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很快就打得齊國只剩下兩城,為什麼就是打不下這最後兩城呢?

2024年4月8日 14点热度 0人点赞

前284年,樂毅伐齊

濟西一戰,五國聯軍大破齊軍。

隨後,四國各取所需,各自散去,樂毅率燕軍獨自向齊國繼續進攻。

樂毅直入齊都臨淄後,兵分四路,向齊國全境進軍。

僅僅六個月的時間,燕軍就連克齊國72城,齊國只剩下即墨和莒兩城了。

然而,燕軍卻一直搞不下這最後兩城,以至最後,田單在即墨以「火牛陣」破燕,收復大部分失地,居然逆天翻盤。

72城都輕松搞下來了,燕軍怎麼就搞不下這最後兩城呢?

輕取72城

濟西之戰,五國聯軍大破齊軍;隨即,在秦周,五國聯軍再破齊軍餘部。

如此,齊軍主力基本上瓦解了。

於是,五國聯軍開始「分配果實」:秦、韓距離比較遠,不便拿太多土地,遂以重金謝之;魏軍南略以前宋國的土地;趙國進攻河間地。

燕國,則在樂毅的帶領下繼續伐齊!

樂毅長驅直入,齊國大亂,齊愍王逃去衛國,燕軍輕易進入了齊都臨淄,將大量的珍寶、祭器運回燕國。

隨即,樂毅兵分五路,開始向齊國全境進軍。

1、左軍渡過膠水,攻膠東東萊

2、前軍沿泰山山脈東行至大海,攻占琅琊;

3、右軍沿黃河濟水西行,進至阿、鄄,與進軍宋地的魏軍策應;

4、後軍北上奪取千乘;

5、中軍留鎮臨淄,掌控全局。

短短六個月的時間,燕軍連下齊國七十二城,將其全部設置為燕國的郡縣!

樂毅伐齊,下齊七十二城,由此成了後世廣為流傳的豐功偉績!

牆倒眾人推,危如累卵的齊國

牆倒眾人推!

諸侯們開始了分食齊國。

秦國拿下了垂涎已久的富庶商都陶邑,將其分封給了魏冉魏國拿下了大部分宋國故地;趙國奪取了濟水以西的大片地區!

而沒有參與五國伐齊的楚國也跑來湊熱鬧了。

原本,楚國擔心五國聯軍搞完齊國來搞自己,於是一面駐軍淮南准備支援齊國,一面派人威逼利誘韓國不要參與五國伐齊,但沒有成功。

然而,齊國敗得如此之快,看起來是要滅亡了!

於是,楚國遂轉為趁火打劫!

楚將殺了齊愍王,楚軍發病攻取了過去曾被宋國占領的淮北地區。

就連被齊國欺負了幾百年的魯國也跑了出來,趁機占領了薛地。

如此,齊國只剩下莒、即墨兩城,危如累卵!

然而,為何樂毅就是拿不下最後這兩座城呢?

樂毅連取72城之因

樂毅能夠連取72城,並不是因為燕軍有多強。

盡管燕昭王勵精圖治,使燕國國力大增,但燕國的底子擺在那裡,兵力有限。

對於燕軍兵力,有資料稱20萬,有稱10萬者。

但是,即使以最多的20萬計,兵分5路,平均一路也就4萬人!

而齊國,自春秋初期管仲改革始,齊國的基層建設就很完善,寓兵於農,全民操練。

即便是萬戶之城,一戶征3人,也能得3萬人!

而且,如果各城死抗,在守城作戰中,不但壯年男子要參戰,就連女子可以登城作戰!「三軍,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

所以,燕軍分兵後,不要說連攻數城,就單攻一個萬戶之城,不要說「十則圍之」,連「倍則攻之」的條件也達不到,何況你還是攻城作戰!

所以,單純以燕國的軍力,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完成如此壯舉的!

因此,在五國聯軍解散後,謀士劇辛就認為:燕軍是靠着諸侯之助才能擊敗齊軍!以燕國的實力是吃不下齊國的!「宜及時攻取其邊城以自益」,拿下一些地盤就可以了,不必深入滅齊!

