都不會往外說。

而在私下裡,張廷玉經常還照顧皇帝的親戚子弟,但從不向別人謀取私利,也從來沒有貪污腐敗的情況。

他工作能力很強,雍正擬定諭旨全憑口說大體意思,撰寫之事就交給張廷玉,而張廷玉就在一旁寫,用詞准確,時間極短,每天不下十餘件,文思敏捷遠非常人難及。雍正曾說:「你一日所做之事,別人10天也完成不了。」

不僅如此,回到家後的張廷玉躺在床上也要思考當日所寫的東西是否有不妥當之處,如有不妥立即起身進行修改。他心思縝密,記憶力極強,各部、院大臣的出身、經歷、籍貫、特長都能脫口而出,人稱「活檔案庫」。

可以說,張廷玉與雍正十三年的君臣關系,完全是相輔相成的。雍正給了張廷玉位及人臣的無上殊榮,而張廷玉則將雍正的「治國理念」紮根於大清的各個角落。

就如張廷玉生病時,雍正所說的那樣:

大學士張廷玉如同我的手臂,他患病了,我的手臂就疼得不得了。即使只和你分離一天,也每每思念。」

乾隆的「眼中釘」

1735年,操勞一生的雍正皇帝病重將亡。臨終前,他出於對張廷玉的認可,以及為了讓他死心塌地地輔佐新帝,特意留下遺囑:命張廷玉為輔政大臣,而且死後可以配享太廟。

所謂太廟,就是皇帝用來祭祀自家祖先的家廟,大臣如果能在死後配享太廟,與前代帝王們享受後世的供奉,那不僅是臣子至高無上的榮耀,也是很多人終其一生奮斗的目標。

整個滿清,夠資格配享太廟的大臣,總共就12個人,而張廷玉是其中唯一的漢臣。

雍正死後,新繼位的乾隆根基尚淺,缺少依靠。因此,他必須受制於張廷玉和鄂爾泰兩位老臣子。每次上朝,乾隆都會叮囑身邊太監上前攙扶張廷玉,生怕他老人家有什麼閃失。更有甚者,乾隆還特意封張廷玉為三等伯爵,可謂恩寵之至。

只是,張廷玉、鄂爾泰在位日久,他們身邊逐步聚集了一大批滿、漢大臣,分別以他二人為執牛耳者,不結黨而成黨,涇渭分明,黨爭日趨激烈。

隨着乾隆的羽翼漸豐,張廷玉也慢慢不被看好了。

1748年,乾隆的皇後富察氏病故了。眾所周知,乾隆和富察皇後的感情非常深,富察皇後病逝,他自然是深受打擊,對於治喪的要求幾乎到了苛刻的地步。

當時,湖廣地區未能遵循清廷舊制,在大喪百日內,違規剃頭。乾隆一怒之下就處死湖廣總督,革去了湖南巡撫、湖北巡撫的職務,從大學士、總督、尚書、巡撫不下百名。他的兩個皇子因在喪禮上未曾流下一滴眼淚,也被乾隆當場革去「繼承人」資格,導致二人終日憂懼,含恨身亡了。

