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四川宜賓舊照:6座城門還沒拆,神秘蠻洞布滿崖壁

2024年3月13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負山瀕江,雄踞地勢,東臨瀘水,西控嘉陽,北帶三榮,南通六詔,舟車絡繹,夷獠出沒之區,自古稱為要害。——1812年《宜賓縣志

人都說,四川宜賓是長江第一城。這里鍾靈毓秀,歷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就已出現氏族部落。秦漢僰道,明清稱敘府,民國屬四川第六行政督察區。1996年設立地級宜賓市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學者葛維漢來到四川考察,期間拍攝了大量與宜賓有關的照片。並且,還主持了廣漢三星堆的首次考古發掘。

筆者搜集整理了30多張這一時期外國人拍攝的宜賓老照片。透過這些照片,我們看到了民國時期宜賓的真實面貌。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你珍藏。

1929年,站在宜賓北門武安門城樓上俯瞰城區。北門位於在今市二醫院過街天橋位置,現已不存。宜賓城,始建於西漢高後六年(前182),至清嘉慶年間形成規模。

清代的宜賓城,城牆高二丈七尺,厚一丈八尺,周長六里。共設六座城門:麗陽(東),合江(東南),七星(俗稱小南門),建南(大南門),文星(西),武安(北)。

民國時期,宜賓的一座小碼頭,也叫洞子口。畫面中這座單孔石橋,通向半邊寺。沿着橋洞外的台階下去,是岷江河邊去江北吊黃樓的渡口。石橋附近,民居建築鱗次櫛,古色古香。

這是宜賓西門文星門前的景象。文星門位於今文星街與仁和街的交匯口東端,今宜賓大酒店大樓外,現已不復存在。照片中,高大的城樓非常壯觀。街道兩側的建築古色古香,沿街店鋪都在開門營業,街上人來人往十分繁華熱鬧。

1925年,位於宜賓的一座小山村景象。村子不大,位於峽谷底部。河邊停着不少的小船,房子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致。河堤上是一條行走了千百年的茶馬古道。宜賓地處長江上游,是歷史文化名城。

這是過去宜賓著名的水東門。水東門位於宜賓城岷江右岸,是明代石城的東門。

水東門的建築風格,為歇山式建築,斗拱結構,檐角飛翹。城牆高大,垛口分明,城門為三拱門。城牆上張愛萍將軍書寫的「水東門」牌匾。

水東門明代門額上刻「固圉」二字。門側的殘碑上,刻有當年宜賓縣縣衙告示:「東水門,禁倒垃圾」等字樣。水東門前是石頭壘砌的幾十級台階。

照片中,因年代久遠,水東門牆體已經出現了裂縫。一名男子挑着岷江水,沿着石頭台階,走進水東門。城門下,坐着一個小孩。畫面很有年代感。

照片中位於翠屏區的這座山間小鎮,就是著名的南廣古鎮。南廣鎮,屬於四川盆地南部丘陵地區,北依長江,南廣河穿城而過。南廣河是聯系宜賓到內地縣份的重要水上交通線。

南廣之名,始於漢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年)。清代,屬慶符縣易俗鄉,民國初建南廣鄉。千百年的文化積淀,也讓這座古鎮充滿了文脈與靈氣。

這是宜賓的南街景象,拍攝年代晚一些,可能在七八十年代。南街又名小南門正街、外南街。地處大什字以南,因此叫南街。南街建於明代初期。1939年,修正街名時改為外南街。

民國時期,南街是宜賓棉花、棉紡、土布和織布機的交易中心。當時宜賓花紗布「四大金剛」的商號都在這里開設有門市,貿易范圍遠銷川南和雲南

這是一艘美國船隻,正停泊在長江一處碼頭邊的深水區,兩個巨大的煙囪清晰可見,一根纜繩沉在水中。照片拍攝於1926年。

1930年,四川宜賓大什字舊貌。大觀樓往東100米,就是大什字,地處宜賓老城區中心位置,四通八達。宜賓城裡的街道,條條大路皆歷史,處處小巷有故事。

雄踞宜賓市中心的大觀樓,也叫譙樓,建成200多年,是宜賓最重要的地標。位於城區東南西北街的交匯處。

民國時期,在位於宜賓的茶馬古道上,一名腳夫正站在路邊休息。歷史上,四川通往外界經由宜賓始發的茶馬古道,主要有四條:五尺道、八亭道、馬湖江路、岷江水步道。另外,還有擔負運輸任務的「敘州三路蠻」,即:烏蠻、南蠻、董蠻的商旅馬幫。

半邊寺位於岷江之濱的真武山麓,從其風格來看,當屬清代建築。可惜寺廟年久失修,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廟門閣樓已毀圮。1956年,內昆鐵路岷江大橋修建時,為施工方便,將殘餘部分拆除。老照片留下的影像,已成絕版,彌足珍貴。

民國時期,位於宜賓市岷江之濱、真武山麓的半邊寺。寺院臨水而建,半座寺院鑲嵌在懸崖石壁之內,因此得名半邊寺。半邊寺,原來叫龍君廟,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7年)。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廟門閣樓已毀圮。1956年,內昆鐵路岷江大橋修建時,為施工方便,將殘餘部分拆除。如今,半邊寺也只剩下一名字,只能在照片中尋找它往日的身影。