樂毅則指出:齊王暴虐無道,百姓憤怨,齊軍主力已經潰散,燕軍若長驅直入,其必內亂!倘若齊國改弦更張、卷土重來,那才難辦!

所以,樂毅伐齊,是利用齊王失人心的時機,展開以政治戰為主,軍事戰為輔的作戰方式!

樂毅入臨淄後,就開始爭取齊國民心:禁止侵掠,求齊之逸民,顯而禮之。寬其賦斂,除其暴令,修其舊政!

如此,「齊民喜悅」,轉而擁護燕軍。

此後,樂毅又祭祀齊桓公和管仲,並對齊之賢者表達敬意,又將二十多個燕邑封給了齊人,把百多個燕國爵位賜給齊人!

如此,樂毅拉攏了齊國部分統治階級,甚至巧妙地通過祭祀齊桓公、管仲,使齊人喚起了對當年姜氏齊國的懷念,搞得他田氏齊國才是「得位不正」的「篡逆之徒」一般。

燕軍兵分5路,沿途齊軍毫無鬥志,望風而向,這才使樂毅完成了如此壯舉!

那麼,燕軍為何又打不下即墨、莒呢?

重城

即墨、莒,都是重城。

當時的齊國,實行「五都制」,即臨淄、高唐、平陵、即墨、莒。

五都皆設有常備兵防守,稱為」持戟之士「,合稱為」五都之兵「。

其中,即墨、莒,皆為」五都「之一。

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為其東方之都;莒在今山東莒縣,為其南邊之都。

所以,盡管看起來只剩下兩城,但這是兩個重城,其仍然保持了齊國30%-40%以上的動員力量。

而且,除了國家動員力量外,這里的貴族自己也擁有不俗的動員力量。

其中,只即墨大夫,在齊威王時就受封」萬戶「!仍以一戶出三人計,即墨大夫可以靠自己發動3萬的私人力量。

同時,即墨、莒二城,在建城時就有軍事意義的考量,因此,建城易守難攻。

即墨是齊國在滅萊國後所建。

為了壓制萊國殘餘力量和東夷,齊國建即墨,」北倚群山,南控介莒「,地勢險要。

莒都則原為春秋春期時期的莒國之地。

春秋時,齊魯皆曾欲滅莒,但長期不能得志。也就是莒君比較囂張折騰,後來才滅國。

今天的莒故城,通過城牆遺跡,依然可見其雄壯!

而在其他城牆之外,莒又在齊長城以南,在沂蒙山與五蓮山之間,又有沂水、沭水流淌,傍山臨水,足以固守。

所以,莒、即墨,都擁有強大的力量,也都擁有堅固、完善的城防和有利的地形!

只要莒、即墨堅持抵抗,燕軍要攻破他,沒有那麼容易!

堅定的抵抗意志

而與其他望風而降的城市不同,即墨、莒,在當時都有比較堅定的抵抗意志。

以即墨為例。

戰國時的即墨大夫,皆為田氏,且得到過齊王的封賞。

而他們自己,也都治民有方,深得百姓愛戴。

所以,「人民不附」,「宗族離心」的局面,沒有影響到即墨。

何況,當時,擁護田齊,不願意受燕統治的百姓、貴族也都紛紛集結到了即墨、莒。

所以,田單由安平逃來即墨的途中,「齊人走」,道路擁擠,為了保護車的通過性,田單要將車軸斬短,以鐵皮保護,才能率領族人逃到即墨。

後來,即墨大夫戰死,城內又共推田單為主將,足見其人心之齊。

既如此,即墨、莒的民眾、貴族,都有比較堅定的抵抗意志,不可能望風而降了!

人心齊、城池堅、經濟基礎夠,燕人慾取即墨、莒,談何容易?

後勁不足的燕

雖然燕軍取得輝煌勝利,但燕國自身的實力也就那麼大。


而且,燕國也還有其他事情要做,無法持續給樂毅足夠的後援。

破燕之戰次年,秦國攻魏。

在時為魏相孟嘗君說服下,燕國出兵8萬,往救魏。

與此同時,在樂毅攻齊期間,燕國還讓秦開北伐東胡,「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里」,燕國隨即向東北拓疆直至遼東,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五個郡,並築長城。

以燕國的國力及其同時期在其他方向的用兵規模看,燕國幾乎不可能給樂毅再增兵增糧,甚至可能還需要樂毅抽調部分兵力回去。

所以,樂毅的進攻力量,自然面臨後勁不足的問題。

攻心仍是唯一解決途徑

一開始,樂毅企圖採取軍事手段解決問題。

樂毅並右軍、前軍以圍莒,左軍、右軍以圍即墨。(《資治通鑒》)

但是,攻了兩年,仍然沒有攻破!

