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伸運動能延壽 | 「筋長一寸,壽延十年」有科學依據

2024年4月1日 16点热度 0人点赞

俗話說:「筋長一寸,壽延十年。」的確,正確的拉伸鍛煉,可以提升柔韌性,使關節韌帶保持良好的活動度。不僅如此,諸多研究還顯示,拉伸運動有助增肌、降壓、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死亡風險。

拉伸運動是防病良藥

合理運動是防病良藥。《歐洲心髒雜志》發文,就運動對心血管各種益處和背後的機制進行了闡述。文章指出,缺乏體力活動是心血管病與死亡的重要風險因素,而休閒中、高強度適宜運動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病與全因死亡風險。加強運動可改善血脂水平和胰島素敏感性,有氧運動與抗阻運動改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最有效。

拉伸運動也是諸多運動中的一種,它可以使韌帶、肌肉和關節與關節之間的配合更加柔和,減少受傷的可能性。

2020年,一項美國的研究證實了拉伸運動對健康的益處。研究顯示,拉伸運動能降低死亡風險。2023年,韓國的一項研究也證實,與不進行柔韌活動者相比,每周至少進行五次柔韌活動者死亡低20%,略優於大量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的益處。拉伸運動可降低死亡率的機制復雜,或與提高靈活性、降低跌倒和其他類型受傷的風險,以及改善心血管功能有關。

加拿大一項研究發現伸展運動在降壓方面要比走步更勝一籌。一直以來,走步是常用的運動處方。研究者表示,伸展運動不僅是伸展肌肉,在做伸展運動的時候,滋養肌肉的血管也在伸展,如果降低了動脈管壁的僵硬度,有助於血壓的降低。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全球指南也建議,老年人應進行多種形式的身體活動,包括柔韌性和平衡功能等。

拉伸運動益處驚人

拉伸運動可提高柔韌性,簡單易行且益處驚人。

增肌靈活性訓練可拉長肌肉,力量訓練則收縮肌肉。這兩種運動均在給肌肉和結締組織施加壓力,進而促進蛋白質合成。研究表明,單個肌肉拉伸>30分鍾/次,持續6周可增肌。研究表明,年齡較大、久坐不動者最有可能通過拉伸運動增肌。

軟化血管伸展運動對心血管有益。因為柔韌性差與動脈硬化有關。拉伸運動不僅與動脈功能的改善有關,還與靜息心率、血壓降低以及血管舒張有關。行動能力的提高也可能對心血管健康產生間接的好處。研究表明,當跑步者更靈活時,他們會更有效率,運動效率更高,進而提高體能。

提高運動能力拉伸運動確實能提高運動能力,讓動作更到位並降低受傷風險。有研究發現,運動前靜態拉伸運動與力量、速度的提升有關系。2016年的一篇綜述表明,效率下降最有可能發生在兩種情況下:進行超長拉伸(每塊肌肉拉伸持續時間≥60秒)和伸展後立即檢測力量或速度。因此每塊肌肉拉伸時間應<60秒,並將靜態拉伸運動與積極熱身運動相結合才能提高效率。

預防受傷 伸展時感到肌肉緊張,直接進行高強度的鍛煉就容易受損失。而肌肉柔韌性更強則會降低受傷風險。靈活的日常訓練能鍛煉全身,如果做不到,則建議從有問題的部位開始做一兩次拉伸運動。例如,如果背部僵硬,試着每天至少做一次小狗伸展運動,每次保持這個姿勢30秒到2分鍾。伸展上背部等部位可能會提高肩部的靈活性。下半身也是如此,臀部的拉伸運動會對膝蓋和下背部有益。下半身拉伸運動可提高上半身肌肉的柔韌性,肩部伸展運動也會對髖關節的靈活性產生立竿見影的影響。

選擇適合自己的拉伸運動

那麼,何謂正確的拉伸運動?我們又該如何有效地進行拉伸?天津體育學院運動人體科學系教授譚思潔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不同類型的拉伸動作,適用於身體不同部位或不同肌群。對於普通健身愛好者而言,要想找到適合自己的拉伸運動,就要先確定拉伸的目標。與健身關系密切的拉伸運動主要有4種,包括靜態拉伸、動態拉伸、收縮-放鬆拉伸以及同伴輔助拉伸。

動態拉伸最適合作為運動之前的熱身,通過做一系列特定動作來活動相應的關節和肌肉,以達到預熱身體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作為熱身運動的拉伸,強度不宜太大、動作要輕緩。為了增強柔韌性或完成某些高難度動作,可以採取靜態拉伸。具體方式是將關節拉伸到不能繼續伸展的位置,然後堅持一定的時間。通常做這種靜態拉伸越頻繁、堅持時間越長,柔韌性就會提高得越快。需要注意的是,進行靜態拉伸時,需保證拉伸的強度是適宜的,因為在某些情況下過度拉伸可能會導致身體損傷。

希望通過拉伸,改善身姿和體態的人,做動態拉伸、靜態拉伸都能起到比較好的效果。可以改善身姿的拉伸運動,拉伸的重點通常集中在頸部、上背部、肩部和髖關節。

此外,在拉伸的過程中,身體可能會發出一些「警報」,我們要格外留意。通常拉伸時不應感到疼痛,若出現輕微的不適感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現明顯的疼痛就要格外警惕,最好立即停止。某些拉伸,特別是頸部拉伸,可能會影響大腦供應血液和氧氣的血管,當拉伸時出現頭暈等症狀時,要及時停止拉伸,並避免再做類似的拉伸動作。

在拉伸時一定要保持呼吸。屏住呼吸會降低肌肉和大腦的氧含量,而保持順暢的呼吸有助於降低肌肉張力、增強拉伸肌肉的效果。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記者 || 董超

編輯 || 顏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