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奉旨截會」的大有莊,和三山五園有什麼關系?

2024年4月11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自遼、金以來,北京西山以東層巒疊嶂,湖泊羅列,泉水充沛,山水襯映,自然景觀具有江南水鄉特徵。因此,歷代王朝皆在此地營建行宮別苑。如今的「三山五園」,就是對北京西郊沿西山到萬泉河一帶皇家園林的總稱。

春暖花開,「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是許多市民踏青賞花的首選之地。其實,除了暢春園圓明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等傳統皇家園林外,有些在明清時期為皇家苑囿服務的村莊,也是「三山五園」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如建於明代中葉的大有莊,就處於「三山五園」地區的核心位置。

乾隆賜名「大有莊」

據考證,大有莊有着幾百年的歷史,在明代就已經形成小村落。最初,只是一些有錢人家雇用了八戶守墳人在此居住,當地人稱「窮八家」。不過,此地泉水充沛,風景優美,極目所見皆為綠樹掩映、館閣連屬的名園勝苑。紅山、玉泉山、香山、百望山峙列於西、北,如同一幅繪滿精美山水圖案的扇面。大有莊周邊有多處皇家苑囿,村南為清漪園頤和園),東南是皇家賜園自得園,東邊是圓明園。在這里,附近的深宮高牆帶來了神秘感,寬闊怡人的水鄉景色帶來秀美感,村民們的生活帶來了新奇感,是一種城鄉交融、既有文化氣息又富有鄉村野趣的田園生活景象。

清漪園(頤和園)建園後,大有莊的住戶逐漸增多,大部分人在清漪園內當差,也有一些生意人。清乾隆年間,西北京郊逐步發展成為皇家行宮及別墅的聚集地,往來官員也逐漸頻繁。據載,乾隆帝在觀看《西郊勝景圖》時,覺得「窮八家」村名欠雅,故賜名「大有莊」,寓意「福祿榮華樣樣有」。

大有莊地近皇家苑囿,與皇家苑囿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是「三山五園」的影子與產物,許多為皇家苑囿服務的機構就近設在村中,比如豐益倉。

作為漕運制度重要產物「京師十三倉」之一的豐益倉,位於大有莊的村西,又名安和倉,占地約100畝。豐益倉建於雍正七年(1729年),有倉門三楹,大門向東,為大式歇山頂。進門迎面有一字影壁一座,繞過影壁是用三合土夯築的倉路。倉路兩邊,各建倉廒15座。倉北建大式歇山頂官廳五楹,前出抱廈三間,為倉監督、會計辦公之所。

豐益倉「左繞長河,右列金山」,占盡地利。豐益倉全盛時,每天不斷地經水路和陸路進出米糧。輸往京城的漕糧自通州通惠河、通流河、會清河、清河和安河,直抵西山腳下的豐益倉收儲。倉大門往東通向村外的運米車道,車馬不斷,景象非凡。大有莊中的很多人都充任豐益倉的倉戶匠役,世代為其服役。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八旗官員祿米月餉「右翼於安河豐益倉就近支領」。到了乾隆年間,又規定到豐益倉支領祿米,藍靛廠火器營為每年正月、四月、七月、十月,香山健銳營為每年三月、五月、八月、十一月。圓明園和萬壽山工程建設時期,工匠、夫役的糧食供應就取自豐益倉,為「三山五園」的建設起到了後勤保障的重要作用。到清末,漕運制度已漸解體,很多糧倉都名存實亡,只有豐益倉還在使用並增建了18座倉廒。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漕運制度終結,豐益倉才最終失去作用。

安和圈畜養御馬

安和圈位於大有莊村北,是專門為清皇室畜養出口行圍御馬的馬圈。據《日下舊聞考》記載,乾隆五年(1740年),大有莊增設了駕車騾馬一廄。民國年間的《北平旅遊指南》記載:「安和圈在大有莊北,名曰瓮山圈,清乾隆丁未年改名。」因此,這里曾留有「御馬圈胡同」的地名。

