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吉林通化舊照:仙人洞前坐神秘老道,玉皇山大橋還沒拆

2024年4月3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吉林通化,是長白山區東南部一座山城。它坐落在群山之中,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群山環抱,江水中流,被譽為山水之城。

通化鍾靈毓秀、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清光緒三年(1877年)置通化縣。1931年為偽通化省省會,1942年改回通化市。1985年升為地級市。

30年代從老玉皇山公園看通化城

人常說,一座城市因為有了歷史而厚重。那麼,過去的通化是怎樣一番景象呢?筆者收集到了一些通化的老照片,均拍攝於上世紀30年代。

這些照片雖然很陳舊,但是真實地反映了當時通化的城市和人文風貌,十分珍貴。原片是模糊的黑白照,上色並修復了清晰度。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你珍藏!

照片中這座城樓,就是當時通化的東門,位於今文化市場中間。通化城建於1878年,牆高約6米,全長約1.3公里,有四座城門。上世紀四十年代,日本人拆了西、南、北三處城牆。

城樓上豎立着一根旗杆。城樓最上部還建有一座小亭子,亭中懸掛一口大鍾。城牆以不等條石為基,土築磚包結構。城門口兩側,有店鋪正在營業。

這是30年代通化的另一座城門,城門前是一條泥濘的大路,是進城出城的必經之路。城門上方建築,是一座祠廟,裡面供奉着通化守護神。

門洞兩旁有幾間商鋪,懸掛着「刻字局」、「優等各式理發」、「標牌各種紙張文具」等招牌。畫面很有年代感。

這是位於通化的一座寨樓,矗立於寨牆邊和大路顯著位置。寨樓高三層,四周布滿了射擊孔,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寨樓旁是一條主幹道,常年的車馬碾壓,地面上留下了深深的車轍。馬路兩側,也有一些商鋪,門口有各種招牌。

30年代,冬季的通化籠罩在大雪之中。照片中這座山叫輝發山,山上有著名的輝發城址。輝發城,是明代女真扈倫四部之一輝發部的都城。

輝發城址三面環水,一面臨河谷平原,城分內城、中城和外城三層。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位於輝發古城後面的輝發寺。寺廟規模不大,有兩進院子。大殿在最後面,左右兩側有配殿。輝發寺建在荒野之上,四周白雪皚皚,看上去十分的荒涼。

如今,這座寺廟不復存在,早已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

始建於1935年的玉皇山老橋,又名東江橋。一橋飛架,天塹變通途,連接了渾江兩岸。橋頭就是玉皇山,山上有玉皇閣,始建於光緒三年(1877年)。

1946年,因戰略轉移之需,將東江橋面炸毀。1947年,收復通化後,在橋下搭建臨時木橋。1951年,在原橋基礎上修復橋面並拓寬。1986年,在老橋下游新建玉皇山大橋。

1932年,通化東昌街景象。街道寬闊,一眼望不到盡頭,兩側有很多歐式建築。街上不斷有汽車駛過。從新華大街視角看江南砬子頭,右側百貨大樓位置為當時的鴉片所。

江南砬頭,是通化南山的一座山頭,與玉皇山一北一南遙相呼應互為犄角,是距離市區最近的山頭。

通化,是長白山區東南部的一座山城。它坐落在群山之中。可以說山中有城,城中有山,青山連綿不絕,江水城中流。通化也被譽為山水之城,風光旖旎。

通化是山城,站在不同的山頭,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風景。玉皇山是目前唯一已開發的的可鳥瞰山城的公園。照片中這座山,好像是五女峰國家森林公園。

這張照片,拍攝於30年代的通化朝陽鎮。寒冷的冬季,屋頂和路邊的積雪還沒有融化。一棟棟民房鱗次櫛比。大路上一名男子正趕着馬車走來。

朝陽鎮是輝南縣縣城所在地。朝陽鎮地處大柳河北岸,處在水北山南,屬朝陽之處,故得名朝陽鎮,沿用至今。

30年代,渾河上岸邊一個碼頭上,停靠着很多木船。船上裝着成堆的碩大木料和板材。遠處的山上,還能看到幾塊開墾的田地里長滿了莊稼。

渾江,是通化山城的母親河,繞着玉皇山南麓緩緩而過,宛如一條晶瑩剔透的玉帶,養育着世世代代通化人民。

這張照片,拍攝於通化老嶺,一名背着土槍的護衛巡警,在保護攝影師在山上采風時,看到溪流里有幾條魚。他跳進水裡,抓了兩條魚出來。這可真是意外的收獲啊。

嶺是鴨綠江與渾江、頭道松花江的分水嶺,向北延伸至通化縣,南至渾江下游左岸,屬長白山脈。

30年代,在距離通化東20外的山上,有一處仙人洞。相傳有仙人居住此洞,故名仙人洞,為道觀的總稱。沿着石頭台階上行,就能進入隱藏在山崖下的山洞,太神奇了。

山洞前矗立着一座三間四柱木牌坊。牌坊上懸掛着好幾塊牌匾,上面寫護着不同的字。在牌坊前,坐着一位神秘老道,他為何坐在這里而不是在仙人洞裡?難道是收費員?

