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往往是這三種命運,你別不信

2024年3月24日 15点热度 0人点赞

《論語》中說:「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誠然,要看清一個人,多聽一聽他說了什麼,說了之後又做了什麼,就行了。

說話溫和的人,內心平和,也很有教養。

總是罵罵咧咧的人,內心暴躁,身體充滿負能量。

習慣哭窮的人,真的會心窮,人生難免困頓。

有一種人,喜歡把「謝謝」掛在嘴邊,他們又會有什麼命運呢?從正反兩面去分析,就一目瞭然了。

01

拒絕「謝謝」的人,難免要命苦福薄。

一個人所有的成就,離不開父母、孩子、愛人、親朋好友等,從來不是單打獨斗的。

可是,有成就之後,卻不感謝幫忙的人,那就會令人寒心,從而人生走向失敗的一面。

要知道,眾人可以給你搭台,也能夠給你拆台。

在西漢時期,劉邦的弟弟劉交,被封為楚王。

他走馬上任後,和同門師兄弟申公、穆公、白生等一起享福,還把師兄弟封為中大夫,共同治理地方。

劉交發現,穆生不會喝酒,就在每次宴席上,安排人給穆生一些泉水。這樣做,是用行動表示「感謝」穆生的捧場和工作中的幫忙。

劉交過世後,兒子劉郢客繼位,也如劉交一樣,和穆生等人,互相感恩,宴會上有泉水。

劉郢客過世後,劉戊繼位,宴席的規矩,就大變樣了,不再擺放泉水,也不感恩下屬的工作。

穆生對身邊的人說:「宴會上沒有了泉水,也就說明楚王已經瞧不起我們了,還是趕緊離開為好......」說完,他就辭官隱退了。

過了幾年,劉戊勾結吳王劉濞等,起兵反叛朝廷,掀起「七國之亂」。兵敗後,劉戊自盡,身敗名裂。

太多的人,習慣了居高臨下,認為下屬就應該幫助自己,他們拿了薪水,就應該為自己賣命,什麼都要服從。

太多的人,認為社會應該關照自己,若沒有關照,就說明社會太可惡了,周圍的人都是敵人。

太多的人,把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善意,當成驢肝肺,認為給的愛還不夠多。各種有恃無恐。

太多的人,一開口就說:「我憑什麼要謝謝他?他有什麼值得感謝的?」

連「謝謝」兩個字,都捨不得說,那就是人品很差,待人惡毒的徵兆。久而久之,就會有謾罵,責怪,憤怒的言語,把什麼都搞得一團糟。

要知道,並沒有人,會一直慣着你。失去了別人的關愛,那就只有孤掌難鳴的痛苦,後來就是孤獨終老吧。

02

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有三種好命。

詩人汪國真在《感謝》里寫道:「讓我如何感謝你,當我走向你的時候,我原想收獲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

是啊,你一次次感謝別人,就會發現,所得到的東西,比預期的更多,也更好。

人與人交往,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也可以是,善有善報,一報還一報,無窮盡也。

可以得知,習慣了說謝謝的人,口吐春風,與人為善,感恩社會和時代。

心中春天,命運也會踏入春天。

第一種命運:人緣好,出門遇貴人。

宋朝官員任布,感激宰相寇準的提攜,在地方做官的時候,剛正不阿。

有一次,任布發現自己錯判了一個案子,立馬把案卷進行修改,把當事人請過來,進行說明。

按照宋朝的制度,錯判案件,這是要處分的。

寇準覺得,任布知恩圖報,也就在朝廷上,多次周旋,任布就沒有受到處分。

問一問,憑什麼人家一次次幫你?還不是你懂得「謝謝」。

當好心人都一次次幫助的時候,那就人生處處都有貴人了。

原來,一句「謝謝」,就會讓自己貴不可言,也能和周圍的人,融洽相處,形成 好人圈。

第二種命運:德行高,厚德載物。

記得一個冬日,我和朋友去某餐廳吃飯。

朋友對服務員說:「太謝謝你了。」

不知為何,這一頓飯,服務員的態度特別好。

飯後,朋友揭曉秘密:「別瞧不起底層的服務員,要知道,縣官不如現管呢。」

是的,萬丈高樓平地起。對底層的人,也能感謝,人生的根基就牢固了。

謝謝公交車師傅,送我們去上班;謝謝環衛工阿姨,給我們整齊的街道;謝謝門衛,守護平安;謝謝擦鞋的人,讓我們足下生風......

《世說新語》中說:「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對人有的恩德,那就可以成就大事,可以承載更多的財富。

第三種命運:格局大,常常化干戈為玉帛。

春秋時,孔子在魯國,多次受到季孫氏的家臣「陽虎」的欺負。

陽虎想要叛亂,就拉攏孔子,希望一起干。

有一天,陽虎送來一隻烤乳豬給孔子;孔子明知陽虎為人不正,仍舊上門感謝。

可見,冤家宜解不宜結。

包容所有的人,也寬容小人,甚至感化小人,這也能撐大自己的格局。

曾國藩說:「成大事者,首重格局。」格局大的人,那就能夠高瞻遠矚,能成就未來。

03

「謝謝」,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人牽手一個人,一份愛喚醒一份愛。

我們常常說:「勿以善小而不為。」

一句「謝謝」,傳遞了微弱的善意,但是要相信,微光和微光靠在一起,也會光芒萬丈。

就算「謝謝」沒有發揮什麼大的作用,也沒有關系,起碼自己的內心變得溫和了,會帶來一陣春風。

心有善意的人,命運不會差到哪裡去,你別不信。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