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一千中國人遷徙海外,租借土地999年,建起一座中國城

2024年3月14日 24点热度 0人点赞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在東南亞有這麼一座城市,30萬市民中,有40%都是華人,而城中商業人員中,華人的占比更是達到了驚人的99%。

這座城市名叫詩巫。

1901年一千餘名中國人前往海外在這里定居,彼時詩巫還是一片待墾的荒地,但勤勞的中國人民卻簽下999年的租借合同。

隨即他們用一百多年的時間,將詩巫打造成為一座赫赫有名的中國城。

那麼,這些中國人到底為什麼要遷往海外?他們是怎樣租下這片土地的?在建立詩巫的過程中,他們又經歷了怎樣的坎坷?

一心報國,奔赴海外

詩巫的開墾,得益於福建人,而帶領福建人開啟這一壯舉的,則是清末民初的愛國僑領黃乃裳。

說起黃乃裳,很多人或許並不熟悉,但他的兩個女婿——林文慶和伍連德則要出名得多。

前者曾擔任廈門大學校長,後者更是中國現代醫學先驅。

1849年,黃乃裳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的一個山村家庭,他的少年時期,正值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之際。

憑借着聰明與勤奮,他閱讀了大量書籍,掌握了豐富的知識,也樹立起投身報國的理想。

28歲那年,黃乃裳在鄉試中脫穎而出,高中秀才,但他並未沉溺於科舉功名,反而利用自身影響力,在福州興教育、辦報刊。

黃乃裳對封建陋習嗤之以鼻,在自己主辦的報紙上大力宣揚「天足運動」,鼓勵婦女停止纏足,那期刊物發行了3萬多份,一度在福建省引起了巨大轟動。

此外,黃乃裳還致力於推廣醫學知識。

1875年,同治帝因身患天花早逝,黃乃裳立即撰文,詳細介紹了天花發病的原因,極大緩解了恐慌的氛圍。

不僅如此,黃乃裳還大力推廣接種牛痘,為防止天花擴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戊戌變法期間,黃乃裳在京與「六君子」往來密切、暢議變法,並奔走於講求新學的京官之門。

1894年,黃乃裳進京赴考,順利中舉,同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慘敗,被迫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黃乃裳心中憤懣不已,奔走呼告發展民族工商業,用行動響應維新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行徑作斗爭。

這一想法,與梁啟超、康有為等人的維新思想不謀而合,因此,在戊戌變法中,黃乃裳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慈禧太後的橫加干預下,戊戌變法失敗,維新人士遭到大肆逮捕,而在清政府頒布的維新分子200人黑名單中,黃乃裳赫然排在第11位。

電影《詩巫風雲》劇照

於是,黃乃裳被迫輾轉回到家鄉,在此期間,他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底層百姓的疾苦。

此時,黃乃裳年近半百,但報國之志絲毫未改,他注意到,「閩地苦瘠,豐年亦不足食」。

為了給同胞開辟一條道路,不至於餓死,黃乃裳決定組織一起大規模移民,在南洋地區「覓一地曠人稀之處」,「恢復中華之地」。

篳路藍縷,艱難創業

1899年黃乃裳居家登上郵輪,遠涉重洋,來到了新加坡,之後黃乃裳又先後前往馬來西亞、蘇門答臘、東印度群島等諸多地區,進行了詳細的勘察。

終於,1900年4月,黃乃裳看中了英屬砂拉越國——此地位於婆羅洲西北部,是一個面積為12萬平方公里的島國。

在砂拉越江畔的詩巫,氣候溫潤、森林茂密、土壤肥沃、地廣人稀,正是黃乃裳渴求已久的墾荒創業之地。

在當地僑領的介紹下,黃乃裳與沙王布魯克二世取得聯系,雙方簽訂了17條農墾條約。

其中明確「所墾之地有九百九十九年之權利」,即墾區的租約為999年。

隨即,黃乃裳將詩巫更名為「新福州」,寓意着福州人在此落地生根、重回興旺。

黃乃裳在新加坡時曾與孫中山先生有過交談,因此,得知黃乃裳在海外開墾農場時,孫中山先生予以支持和贊揚,還表示,

「凡人慾為社會國家謀幸福喜樂者,須自願從始至終貫徹負悲哀痛苦之責。」

黃乃裳與孫中山、同盟會諸人合影

與孫中山先生的相識相遇,令黃乃裳獲益良多,從此以後,他始終追隨孫中山先生的腳步,後來的辛亥革命,也與他有着密切的聯系。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說回墾荒。

