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時,仍欠列強7.3億兩白銀,這一筆爛賬,最終怎麼解決?

2024年4月9日 12点热度 0人点赞

1912年2月12日,宣統皇帝宣布退位,為這個持續了267年的最後一屆封建王朝畫上了休止符。

皇宮椅子的熱乎勁還沒涼透,2月15日,袁世凱便帶領着他的班子成為了這里的新主人。

並宣布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接管了清朝的政權,以及——清朝的國庫。

打開國庫那一天,袁世凱的心情是雀躍的,興奮的。

這也正常,畢竟在他的想象當中,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國庫里肯定裝滿了難以計數的財富珠寶。

然而當庫門被打開,查驗官把腦袋伸進去的時候,眼神一下子就黯淡下來了。

映入他眼簾的,並不是滿庫光芒耀眼的金銀珠寶,整個國庫空空盪盪,只是牆角散落了幾個裹滿灰塵的銀錠。

查驗官們不禁面面相覷:這國庫里的銀子,都跑到哪去了?

一、債台高築社稷傾

眾所周知,晚清政權風雨飄搖,在對外交往中欠下了大量的外債和賠款。

據不完全統計,前前後後加起來累計有13億兩白銀之巨。

這是什麼概念?總之就是很多……到了宣統皇帝退位的時候,還有7.3億兩的外債沒還完。

那麼,清朝留下的這些窟窿後來是怎麼處理的呢?

實際上,早在鴉片戰爭以前,咸豐二年時候,戶部就收不抵支,當年財政赤字達到190萬兩。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席捲大半個中國,南方多省的稅收不在大清掌控之下,財政收入進一步減少。

收入減少的同時,軍費開支卻大大增加,財政赤字進一步增加。

咸豐三年,戶部收入減少將近一半,從上年的910萬兩跌到了563萬兩,赤字直接飆升到了420萬兩。

在此情況下,要想保證國家機器運轉,只能靠拆東牆補西牆了。

當時鴉片戰爭已經爆發,清朝對外交往擴大,跟洋人打交道非常方便,清政府開始向洋人大舉借債。

1853到1872年,清廷一共舉外債19宗,計536萬余兩,其中12宗借款、188萬兩用於鎮壓太平天國。

如此一來,大清嘗到了甜頭,一發不可收,開始瘋狂借款。

中法戰爭時,清廷向洋商借款了近2200萬兩,以支付巨額軍費。

除了應對財政危機,清政府還大舉借債用在鐵路建設上。

其中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政府為了修建對漢粵鐵路、汴洛鐵路、魯漢鐵路(後來的京漢鐵路)、廣九鐵路、湖廣鐵路先後向美國比利時等國大舉借債。

二、喪權辱國意難平

清政府欠款的大頭,除了借款,就是對列強的戰爭賠款。

其中數額最大的一筆賠款,是庚子賠款

光緒二十七年(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清政府和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意大利奧匈帝國西班牙、尼德蘭王國、比利時等11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根據條約,清政府向11國支付白銀4.5億兩賠款,分39年還清。

年息4厘,本息共計約9.82億兩,以海關稅、常關稅和鹽稅做擔保。

據不完全統計,清政府自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這半個世紀的時間里,所欠外債總額高達13億兩白銀。

