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信心說 | 真抓實干 預期目標「行則將至」

2024年3月14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驚蟄春動,在這個時節全國兩會完滿收官。大會閉幕後,數千名代表委員陸續返回工作崗位。他們來時帶着的是反映民意民聲的提案建議,帶回去的則是會議精神,開啟真抓實乾的新階段,努力將會議擘畫的藍圖落到現實中。

在過去一周多時間里,在兩會的各個重磅報告裡,在「部長通道」中,在代表委員的發言間,「預期」這個詞被反復提及,比如提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預期目標、改善居民消費能力和預期、金融市場合理引導預期……一個個預期連在一起,搭建起接下來該「干什麼」「怎麼干」的框架。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預期的自我實現」,即預期導致行為改變,兩會提出的預期,就是凝心聚力,讓在接下來的工作里大家能心往一起想,勁往一處使。

當前社會預期偏弱,而改善預期,離不開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可預期的環境說白了就是讓人放心,或者說降低機會成本。從政府來說,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這些政策能積極回應社會關切,解決急難愁盼的問題,就會讓各方感到安心。其實出台的政策好不好,最重要的標尺是企業和群眾滿意度,對出台收縮性抑制性舉措要謹慎,對有悖於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規定要清理和廢止。在政策的實施中根據企業認可不認可、群眾放心不放心,在執行的進程中及時調整和完善,讓政策能精確命中要解決問題的「靶心」,起到良好的預期效果。

改善預期,信心和底氣來自「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的民生福祉。微觀主體的切實感受是良好預期生長的土壤。可一段時間以來,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確實存在,這種「溫差」會對預期造成影響。因此需要有力有效保障民生,聚焦群眾冷暖,拿出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確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加強重點群體就業幫扶,完善 「一老一小」、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完成好這一件件利民舉措,預期就會越來越堅挺。

預期與現實總是相互交織的。過去一年半里各地各部門通過不懈努力,經濟發展、社會民生等預期目標完成情況較好,但同時也有一些行業生產恢復不及預期,工業增長與預期目標有一定差距。對於前者要總結經驗,再接再厲,而弱於預期的領域則需有針對性地查找根源,解決問題,迎頭趕上。

預期是目標,信心是黃金,實干是關鍵。實現今年兩會上提出的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並不容易,各方面面臨的風險隱患仍然較多。這就更需要堅定信心,靠政策聚焦發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齊心協力,才能把今年的預期變成明年盤點總結時的佳期。

(文丨孔令龍)

責任編輯:賈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