而在翰林院書寫的「祭文」中,乾隆又挑出了毛病。 一氣之下,就將主管翰林院的大學士張廷玉罰俸一年。

相比較其他人丟官丟命,對一般人來講,罰俸一年算是非常輕的懲罰了。但是對張廷玉來講,這個處罰卻讓他膽戰心驚。

因為這是他入仕途48年來第一次受到處分。

張廷玉做了十幾年的宰輔,又熟讀史書,以史為鑒,他當然知道自己的處境,認為自己應該急流勇退,盡早離開官場才是上策。

早在1745年,輔政大臣鄂爾泰去世,為了防止張廷玉一家獨大,乾隆立即安排滿族親信訥親,擔任了首席軍機大臣。

到了第二年,乾隆又恩准張廷玉可以不用上早朝,名義上是嘉獎張廷玉勞苦功高,實際上卻是將張廷玉排擠出了權力中心。

此外,張廷玉在乾隆朝舉薦了很多漢臣,但乾隆皇帝都沒有重用。

於是,張廷玉跟乾隆提出了退休一事。

當時,76歲的張廷玉借着乾隆舉辦新年宴會的時機,表達了自己退休的意願,提出「我已經快80歲了,想要榮歸故里」。

本來張廷玉以為乾隆會爽快答應自己的請求,沒想到乾隆卻拒絕了他。乾隆說道:「你死後都配享太廟了,這是功高蓋世、毫無瑕疵的名臣才能享受的待遇,你就應該死而後已,為國家貢獻全部力量。」

可張廷玉卻據理力爭:「朱元璋當年可是都讓劉伯溫告老還鄉了,我怎麼就不能啊?」

乾隆十分注意自己的名聲,一聽張廷玉將自己比作劉伯溫,將他比作朱元璋,當即大怒。

於是結果可想而知,乾隆仍未批准張廷玉告老還鄉。

轉眼一年又過去了,乾隆看着張廷玉一年老似一年,連走路都需要人攙扶,有點於心不忍,便關心起他的身體狀況,張廷玉就再次委婉地表達了退休的請求。

這次乾隆也就不再為難他,寫了一道諭旨送到張府:「朕憐惜你的才華,但又不忍心讓你這麼大年紀為國操勞,更不願意你就此離去,強行挽留,這樣吧,你是留是走,自己做個決定吧。」

乾隆之所以不下諭旨直接讓張廷玉退休,是因為他還想上演一出君臣相惜的畫面。按照乾隆的設想,張廷玉應該先上書推辭,然後乾隆再發諭旨批准他退休,雙方都能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也能留下一段佳話。

可是,張廷玉晚年腦袋有些糊塗,尤其是遇到乾隆這樣的聰明人,他放鬆了警惕,覺得皇帝都這樣說了,自己自然是要走的,卻忽略了乾隆的感受。

對於張廷玉的做法,乾隆顯然有點失望,但還是本着帝王的胸懷同意讓他第二年春天退休。

然而,謹慎一生的張廷玉在離開京城前,卻幹了他人生中,最愚蠢的一件事。得知可以退休後,興奮過了頭的他竟向乾隆提了一個更過分的要求:

「蒙世宗遺命配享太廟,上年奉恩諭,從祀元臣不宜歸田終老,恐身後不獲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為券。」

張廷玉擔心自己死後無法配享太廟,竟要求乾隆皇帝給自己寫一個字據。

乾隆本來就心懷不滿,這下更不高興了,但考慮到張廷玉對這項榮譽的看重,還是答應了他的要求。

憂懼身亡

原本,事情到這里,張廷玉就等着和平退休就行了。誰知,拿到皇帝「保證書」的張廷玉,卻開啟了「作死模式」。

按照禮制規定,在收到皇帝恩賞時,本人應親自進宮謝恩,可張廷玉卻派自己的兒子「全權代表」了,這明擺着,不把乾隆放在眼裡了。

乾隆勃然大怒,立即給軍機處的辦事大臣下旨,要張廷玉「明日回奏」,好巧不巧,這天當值的大臣汪由敦正是張廷玉的學生。

汪由敦見皇帝發了脾氣,明白這事非同小可,遂私下找到了張廷玉,把這件事提前告訴了他。

張廷玉嚇得夠嗆,趕緊進宮向皇帝解釋,可要命的是,皇帝的旨意還沒送達到張家。乾隆立即明白了怎麼回事,這是張廷玉在朕的身邊安插了親信吶。

為此,乾隆專門寫了一道上諭,把張廷玉痛罵了一頓:

「今日黎明,張廷玉即來內廷,此必軍機處泄露消息之故。朕為天下主,而今在廷大臣因師生而成門戶,在朝則倚恃眷注,事事要被恩典,及去位而又有得意門生留星替月,此可姑容乎?」

