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親」或許是孩子的一場「斷舍離」

2024年3月26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老師:

我的孩子參加工作後越來越不願意回家,即使回家過年,也不走親戚,家族聚會也不參加,親戚們說她這是要「斷親」,搞得我在親戚面前抬不起頭。問她為什麼不走動親戚,她就說累,不想浪費時間,但是她跟同學、同事交往又很密切,是真累嗎?她這是真的要斷絕與大家庭的聯系嗎?

一家長

家長:

目前,關於「斷親」有很多說法。有的說是一種現象,年輕人逐漸淡化了基於血緣聯結的親戚關系,與家庭與親戚疏遠;有的說是一種選擇,年輕人為了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而選擇與親人斷絕聯系;還有的人說斷親是一種心理療法,斷絕與原生家庭的聯系,解決與原生家庭相關的問題。其實,不用給自己的孩子貼上「斷親」的標簽,因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就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這就是「標簽效應」,何況這個標簽的定義還沒有定論。

孩子與親戚疏遠,父母擔心親情淡漠,覺得是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培養了一個不懂禮貌、不認親緣的孩子,因此憂心忡忡。其實年輕人與親戚疏遠與社會變革有很大的關系。在傳統社會中,個人需要依靠家族來謀取機會、資源,並從親緣關系中獲得庇護和安全感,所以親緣關系緊密;而在現代社會,隨着社會的發展,個人經濟的獨立,年輕人的社會關系變得多元化,親緣關系被同學、同事、網友、興趣搭子等沖淡。所以我們不要用道德標准評價所謂的「斷親」行為。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其實是一個人「自我分化」的結果。比如說,您的孩子成長過程中,在「關注、照料、融合」大家庭的親密空間里體驗到了安全、關心、愛護,長大成人參加工作後,慢慢疏遠,降低與大家庭的聯結度,開始學習獨立地建立人際網絡、做出決定和判斷、面對人生挑戰,在自由、自主中體驗到「界限、尊重與信任」的「獨立空間」,從大家庭里分化成「獨立的自己」。自我分化良好的人,在與人相處時能夠保持一個清晰的自我,保持靈活的距離,維持獨立自主,反之則依賴他人,在處理問題時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而缺乏理性的判斷。所以,我們不必太擔憂孩子疏遠了親戚,這或許就是她成長過程中的「斷舍離」。

孩子不願意與親戚走動,其實是與親戚劃分了人際邊界,是面對親戚缺乏邊界感而做的選擇。親戚們希望後輩也能如他們一樣聯系密切、相互照應。長輩們習慣把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事,年輕人卻認為那是過分干涉;長輩們希望年輕人汲取自己的經驗,年輕人可能認為是強加意志;長輩們習慣將未了的心願寄託給後代,年輕人可能認為是關系綁架;親戚們的攀比、說教、控制,年輕人覺得是滿滿的負面體驗。親緣關系無法選擇,但並不意味着無法舍棄,為了讓自己更舒適,他們選擇疏遠、躲避。所以,我們要盡量尊重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尊重他們的隱私,不要過度嘮叨,讓他們卸下盔甲輕松自在。

我們鼓勵孩子走出小家,拓展人際的同時,長輩也需要學會尊重和理解年輕人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變化,相處時注意邊界感。即使今天親緣關系已經不再如傳統那般緊密,但是,人的本體的情感需求,仍會要求親緣關系網的存在。隨着年輕人的年齡增長,成家立業和持續社會化,也會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構建新的親緣關系,他們會將自己重新嵌入親緣關系網,像父輩一樣走起親戚。

湖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務團隊 龔勛(長沙理工大學

免責聲明:華聲在線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准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部分文章是網絡作者投稿發布,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因此引發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在線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刪除相應內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在線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