上世紀30年代的宜賓街頭情景。街道筆直,一眼望不到盡頭,兩旁的行道樹鬱郁蔥蔥。街道上汽車、馬車和行人川流不息,一派熱鬧景象。

民國時期,四川宜賓江邊一個繁忙的碼頭。這座碼頭,就是現在的宜賓潼關碼頭。碼頭上站滿了等待登船的乘客,江面上一艘渡船正在靠岸。岸邊,還有抬轎的轎夫,等待載客。

過去,曾有「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滿的敘府」的民間諺語。來自雲南昭通和其他地區的貨物通過宜賓古碼頭沿長江東運而出。隨着時代發展,潼關碼頭已不復往日的輝煌。

當年的宜賓,生活着不少的苗民,他們身穿民族傳統服飾,辨識度很高。宜賓興文有苗族同胞3.6萬人,占興文縣人口的8%以上,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縣。

這是當時位於宜賓西南50公里處的一座石橋,橋下流水在斷崖處,形成了小瀑布,水流如白練垂落下面的石潭中,很有意境。石橋上,有當地人正在過橋。照片拍攝於1928年。

這張照片,反映的是清末民初的宜賓古城景象。仔細看,城樓高聳,城牆一直修到了附近的山上。城內建築鱗次櫛比,古色古香。

在遠處的一座山頭上,矗立着一座亭子。城內有名的街道有:走馬街、將軍街、冠英街、中山街等。如今,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這些老街仍在。

30年代,位於宜賓中山街上的鍾鼓樓。1932年,中山街附近開辟了「敘府公園」。1935年,改名為「中山公園」。1927年,一家企業捐建起這座鍾鼓樓。

宜賓有民諺:雲南有座雞足山,離天只有三尺三。宜賓有個鍾鼓樓,半截伸到天裡頭。如今,這座鍾鼓樓仍在,而中山公園已變身廣場綠化用地。

30年代,在宜賓的一座教會醫院裡,一名當地男子坐在院子裡的凳子上,向醫生展示他因疾病而變形了的肩膀和胳膊。不遠處的病房門口,一名護士站在那朝這邊張望。

這座建築,是當時的宜賓水保甲局所在地——夾鏡樓。夾鏡樓,又稱合江樓。如今,此樓已不復存在。水保甲局,相當於今天的公安局水上派出所。

宜賓自古以來,便是川滇黔結合部的交通樞紐和商貿中心。宜賓對交通安全,尤其是水上交通,是十分重視的,專門成立部門來管理。

30年代,位於宜賓石城山的山崖上,有很多方形的洞口,好像是人工開鑿的,開鑿年代多為漢代,宋至明代次之。這其實是少數民族的岩葬墓,也叫崖墓

崖墓的墓室有單室、雙室和多室之別。當地人稱這些洞叫「蠻洞」。是很神聖的地方,不允許外人擅自靠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僰人歷史文化的重要素材。

1929年,位於宜賓西部的江邊上,兩名男子正在淘金。他們分工明確,用特製的工具,將泥沙反復淘洗,把沙石去掉。最後,斗里剩下的沙石變成黑色的烏沙,在烏沙中就能隱隱約約的看見金燦燦的金子了。

1929年,宜賓附近的一座古廟。建築飛檐高挑,山門中間的門額上書「東皇宮」三個字,左右分別是「桂殿」和「蘭宮」字樣。建築看上很是漂亮,可惜年代久遠,牆體坍塌,看上去有點破敗。門檻上坐着兩名當地人,正在休息。

1925年,宜賓當地一對母子,正沿着山路前行。有人說母子二人背的是石頭、煤炭。我覺得這麼重的石頭很難背得動,更像還是鹽磚。他們是鹽礦上的搬運工,工作很辛苦。

東漢起,宜賓生產井鹽。其間有的富商大賈因投資開采鹽業而日進斗金。四川還成立了四川鹽運使,是民國時期專門從事管理四川鹽務的官員。

這是宜賓一座寺廟里的方丈,他身穿僧袍,手拿佛珠,眼神里透露着超然和篤定。方丈,大多是寺院的住持。

這張照片,拍攝者標注的石宜賓附近的金沙洞。在懸崖絕壁上,有一個天然洞穴,洞口有樓閣建築。遺憾的是,筆者沒有找到關於金沙洞的詳細資料。你知道這個金沙洞現在在哪嗎?

30年代,岷江邊一處平地上,修建有一座戲樓。這座戲樓建築獨特,雕梁畫棟,飛檐高挑。可以想象,開戲時,戲台前坐滿了觀眾,場面何等壯觀。

這是位於四川宜賓,長江邊上一處奇特的崖壁。千百年的地質變動,水流侵蝕,在崖壁上形成了珠簾一樣的垂直紋路。不得不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震撼。

山腳下古樹參天,其間點綴着地人的幾間茅草屋。遠處,山間雲霧繚繞,好一派人間仙境。這張照片,拍攝於宜賓和雲南交界處。遠處的那幾座高山,在雲南境內。

結束語:回看過去的四川宜賓,是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城市和人文風貌獨特,令人贊嘆。如今的四川宜賓,是長江六大重要樞紐港之一、「五縱七橫」交通規劃的重要節點。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相信,宜賓的明天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