這對清政府來說,無疑是個天文數字。

當時的大清風年收稅僅8000萬兩左右,即使不吃不喝,國家機器停止運轉,全部償還也需要16年。

何況以慈禧為代表的大清統治者,窮奢極欲、花天酒地,一點也不願意受委屈。

因此,清廷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

四、迴光返照難為繼

從1910年起,清政府開始試辦預算,經常、臨時兩項,歲入庫平銀29696萬余兩,歲出庫平銀37635萬余兩,預算赤字高達7939萬余兩。

按照大清的財政狀況,想要還清對列強的賠款和借款,怕是不可能了。

不過好在清政府對列強的庚子賠款,因為局勢變化並沒有繼續賠下去。

1908年,美國總統簽署法案,退還中國賠款1160萬美元。

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退還其餘的賠款。

看到美國做出示範了,其它國家也開始紛紛退款。

1920年12月,英國通知中國將退還庚款

1922年,法國也通知中國將退還庚款。

中比、中意分別於1925年、1933年訂立協定退還庚款。

荷蘭於1926年將庚款全部還給中國。

美國得到的賠款有3200多萬兩,折合為美元2400多萬元。

退還分兩次,1908年退還賠款1160萬美元,1924年退還賠款1254.5萬美元。

1922年中法兩國互換文書,決定將部分庚款充當改組中法實業銀行及發展中法間教育事業的資金。

法國退還對餘款為39158萬余法郎,折合為美元7555萬余元。

1923年3月,日本第46屆國會通過議案,決定退還賠款以發展對華文化事業,支持中國文化團體。

後來日本政府確實「退款」了,但是這筆退款退還給了汪精衛傀儡政權。

俄國獲得的賠款是最多的,有1億3037多萬兩。

隨着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後,中國也停付了對俄國的戰爭賠款。

1924年,中蘇兩國簽訂協定,蘇俄將賠款部退還,除了償還債券剩餘的完全用於教育。

五、積貧積弱惟權宜

那麼清朝滅亡之後,它對外欠下的其他借款是如何處理的?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可以不承認前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也可以不支付強加的賠款;但是用於國計民生的借款不能不認賬。

當然,新政府可以不認賬,但是人類已經進入現代社會,國與國之間也要講誠信。

更要命的是,要想填上這麼大的欠賬窟窿,只能通過借款,也只能硬着頭皮和債主們打交道。

於是乎,為了保住大總統的位置,並且還能讓列強對他產生好感和支持,袁世凱認下了清廷的部分爛賬。

上台伊始,袁世凱就派親信周自齊出訪在美、英、德、法等國,跟以上國家的金融機構接觸,答應對清政府所欠部分外債進行「善後」。

將清政府在宣統三年與美國資本團、英國匯豐銀行、德國德華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簽訂的清政府為改革幣制和振興實業借款1000萬的合同進行修改。

將債款增加了1500萬英鎊,共計2500萬英鎊,債務人改為民國北洋政府,這就是所謂的「善後大借款」。

其實袁世凱這樣做也有自己的小算盤,那就是變相借款。

因為這筆借款因為清政府滅亡只支付了一部分,袁世凱以償還一部分貸款為代價,獲得了清政府沒有得到的剩餘借款。

為了達到目的,北洋政府答應以鹽稅作為借款擔保,並承諾將來借款的話,四國銀行團優先。

總之,列強不怕民國政府還不起,因為有鹽稅和關稅抵押。

1921年,段祺瑞宣布政府破產,所欠的外債怎麼辦?南京政府的孫中山先生對大多數借款是不認賬的。

他在1924年就表示,北洋政府舉借的「賣國性質借款」,南京政府絕不承認。

胡漢民也指稱北洋政府為「偽政府」,認為其所借外債,「非以增人民之幸福,僅為維持軍閥之地位。以行使其賄買、侵吞、盜用之實者,人民不負償還之責任」。

而且借款中只要被認為是「用途不當」的,也應拒絕償還。

這種表態顯然過於意氣用事,實際上是行不通的。

外交、金融的實際負責人如宋子文孔祥熙等人不認可孫中山的主張。

因為新政府要想得到國際承認,有個先決條件,就是看其能否償還之前歷屆政府積欠的外債。

而且這個新政府要想建設國家,必須向外舉債,舉債基礎就是信用等級高。

因此,南京政府在1929年初就專門成立「整理內外債務委員會」,專門處理償債問題。

從清廷滅亡到1939年的26年期間,中國政府共支付約3600萬英鎊的債務。

隨着抗戰規模的擴大,半個中國被日軍占領,國民黨政府已經失去了對大部分海關權的控制,還款成為泡影。

六、開天闢地國崛起

新中國成立不久,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中美先後介入,成為敵對國家。

西方國家在美國的挑撥下,開始跟新中國政府為敵。

他們不承認新中國政府,繼續讓台灣國民黨非法政權待在聯合國里。

也就是說,西方國家開始對中國進行封鎖和圍堵,將新中國排除在國際社會之外。

在此情況下,中國政府沒有必要承認歷屆中國政府欠下的外債。

既然你們承認在中國台灣的國民黨政權,理所當然應該向他們要債。

所以,我們不但不承認清政府和列強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那些借款我們也不會認賬。

不是我們不講信用,而是對方做事不靠譜。

不過不少債權人並不死心,還在做着美夢。

疫情期間,曾有超過2萬名持有舊中國債券持有人基金組織聲稱現在中國應當償還1949年之前發行的政府債務。

其中包括1911年「湖廣鐵路」債券,以及1913年「黃金融資債券」。

算上通脹、利息以及賠償,總額算下來超過1萬億美元。

對此國際法專家嗤之以鼻,這種陳年舊賬不但不合法,而且早就超過了債權追訴期,所謂的索賠要求,自然只能被當做笑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