通化礦產資源豐富,盛產金礦。照片中,大山腳下就是一處金礦場,不過已經廢棄,還能看到一些破舊的房子,在訴說着當年的輝煌。

這里的金礦已經開采完畢,廠區被廢棄了。在廠區的外面,能看到成堆的碎礦石。後面的大山上光禿禿的,看不到什麼植被。

30年代,通化城內一條街道邊上,有一家字畫裝裱店。店門口的木板上,有着很多碑帖拓片,晾曬干後進行裝裱。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家裝裱店,並不在鬧市區,街上沒有人來人往。但是,他們有精湛的裝裱技術,生意同樣很興隆。

這幾名男子,應該是渾江上的放排人。他們把從山上砍伐下來的木材,捆紮成木排,放進江水中順流而下,到達目的地後再將木材撈上來。

在過去,東北長白山地區的放排人很辛苦,工作也很危險。放排途中,會遇到很多激流險灘,很考驗放排手的經驗。

30年代,吉林通化一座山坡上,幾名考古專家站在一座奇怪的石頭建築前,這其實是史前人類文明遺跡——石棚。看起來十分的神秘。

在通化有很多石棚遺跡。據專家考證,這些石棚是史前人類修建的祭祀建築物,是歷史的見證,被考古學者稱之為"世石文化"。

30年代,在通化的一條山路上,幾名男子在路邊休息。他們身上背的貨物是麻。 仔細看,他們每個人的肩膀上都背負着成捆的貨物。

路邊坐在地上休息的兩名男子,他們身上背的更像是乾柴。這項工作很辛苦,需要長途跋涉,將貨物背到目的地。依靠這項工作,他們也能養家糊口。

這張照片,也是拍攝於渾江邊。江面上停着放排人的木筏,上面修建有木屋。岸邊,幾名放排人正在走向木排。過去的渾江,商船蔽江,號子連雲。上接通化,下連寬甸,直達丹東。

30年代的通化渾江,江水清澈,兩側的青山連綿不絕。渾江水流多曲折,沿河多狹谷,江水豐沛,具有發電、防洪、灌溉等重要作用。

30年代,鴨綠江風貌。江水寬闊,煙波浩渺,一眼望不到邊。遠處青山連綿不絕。近處,一艘木船正字啊駛過江面,船上裝滿了貨物。幾名船工站在船頭看着江面。

通化有一種美食,叫鴨綠江鯉魚,肉嫩、味美、背厚、產肉率高、營養豐富、無土腥味而名聞遐邇。

這是通化五道江附近景象。從通化玉皇山下有渡口,稱頭道江,逆江而上此處為第五渡口,因此稱五道江。照片拍攝於1939年。

清朝時期,五道江附近為禁墾圍場。1964年,設五道江鎮。五道江鎮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是全市的重點產煤區。

30年代,攝影師進入通化老嶺拍攝。安全起見,雇傭了幾名軍人做護衛。他們身穿軍裝,扛着步槍,護送攝影師進山。

一行人走到半道,看到一條小溪橫穿大路,溪水潺潺流向遠方。攝影師拍下了這張照片。

這張照片,也是拍攝於渾江邊。江面上,停泊着很多小船。近百年前,渾江通航後,主要運送的是大豆和線麻等農產品。渾江是東邊道商貿的大通道。

也有人說,有了渾江的通航,才有了通化。仔細看,這些船上都覆蓋着白色的棚子,這就是著名的白蓬豆船,船上裝的是豆子。豆船一字排開,成為渾江上的一道風景線。

這是從五道江方向前往老嶺的小路。老嶺,是長白山的西南支脈,山對面是白山的臨江。它縱貫集安市,為鴨綠江與渾江、頭道江分水嶺。照片拍攝於1939年。

通化街景

結束語:回看上世紀30年代吉林通化老照片,每一座建築,每一條街道,都有故事。通化歷史厚重、內涵豐富、環境優越、經濟繁榮。如今的通化,是著名的葡萄酒城、鋼鐵城。嘆古惜今,通化的明天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