在一片荒蕪之地,要想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城市談何容易,在此過程中,黃乃裳開始了艱苦的創業工作。

首先,墾荒需要極大的人力,黃乃裳必須經常在詩巫和福建兩地奔波,以募集墾民。

好在黃乃裳名望頗高,很多人都自願加入了墾荒隊伍。

從1901年2月到1902年6月,由閩清、古田、閩侯、屏南等人趕來的一千多人分三批跟隨黃乃裳來到了詩巫。

不過,這還僅僅是一個開始,墾地過程更是艱辛無比,風餐露宿、飢渴交加都是常事。

由於黃乃裳堅持要和墾民們同吃同住,一同勞作,他還患上了嚴重的胃病。

最疼的時候,一兩個月都吃不下飯,一天下來,只能吃幾片麵包、幾根香蕉充飢,整個人餓得面黃肌瘦、不成人形。

有一天,黃乃裳的胃病再次發作,疼得冷汗直流,他以為自己大限將至,便托人拿來紙筆,為自己留下了一封遺書。

黃乃裳表示,自己奉行「三不主義」,即不買田,不存款,不蓋房。

既然如此,又為何要立遺囑呢?原來,黃乃裳時刻關心詩巫的墾地,在遺囑中,他慷慨地表示,自己去世後,墾地由大家共同所有,不分你我。

回絕英國要求,被迫離開詩巫

幸運的是幾年後,隨着墾荒工作逐漸完成,他的身體也開始好轉。

眼見着詩巫從一片荒蕪,到出現耕地、建立村舍,一座南洋小鎮已初具雛形,然而,就在此時,變故悄然而至。

原來,在簽訂農墾條約時,黃乃裳提出了諸多要求。

電影《詩巫風雲》劇照

例如「詩巫耕地20年內免稅」、「不准任何人在墾場內設立賭場」、「不准售賣鴉片」等等,還約定了墾民有「商業自由」、「往來自由」等權利。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近代史中,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了大量不平等條約,但黃乃裳這一條約,完全保障了中國人的利益,可謂是獨一無二。

對此,孫中山先生還盛贊這一條約,為當時中國對外簽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

然而,條約內容令習慣了作威作福的英國人十分不滿。

起初,他們因詩巫乃一片荒地,才草草簽訂了條約,見黃乃裳將其開墾完成,英國人直呼後悔,開始蓄意挑事。

在開墾農場過程中,黃乃裳曾依據協議,向當局先後借款4萬元,然而,就在1904年,當局卻突然向黃乃裳要債。

要知道,當時農場剛剛有了起色,資金周轉十分緊張,黃乃裳早就掏空了家產,哪裡還有錢提前還債,無奈之下,他只好向當局申請,要求延遲還貸。

此舉正中英國人的下懷,他們藉此要挾黃乃裳,不得繼續阻攔英國人在墾場內銷售鴉片、開設賭場。

在英國人看來,黃乃裳為了墾場能夠經營下去,一定會同意這個要求,沒想到,一聽這話,黃乃裳當即怒斥道,

「我黃乃裳殺頭剝皮也不願看着自己的同胞淪為賭錢鬼、鴉片蟲!」

電影《詩巫風雲》劇照

事實上,黃乃裳選擇離開家鄉,遠赴南洋,正是因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已經滿目瘡痍,他又豈會容忍自己寄予厚望的「新福州」繼續沉淪。

於是,他斷然拒絕英國人的要求,並因此遭到了驅逐。

詩巫繼續發展,僑民不斷湧入

黃乃裳雖然離開,但留下的影響卻依然存在。

黃乃裳創辦的子弟學校、木工廠、福建會館,讓來自福建的墾民得到了極強的歸屬感。

另外,他還組織修建了理發室、打鐵場、教堂等便民設施,為墾民們的後續生活提供了堅實保障。

正因如此,詩巫按照黃乃裳設定的軌跡不斷向前發展,1890年的蕭條荒涼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欣欣向榮、蓬勃向上的景象。