清朝,安和圈有畜馬200匹、駝10峰。安和圈北有跑馬場,清朝皇帝在每年農歷的六月十八,會在此與侍衛近臣一道檢閱「試馬」,俗稱「跑御馬」。侍衛們穿着緊身的箭袖衣,比試馬術技藝。這項馬術活動不是以速度決定騎士的勝負,而是以「躍換」定高下。即在跑馬的過程中,每人乘一馬、牽一馬,二馬並肩馳至中道,騎士會鞭策牽着的那一匹馬,就在其因為被鞭打而加速超越騎士所乘之馬時,騎士乘所騎之馬追之,等追及前馬的馬尾時,騎士就會縱身一躍,跳到前面馬的背上。騎士如果能夠從後面的馬匹上跳起騎在前面正在奔馳的馬背上,並且繼續奔馳一段距離,就能得到最高的獎賞。而成功地從坐騎上跳到另一匹並駕齊驅的馬背上的騎士只能獲得中賞。即使在「躍換」的過程中因技術不佳墜地的騎士,也能得到下賞。這項馬術盛典在清代文獻中被稱為「安和試馬」。

咸豐庚申年(1860年)英法聯軍兵臨北京城下時,為顯示「鎮靜」,安和圈「試馬」仍照例舉行。但咸豐皇帝已經沒有膽量親臨觀賞了,只是派了個品位較高的值年大臣替他主持了這一年的馬術慶典。

1903年9月,有一支來自印度馬戲團天津演出引起轟動,當地報紙報道「有獅、象、虎、豹、狗、馬等獸,並有各等藝人登場獻技」,事為慈禧太後所聞,也來了興致,她傳旨讓馬戲團進京表演。10月初,馬戲團「奉旨着在頤和園西河堤地方開演」。慈禧太後看到披掛漂亮的大象非常喜歡,乖巧的馬戲團主便將大象進獻給慈禧太後,由此獲得了一萬兩白銀的獎賞。慈禧太後命將大象豢養在安和圈,以便觀賞。每年的盛夏,象官們都會把大象牽至頤和園東北牆外、大有莊前的小河中洗澡,後來這里得名為「洗象坑」。大象洗澡時,附近的百姓都來觀看,熱鬧非凡。1908年以後,安和圈中的馬、象全部送往萬牲園(今北京動物園)。

達官貴人扎堆兒大有莊

晚清時期,因為慈禧太後時常駐頤和園聽政,一些官署和王公大臣為了上朝方便,就紛紛在頤和園的周邊建起了公所和宅園,由此進一步吸引了達官顯貴和致仕鄉紳們來大有莊居住。大有莊內曾建有政務處公所、內務府會計司公所、恭親王公所、東公所、西公所五處公所和若干座宅園,其中就包括懷塔布和方介眉的兩座宅園。

晚清的政務處是1901年初慈祥還在西安流亡時成立的,全名叫督辦政務處,參與政務處工作的官員有慶親王奕劻、大學士李鴻章、榮祿王文韶等人。政務處一度成為清政府統領新政事宜最為關鍵的機構,如裁撤冗官冗吏、籌建新式學堂、改革教育措施等,都由政務處一手操辦。會計司負責管理內務府的出納及莊園地畝的事務,職官包括郎中、員外郎主事、委署主事、筆帖式和書吏等。此外,會計司還負責選用宮女、太監等事務。恭親王則是清末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物。這些重要機構和人物在大有莊設立公所,足見大有莊在「三山五園」的地利之便。

懷塔布,字紹先,葉赫那拉氏,滿洲正藍旗人。先後任都察院都御史、圓明園護軍八旗翼長、禮部尚書等職。懷塔布是慈禧太後的娘家遠房侄子,自然親附慈禧太後,是「後黨」的中堅人物。光緒戊戌年(1898)因堵塞言路、破壞維新變法被革職,後積極參與政變陰謀,扼殺了維新運動。光緒庚子年(1900年)十一月,懷塔布在北京被八國聯軍虐待而死。

懷塔布宅園門牌號為大有莊大街甲25號,占地十餘畝,呈狹長形,整個建築布局為南北縱向連接的四合院、三合院的組合,南部西側另有花園。宅園的大門東向,為大式起脊灰筒瓦頂門樓,門檻兩側立有一對漢白玉門枕石,門外擺一對上馬石,種有兩株守門槐樹,現一株尚存,為一級保護古樹。正院為二進院落,北房五間,有迴廊和東西廂房。西跨院有正房三排各三間。園南建敞軒三楹,園東南辟小門,可直達南部小院。懷塔布雖然是一個保守人物,但他對當時的新鮮玩意兒很是喜好,其宅園里早早地就用上了汽燈和自來水,據說當年北京除頤和園外,用上這些舶來品的當以懷塔布家為首。

方介眉,名鋆善,介眉是號,取自《詩經·豳風·七月》中的「以介眉壽」之意,原籍東北長白山,他和弟弟方個眉均為進士出身,曾任知府、知縣,卸任回京後在大有莊修建了宅園,做起了鄉紳。大有莊中的方宅胡同、前狀元胡同、後狀元胡同都得名於這兄弟二人。