不久,張廷玉的爵位被奪,汪由敦也被革職罰俸。

經過這事,張廷玉也嚇得不輕,終日惶恐不安,就盼着春天一到,天氣暖和,就回安徽老家了。

不幸的是,就在張廷玉寫好了啟程回鄉的奏摺時,大阿哥永璜去世了。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痛失長子,正自責懊悔之際,張廷玉卻在這時,提醒乾隆:「臣歸鄉啟程的日子到了。」

乾隆一聽這話,頓時暴跳如雷,大罵道:「永璜也是你的學生,你到底有沒有人情味?」

徹底被激怒的乾隆,打算狠狠教訓一下張廷玉。

乾隆直截了當責問他:「試思太廟配享,皆佐命元勛,張廷玉有何功績與之比肩乎?」

這話再明白不過了:我朝配享太廟的臣子,都是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你張廷玉,不過是個無恥奴才,有這個資格嗎?

說着,乾隆還給了他一張配享太廟的名單,這是讓張廷玉自己掂掂分量,別再做「配享太廟」的美夢了。

話說到這份上、事做到這份上,張廷玉再糊塗,也明白過來了,他立即叩頭請罪:「臣老耄神昏,不自度量,於太廟配享大典,妄行陳奏。敢懇明示廷臣,罷臣配享,並治臣罪。」

就這樣,張廷玉引以為傲的「配享太廟」的待遇,被乾隆取消了。

乾隆15年春天,79歲的張廷玉灰溜溜地回了老家,他本想就這樣熬到老,可誰知屋漏偏逢連夜雨。

當時,四川學政朱荃,在他的母親病逝後,本該回家丁憂。朱荃卻隱瞞了事實,仍然跑去參加監考。

後來,朱荃沒有服喪的事被人揭發了。

這事本來和張廷玉八竿子打不着,可有人提醒乾隆:「朱筌是張廷玉的親家,而且這人還是他舉薦的。」

有了這層關系,張廷玉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除了再次大罵張廷玉以外,乾隆還給他安了一個「結交朋黨」的罪名。說張廷玉會舉薦這樣卑劣的人當官,那麼張廷玉的品性也好不到哪裡去。

於是,乾隆再次對這位三朝老臣下手,下令追繳歷年皇帝賞給張廷玉的御賜之物。

乾隆的「借題發揮」,張廷玉心裡也清楚,他是鐵了心要整倒自己的。因此,張廷玉沒有任何辯駁,他默默收拾好所有御賜之物,恭恭敬敬地等候乾隆派來的欽差大臣。

當然,乾隆還存了一點私心,他希望藉此能從張廷玉家,查出點別的「罪證」。乾隆非常自信,他認為張廷玉被自己一直打壓,一定有諸多怨言。

因此,他特別交代德保,一定要把張廷玉家中所有帶有文字的東西都收繳上來,他要看看張廷玉是如何罵自己的,然後給張廷玉定罪。

可惜,張廷玉沒留給他這個機會。

1751年8月,張廷玉家迎來了欽差大臣德保及200多名官兵。

他們將張家翻箱倒櫃、掘地三尺,除了找到多件皇家賞賜的物品及36萬兩白銀外,沒有發現張廷玉的任何犯罪證據。

而這些銀兩,也都是清廷三代帝王給予他的賞賜。光雍正在位時,就曾七次賞賜張廷玉,每一次賞賜的數目都有數萬兩之多,最少的一次也有兩萬兩。

事後,乾隆也覺得臉上掛不住,就對外稱是德保執行錯了他的意思,不久,便命人將所有的財物,都退回給了張家。

這場抄家,最終變成了一場鬧劇。

經過這通折騰,張廷玉徹底看淡了世事,在掙扎了四年的晚年生活後,溘然長逝。

張廷玉死後,乾隆皇帝思來想去,還是決定將「配享太廟」的榮譽,還給張廷玉。

為此,他還冠冕堂皇說了一段話:「張廷玉雖然犯了錯誤,但我沒有嚴懲他,不僅讓他順利退休,還在他去世後,允許他配享太廟。我對張廷玉是如此的寬容,如果他地下有知,不知道該怎麼感謝我才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