攻不破,其實並不奇怪!

我們前面提到,燕軍分五路進攻,如今,並四路攻二城,每城以兩路兵攻之。

燕軍以20萬(各類資料中的最大數字)計,則攻每城大約在8萬左右!

而前面提到,莒、即墨的條件,則在兵力上,攻城燕軍就不占太大優勢!

況以二城的城防、地勢,只要不出紕漏,守住不難。

而且,如前所說,燕國也無法再給樂毅進行補充!

所以,樂毅攻城,除非抓住漏洞,否則,不惜代價強攻,死傷慘重,是自取滅亡!

樂毅到底不愧為名將,沒有強攻,在攻之不克後,下令解圍,在離城9里處築壘,轉取攻心之法!

攻心,是當時唯一正確的選擇!

半途而廢的攻心之法!

樂毅採取攻心之法,允許百姓出城,對貧困者給予救助,使他們重操舊業,以安撫其心。

如果對方不得人心,則樂毅的政策能很快見效。

如果對方也正確人心,則樂毅的政策需要時間,需要慢慢融化對方的心。

如此,又三年,二城仍然未下。

其實,時間久了,二城百姓習慣了燕軍,不再畏懼、抗拒,即便田單也能得人心,但二城的抵抗意志毫無疑問會逐漸融化。

何況,即便二城不降,隨着樂毅政策的推行,燕國在廣大占領區穩固下來,也能消化戰勝成果,實力爆增!

但是,將軍長期在外領重兵,據重地,難免會引起君王的猜忌。

所以,此時,正是心理博弈的階段。

燕昭王時,已經有人進讒言,說樂毅有自己做齊王之意。

但是,燕昭王用人不疑,殺了進讒之人!甚至表示:樂毅有大功,就算真的做了齊王,也是「燕國之福,寡人之願」!

但是,燕昭王死後,燕惠王即位。

惠王作太子時與樂毅就有過矛盾。

因此,田單抓緊時間,派人行離間計,散布謠言:燕昭王死,樂毅與新王不和,畏誅不敢回國,以伐齊為名,實欲擁兵為王!只不過現在齊人還未信服,所以他緩攻即墨以待時機!齊人不怕樂毅,怕就怕另派主將來硬的!

惠王本就與樂毅不和,輕易上當,派騎劫換下了樂毅!

騎劫哪裡知道樂毅攻心之法?

結果,騎劫輕易地被田單的謠言所騙,割齊降卒的鼻子,挖齊人的祖墳!

如此,樂毅苦心攻心的成效,輕易間灰飛煙滅!

齊人意志堅定,誓死與燕人一戰!

最後···火牛陣,燕軍大敗,不多說了···


樂毅,不愧為大師!

先是合諸侯之力大破齊軍主力,然後以攻心之法速取齊七十二城,其功業可謂絕倫!

然而,燕畢竟是弱國,齊畢竟是大國。

齊國雖然「百姓不附」、「宗族離心」、「大臣不親」,但是,這麼大的國家,總有仍然決心抵抗者!

齊國的即墨、莒,本為「五都」之一,擁有較強的實力、較完善的軍事體系、較有利的防禦體系。

當齊國不願降服者雲集於此二城時,以燕軍的實力,確實是很難以軍事手段直接拿下的!

樂毅繼續以攻心之法,削弱、消解二城的抵抗意志,確實是當時唯一可行的方法。

遺憾的是,良將,還需要明君做後盾!

燕昭王是明君,燕惠王不是!

最後,燕王中齊人離間計,臨陣換帥,新帥不解樂毅之謀,使樂毅經營多年的攻心之法灰飛煙滅。

結果,燕軍不但拿不下二城,反而被人「反殺」,過去的勝利成果也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