方介眉宅園的建築布局是多進四合院,坐南朝北,園門三楹,院西建房三間,正北有雕花如意門樓。門東西兩側種守門槐四株。內院門為大式垂花門,院正北建歇山頂廳堂五楹,東西廂房各三間,以遊廊相通。後院是花園,園中有山石小溪、亭台樓閣,是內眷居住之處。

各種工匠雲集買賣街

隨着西郊皇家園林和八旗營房的興建,大有莊的商業、服務業得到發展。大有莊里雲集了內務府包衣三旗的旗戶、御園園戶、豐益倉的倉戶,以及花匠、木匠、油漆匠等工匠,形成為皇家園林和駐軍營房服務的商業、服務業中心,大有莊的買賣街也隨之形成,至今仍是大有莊的中心大街。

從晚清到抗戰以前,這里商業興隆,各種買賣鋪戶雲集。比如起源於清朝同治、光緒年間的老字號「公和長棧分號」,常年經營糧油副食,1949年後改為國營副食品商店,一直是村內最主要的商店,100多年來占據着村中心,始終沒有改變過位置。大有莊的商業沒有囿於一隅,還有舊日在北京頗有些名氣的「大有莊白」。白氏兄弟從經營新鮮蔬菜開始,買賣越做越大,曾在六國飯店東安市場經營珠寶玉石生意,是老北京城有名的家境殷實的商戶。而最有價值的商業歷史遺跡,還要屬經營木廠的皇商馬輝堂的宅園。

馬輝堂宅園位於大有莊北上坡,門牌號為北上坡15號。園主為馬輝堂,本名文盛,字輝堂,是興隆木廠的第十二代廠主。馬家為明清兩代著名的營造世家,世代從事皇家建築工程的營建工作。馬家的興隆木廠是清代八大木廠之首,承建了包括頤和園在內的大量皇家建築和王公府邸,維修了多座壇廟、寺觀和陵寢,有「哲匠世家」之譽。興隆木廠在修建頤和園時承包了幾處工程,於是在北上坡興建了一座宅園,作為木廠賬房和料理工程用房。

馬輝堂宅園為前園後宅,前園布局建築不多,園北辟小院一處,四周粉垣,南有月亮門,北面建有硬山頂書齋三楹,齋前建圓形小池,池中有太湖石,池旁有藤架。出月亮門,向南有一條彎曲小徑,可達園西南的土山。小徑兩旁散置山石,錯落有致,其中有幾塊馳名京西,名為牡丹石芍藥石和菊花石

光緒年間重修中海南海北海時,承擔修繕工程的也是興隆木廠。在修建過程中,由於國庫空虛,一筆三萬多兩的木料費用先由興隆木廠墊付,為此戶部還專門立了一張來年再付的欠據。欠據上寫着:「據呈請興隆木廠商人馬德春,請將十一年、十二年兩年的籌墊,實銀三萬兩千二百九十四兩六錢一分四厘,勿懇請照數賞罰。」

20世紀60年代初,馬輝堂宅院曾辦過公社食堂,後成為小學校舍,現為青龍橋青少年活動中心,還有三進院落保存完好。

文化名人在此講學

清朝滅亡後,海淀地區逐步發展成北京的文化教育中心,高等院校相繼興辦,學者們也就在高校附近居住、研學,於是新式教育的學風也吹及大有莊。出版於「癸丑年(1913年)冬至日」的最早的中英文頤和園地圖——《實測頤和園路線圖》的製作者署名「大有莊劉氏測繪並識」。這位「大有莊劉氏」名劉濟,民國初年修《清史》時,他曾任清史館的會計科長,從他能測繪地圖還能翻譯英文這點來看,應該有留洋經歷和工科背景。 20世紀30 年代,著名書畫家張大千居住在頤和園時,就經常出現在大有莊的街頭並購買各種商品,這里還居住着他的學生,師生可以一起作畫、品畫。而最為人稱道的是,梁漱溟熊十力先生曾在大有莊的極樂寺居住、講學授業,建構了自己早期的學術體系。

極樂寺位於大有莊之東,門牌號為大有莊10號。極樂寺又名罔極寺,未見有古籍記載,歷史資料最早的就是1928年的「北平特別市寺廟登記」和1936年的「第一次寺廟總登記」(《北京寺廟歷史資料》)。極樂寺舊有山門一間,前後殿各三間帶廊,正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東西耳房各一間,寺中立有石碑一通。目前,極樂寺的前後殿保存較完整,原有的油漆彩畫色彩依然鮮艷。寺中現存的圓明園園匠捐資修寺碑記是目前唯一的存有圓明園工匠活動的碑記,記載了參與園林工程的各大木廠和園林匠人捐資修廟的事跡。

