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級別的官員才有資格入京陛見,是每年一次還是數年一次?

2024年3月13日 16点热度 0人点赞

春節期間瑣事繁忙,後台很多留言以及讀者提出的問題沒來得及回復,御史在此深表歉意。年前有讀者讓寫一篇關於清代地方大員陛見的文章,御史藉助《大清會典》的記載,與諸位分享相關方面的內容。

所謂陛見,就是指各省高級別文武大員,按照朝廷規定的年限入京拜見皇帝。陛見既是作為臣子的一種禮儀,也是皇帝當面考核大臣最直接的方式。

大明開國時,太祖朱元璋要求各省、府、州、縣的長官,每年元旦朝賀時都要入京陛見。但是這個制度執行的不長久,因為府州縣長官離開轄區後,很多政務會被耽誤,且有的省份距離京師較遠,來回就是數月時間。

明中期以後,各省只有布政使、按察使以及提督、總兵等高級文武大員每年陛見一次,其他各級官員則根據不同情況,或數年陛見一次,或不陛見。

清入關後沿襲明制,各省督撫布按和提鎮每年入京陛見一次,康熙中期,鑒於布政使、按察使政務繁巨,取消了布按陛見。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布政使、按察使的地位受到了嚴重的削弱,逐漸淪為督撫的屬官。

各省大員入京陛見,主要是向皇帝當面匯報工作。但隨着密折制度的不斷普及,很多重要的政務可以通過密折單獨向皇帝匯報,如此每年陛見一次,就顯得有些多餘。但是封疆大吏不入京陛見又不符合朝廷禮制,故而從乾隆朝開始,朝廷出台了相關的細則。

首先規定了陛見的年限

文官系統中,只有總督巡撫才有資格享有陛見的特權,其他諸位布政使、按察使、鹽運使等官,在皇帝沒有特旨的情況下,不能擅離職守入京陛見。

雖然說督撫陛見是朝廷的制度,但各省督撫不是到了陛見之前,需主動向皇帝上奏,這體現出臣子效忠皇帝的中心思想。

不過考慮到總督、巡撫是主管一省或數省的封疆大吏,如果每年陛見的話,有很多時間都耽誤在路上,如果中間出現突發情況,勢必會影響軍國大事。

根據《大清會典》的記載,凡離京師較近的直隸、山西山東河南四省總督、巡撫,每年陛見一次;兩江三省則規定是總督和巡撫分開陛見,即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安徽巡撫、江西巡撫,分兩年陛見一次;福建浙江、兩廣也是總督、巡撫輪流陛見。

江南各省由於是朝廷的財賦重地,又有漕運、鹽政等事務,有的時候皇帝也會同時召見督撫當面詢問政務,不過這種情況一般不多見,只在特殊時期採用。至於雲貴、兩廣、陝甘等偏遠省份的督撫,或二年、或三年輪替陛見。

相對於文官來說,各省武職大員的陛見年限就更長了。各省凡設有駐防將軍一人、副都統二人者,以三班按年輪替,三年而遍;將軍一人或都統一人、副都統一人者,以兩班間年輪替,即四年而遍。

山海關熱河等專城副都統,則是三年來京一次;總管、城守尉也是三年奏請陛見一次,如果皇帝沒有批准,次年再行奏請。

綠營方面比較特殊的是直隸提督和馬蘭鎮總兵、泰寧鎮總兵,直隸提督規定每兩年陛見一次,馬蘭鎮、泰寧鎮總兵兩年輪替來京。

其餘各省提督、總兵,三年奏請陛見一次。伊犁總兵,因距離京師路途遙遠,規定五年俸滿之後,不管是留任還是調任,再行奏請陛見。最特殊的還是台灣鎮總兵,按規定只有遇升調時才能奏請陛見。

其次是入京陛見的禮制

封疆大吏入京向來被視為朝廷要務,清初時各省督撫將軍入京場面、派頭都很大,隨行人員和護衛兵丁有時多達上百人,給沿途驛站和國家財政造成了很大的負擔。

康熙朝開始,朝廷對地方大員入京作出了調整,出台了相關的規定。凡入京陛見之地方大員,都要按規定使用兵部的勘合和火牌,通俗地理解就是要使用朝廷統一發放的通行證。

清代的驛站系統極為發達,制度也很完善,什麼品級的官員用驛都有相關的標准,如果擅威作福,濫用驛站資源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

具體是什麼標准呢?總督、巡撫、將軍隨行跟班不得超過六人,護衛兵丁不得超過十五人。而且明文規定,入京陛見不得攜帶家屬。如果陛見時有貢品隨行或押運貴重物品,則每車再額外增派兩名兵丁。

陛見官員入京之後,其住處也是朝廷指定的,從乾隆朝開始,賢良寺成了封疆大吏的官方下榻場所。比如甲午戰敗後,李鴻章就曾在賢良寺住過很長一段時間。

各省督撫地位雖不如在京權貴那麼高,但好歹也是一二品大員,他們在京城的人身安全還是有保障的。督撫們不管是出差還是陛見,都會隨身攜帶關防,憑借關防他們就可以到順天府衙門調用兵丁雜役。按照朝廷的規定,督撫出行所用的轎夫和護衛兵丁,以及儀仗等,皆有順天府提供。

地方大員陛見制度,是皇帝考核封疆大吏的一種方式,也是通過皇權對他們加以震懾。然而到了晚清時期基本上就成了擺設。

督撫們到了京城後,皇帝或兩宮太後只是詢問一些不痛不癢的問題。如曾國藩從兩江總督調至直隸總督時入京陛見,曾國藩事先做了很多功課,就怕奏對時失儀,結果慈禧太後只是問他路上累不累,家裡父母妻子如何等等,搞得曾國藩一頭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