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訂朝鮮停戰協定,為何不能讓彭德懷出席?還是李克農想得周到

2024年3月17日 16点热度 0人点赞

1953年,朝鮮美國雙方代表在板門店舉行和平談判,雙方經過交流磋商,最終簽署停戰協定。

不過讓人不解的是,中國作為促使朝鮮戰爭迅速結束的關鍵力量,總司令員彭德懷卻沒有出席這場簽字儀式,而這一切都是李克農的安排,其實另有深意。

李克農為什麼不讓彭德懷出席簽字儀式呢?談判過程中又發生了什麼事呢?



其實早在1951年7月,也就是抗美援朝戰爭進行到第九個月的時候,美國就曾經試圖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來化解他們在戰場上屢戰屢敗的局面。

1951年6月10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落下帷幕,在中國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共同努力下,美軍階段性傷亡高達8萬餘人。

經過前五次戰役的洗禮,美國派遣朝鮮戰場的精銳主力已經消耗殆盡,連最高統帥也從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換到李奇微。後來變成克拉克,即便如此,也沒有能夠挽救美軍在戰場上一敗塗地的窘境。

接下來,美軍如果想進一步擴大戰爭效果,或者實現其侵略朝鮮,控制中國的戰略目的,就需要從國內調集大量集團軍奔赴戰場,還需要超額支出國會批準的軍費預算。



從第四次戰役失敗之後,美國政府內部就開始出現反對的聲音,大量政客和選民開始懷疑杜魯門亞洲事務上的決策能力,認為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維持朝鮮戰爭已經沒有必要。

面對國內軍事,經濟和政治的多方壓力,美國政府打算和中方和平談判。

雖然沒有親自蒞臨一線,但毛主席也敏銳的覺察到,目前美方還不具備和平談判的誠意,或許停戰只是他們拋出的煙霧彈,一方面中國志願軍要做好持久戰的准備,另一方面中國也要選出優秀代表努力爭取談判利益最大化。

如此一來,談判代表是誰就顯得尤為重要。

新中國剛成立初期,國家最不缺的是打仗的將軍,開國元勛們都是從戰場上歷練過來的,但要問誰能夠主持外交談判?



當時在眾人的討論中,主要有兩個人選,一個是周總理,另一個就是有着「特工之王」之稱的李克農。

周總理是典型的外交型人才,溫文爾雅,風度翩翩,也是新中國的第一任外交部長,不過當時國內百廢待興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他來處理,根本脫不開身。

於是毛主席注意到了李克農。

普通人不了解,但是毛主席確實相當清楚,當年就是他說動張學良反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最終發動西安事變,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成立。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後,蔣介石為了實現其假和平,真內戰的主張,邀請毛主席赴渝談判,也是李克農跟隨在毛主席身邊,多次化解危難。

因此,主席拍板「讓李克農去,他吵架從來沒輸過!」



於是,毛主席找到了李克農,接到消息的李克農心中有些激動。

「主席,您找我?」

剛進到毛主席的菊香書屋,主席就招呼着李克農坐下,並直接開口「克農,我點了你的將。」

這一句話,李克農瞬間就明白了主席叫他前來的用意,是朝鮮談判!

「是,主席,完成任務!」

雖然此時李克農的身體狀況因為哮喘,一直不好,但是當這一命令的一經下達,大家都看得出來他眼神中的精神奕奕。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李克農,喬振華等人秘密進入半島。

7月10日,朝鮮戰爭首輪談判在開城舉行,中美雙方代表提出了各自的訴求,然而在軍事方面始終無法達成一致意見,最後雙方不歡而散。

正如毛主席預料的那樣,杜魯門還沒有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他只是在權衡和談和戰爭哪種方式獲得的利益最大,在發現中方代表寸步不讓,和談無法實現其目的之後,再一次挑起戰火。

但對此,毛主席的態度也很堅決「不服,那就打到服為止!」

這一回中美雙方斷斷續續又打了一個回合,美國仍舊是勝少負多,而第一次談判無果的消息傳回美國也引起了廣泛的不滿,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讓很多民眾認為這就是一場毫無意義的軍事冒險,為止舉行了大量的遊行。



迫於無奈的美國,再也頂不住再多壓力,只能在再次恢復談判。

可美國的利弊權衡還在繼續。

幾乎每一輪談判,美方首席談判代表哈里遜都會在會場中叫停,他要把談判細節上報給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以及美國政府,在得不到批復的情況下,通常宣布中場叫停。