不僅如此,墾民們還根據當地氣候,引入了香蕉種植,使得詩巫的經濟逐漸走向繁榮。

由福建前來的僑民數量也隨之驟增,1910年時,詩巫已經擁有了四座大型墾場,福州族群開始繁衍壯大。

黃乃裳回國後,仍舊不忘為詩巫做宣傳,在他的推動下,來自閩南、廣東地區的僑民,絡繹不絕地前往南洋墾地。

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中期當時僅在馬來西亞的華僑華人就有600多萬,也難怪,有人會說,「黃乃裳的移民開墾堪比美國建國史」。

對於詩巫而言,人群數量激增,帶來了更多的勞動力,也豐富完善了當地的基礎建設。

從道路,到小型工廠,再到大型商店,詩巫逐漸成為砂拉越地區重要的城鎮和工、農、商及文化教育的中心地帶。

黃乃裳「冒艱險,糜金錢,竭心力,任勞怨」的努力,總算是沒有白費。

與此同時,黃乃裳在國內,還積極參與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事業,1904年8月,他便帶回5000冊《革命軍》,以激勵國人。

1905年,他又奔赴廈門,主辦《福建日日新聞》,宣揚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將福建各階層團結在一起,共同抵禦英美殖民者對中國人民的欺壓。

1908年,黃乃裳又四處集資,籌建了34所中小學,致力於下一代的教育工作,發展壯大革命組織。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已過花甲之年的黃乃裳,與福建其他革命黨人站在一起,共同策劃了福州起義。

而黃乃裳在家裡組織的炸彈隊,也為起義的勝利,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1924年9月22日,黃乃裳在閩清城關梅城鎮病逝,享年76歲。

一座美麗的中國城

而他留下的詩巫,也成了海外華人城市的一張名片,正如我們前面所提到的,詩巫的從商人員中,有99%都是華人。

詩巫的金融業、棕油業、造船業、木材業,更是全部由華人經營。

就拿造船業來說,詩巫船廠的年產值,已經超過了10億美元,是當地無可爭議的支柱產業。

其中,95%的產量都銷往海外,無論是快艇、拖船,還是登陸艇、貨船,詩巫的船隻已經覆蓋了幾乎所有品類,歐盟、東盟、中國都是詩巫的出口地。

除了經濟,詩巫在文化上對傳統的保留,更是令人稱道。

黃乃裳最初給墾場取的名字為「新福州」,而詩巫現有的華人中,福州人的後代,占據了80%以上。

在抗日時期,這些福州人已經開始發跡,他們省吃儉用,將省下來的錢全部寄回國內,支援抗日。

二戰結束後,世界趨於穩定,砂拉越和馬來西亞政府簽訂協議,詩巫就此成為馬來西亞的一部分,但即便如此,詩巫的中華文化仍舊占據主流。

比如說,詩巫有華族文化協會,有福州十邑博物館,還有華人銀行、華人商會,很多詩巫的慈善基金,甚至是由抗日時期的華人留下來的。

另外,詩巫的華人,也非常重視子女教育,從小向他們灌輸傳統文化。

因此,他們在語言上、文化上乃至思維上,都非常接近發源地福州,即便身處馬來西亞,但他們的文化認同,卻和我們廣大的中國人別無二致。

可以說,從篳路藍縷,艱難創業,到發展壯大,走向繁榮,福州人用幾代人的努力,為我們在東南亞,打造出一個美麗的中國城。

結語

如今,詩巫已經是馬來西亞砂拉越第三大城市,城內車水馬龍,碼頭貨如輪轉,黃乃裳當年對詩巫的設想,一步步地走向了現實。

當然,詩巫人也沒有忘記黃乃裳的貢獻。

在城內,黃乃裳紀念館、乃裳路、乃裳街隨處可見,黃乃裳留下的古老痕跡,分散在這座現代化都市的每一個角落。

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您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