這是雙方代表在特殊時期的權利,被哈里遜反復濫用。

這場談判又斷斷續續拖了很長一段時間,中美雙方才再一次坐下來。

其實在整個拖延的過程當中,李克農代表團相當穩定,他們按照毛主席的指示以不變應萬變,在做好充分准備,知己知彼的同時,更加細分中方的訴求。



本輪談判的核心主題是戰後交換戰俘的問題。

美國方面率先發言,他們反復試探中朝雙方的底線,企圖在交換戰俘的過程當中謀取利益,給中朝雙方造成二次損傷。

中方代表當場就反駁了美方代表的觀點,一時間談判桌上劍拔弩張。

美方敗了,敗得很徹底,但是其骨子裡的傲慢,讓他們無法接受自己無法掌握談判的主動權。

於是乾脆閉口不言,代表團所有成員在談判桌前靜坐,以無聲的方式向中國表示抗議。

美方不說話,中方代表也無話可說。



談判桌上靜悄悄的,就連一根針掉下都聽得見,就這不到兩臂的距離的沉默,讓空氣稠得像固化了一般,每一次呼吸都困難不已。

兩國代表團居然在一張桌子前靜坐,可美國代表或盯着我方的筆,或低頭看桌子,生怕和我方代表對視。

中方代表柴成文覺得氣氛不對,轉身出門找到此次談判的主要負責人李克農,請他想個辦法化解當下的尷尬局面。

結果李克農什麼也沒說,直接遞過來了一張白紙,上邊只寫了三個大字。

「坐下去!」



柴成文瞬間明白了李克農的意思,越是在這個時候越是攻心為上,反正如今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已經掌握了主動權,中方比美方耗得起,他們願意靜坐中方就奉陪到底。

柴成文吃了一顆定心丸,之後大家目不轉睛的盯着美方代表,做好了長久的准備。

兩個多小時之後,美方代表終於忍不住了,哈里遜率先開口打破僵局,這場中國和美國之間長達兩個多小時的較量最終以美國失敗結束。

接下來中美雙方又進行了上百輪談判,時間從1951年一直快進到1952年10月,在這一年的時間里,中美雙方較量不斷,中方代表克服艱苦的條件,多次占據上風。

尤其在會議記錄的較量中,美方代表採用的清一色都是錄音錄像設備,這種設備可以將雙方的談話內容巨細靡遺的記錄下來,以備美方代表事後反復觀看。



但中國方面並沒有這些先進的東西,採用的還是老式的人力速記,各位有李克農親自挑選的翻譯和會議記錄人才全場跟隨,把雙方代表發言時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表情都記錄下來。

為這件事情,美方代表沒少嘲笑中國,而中方代表心裡也攢着一口氣,想要在會議記錄上讓美國刮目相看。

某次中美雙方談判結束,中方向美方遞交了會議記錄,只見八張白紙上寫的滿滿當當,當美方代表拿他們的錄像帶倒放比對的時候,竟然驚奇的發現,一個錯別字都沒有!

但是,在戰場上被中國人打得落花流水,在談判桌上也沒有占到任何好處的美國人愈發惱羞成怒,1952年10月8日,雙方的談判,因為美國再次中止。



三年戰爭,談判談了兩年。毛主席早料到美國會有這麼一手,他下令志願軍嚴陣以待。

果不其然,之後不久,戰爭再次打響。

上甘嶺戰役爆發,美國將數百噸炮彈炸在這塊不過3.8公里大的地方,像是用這一場豪賭換取他們在談判桌上的主動權,可是凡事沒有如果,中國志願軍以少勝多實現近代戰爭史上的一次神話,這一次不僅打過了美國的精銳部隊,也徹底打上了美國的元氣。

六個月之後,美方第三次重啟了和中國的談判計劃,這一次徹底被打服的美國終於同意中國的建議,很快雙方達成了一致意見。

之後又進行了多輪談判,雙方決定在1953年7月27日,於板門店簽署停戰協議。



在到底該派誰參加簽字儀式這個問題上,李克農想了又想,但是最終他認為彭德懷不宜出面。

首先朝鮮戰爭的主體原本是南北朝鮮,只不過隨着中美等國的加入,事態進一步擴大,然而這依舊無法改變經市政府的主導作用,無論如何在簽字的時候,中方也應當把主動權留給朝鮮。

其次,中國不止一次表態,參與戰爭只是為了援助朝鮮,中國本身愛好和平,反對戰爭,如果彭德懷簽字的話,這場抗美援朝戰爭就變了味道。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李克農認為雖然美國同意簽署停戰協定,但不安定的因素並沒有解決,毫無疑問的是李承晚政府一直拒絕承認戰爭的失敗,他們甚至沒有派代表參與這次談判,甚至如果可以,他們或許會希望這場戰爭一直打下去,這樣如同毒蠍的惡毒野心,讓人不得不防。



據說當時有情報稱,李承晚政府甚至打算派人暗殺中朝雙方的高級軍官,李克農認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絕不能讓彭德懷來冒這個險。

於是他想出一個分別簽字的方法,即:朝鮮和美國雙方代表在談判桌前簽字,協議即刻生效,生效後雙方代表在將協議拿回本國交由軍事最高指揮官簽字,表示參戰雙方最終認同。

板門店簽字的第二天,中方代表法停戰協定送到志願軍總司令部,彭德懷總司令在李克農的陪同下簽字,宣告這場歷時兩年零11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正式結束。

李克農以這種方式保護了總司令彭德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