1926年,梁漱溟、熊十力、衛西琴、張俶知等十餘人搬到大有莊極樂寺居住並講學,共同研討儒家哲學與心理學。梁漱溟在這里講解了他幾年來思考的《人心與人生》。熊十力開始草創《新唯識論》,改寫了《唯識學概論》。在大有莊講學的日子裡,梁、熊兩位先生靠稿費維持師生的簡單生活,大家一起吃素。可熊先生是無肉不歡,深以為苦。那時學生薄蓬山管理伙食,有一天,熊問薄:「給我買了多少肉?」「半斤。」當時是16兩為一斤。熊一聽,道:「給我買那麼點兒!」過了兩三天,熊又問:「今天給我買了多少肉?」「今天買了八兩。」熊一聽,哈哈哈大笑說:「這還差不多!」此事在學生中傳為笑談。

民俗活動充滿生活氣息

大有莊的民風淳樸,「大有」一名具有豐收和富貴的意思,名字雖帶點鄉土氣息,卻透出村民對吉利而富有的美好生活的嚮往。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百年來辛勤耕耘着一方土地,規劃着生活的前景,對幸福而富足的生活充滿着憧憬,這體現在村民熱烈而豐富的民俗活動中,這是最原真的、充滿了煙火氣的生活氣息。

在清代,大有莊有名的民俗表演活動有兩種,一為「萬壽太平秧歌」,一為「萬年普慶棍」。不僅每年參加妙峰山的香會表演,在民間廣有影響,也曾供奉內廷,供慈禧太後觀賞,得到豐厚的賞賜。

齊如山在《北平懷舊》中說:「舊時北京的秧歌善會中有十餘班,其中較有名氣的是大有莊的萬壽太平秧歌。」角色「多用十至十二人,且皆為化裝演唱。其角色有:漁翁、樵夫、大頭和尚、小二哥(花籃童子持花籃)、俊鼓(俊扮公子打鼓,故名)、丑鼓(丑扮公子打鼓,故名)、丑鑼(丑扮女子打鑼,故名)、俊鑼(俊扮女子打鑼,故名)、文扇(文扮女子持扇,故名)、武扇(武扮公子持扇,故名)、漁婆、賣膏藥者……表演時除歌唱外,尚需走各種姿勢,堆各種姿勢,堆哪一種姿勢,就打哪一種鑼鼓」。

大有莊的秧歌舞起源於何時無考,但在清朝前期就已知名。乾隆年間,住在自得園的果親王弘曕就曾寫過一首《觀儺歌》來描寫新年秧歌表演的盛況:「嗔拳雜技鬧里社,細腰疊鼓喧村場……春官考試平旦集,萬人聯袂東西廂」,直看得觀眾「舌撟目眩心蒼茫」。

萬年普慶棍,始源於五虎會,又名五魁會。這一民間文藝表演的題材來自傳說故事《趙匡胤大戰董家橋》,系演繹宋太祖早年寒微時,與董家五虎爭斗的故事。傳說董家橋有兄弟五人,均系惡霸,將客商必須經過的小金橋霸占並私自抽稅,有不遵者,定遭謀害。萬年普慶棍表演時,董氏五虎首先上場,念白為「兄弟逞英豪,霸占小金橋。有人偷河稅,把住把皮剝」,顯出一副橫霸的嘴臉。然後,另有一人飾宋太祖運貨過此,董氏五虎勒令其納稅,「宋太祖」不肯,遂爭打起來。正當「宋太祖」被五虎所困時,飾演賣油郎鄭恩和少林僧的登場,他們路見不平出手相助,最終幫助「宋太祖」將董氏五虎打敗,除暴安良。因宋太祖使棍,故也稱「五虎棍」,是北京民間一種頗具尚武精神的民間文藝活動,表演者一般為七到八人,模擬戲曲中的武打,數人執棍對打,場面十分熱鬧。

每年的農歷四月,慈禧太後從紫禁城移居頤和園,這正是妙峰山香會路過大有莊的日子,為了方便她觀看民間花會表演,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在貼近頤和園北牆的山上建了一座名曰眺遠齋的兩層樓宇,正可以俯臨牆外大有莊關帝廟前的廣場,百姓稱其為「看會樓」,於是就演繹出一段「奉旨截會」的故事。農歷四月初十到十五,是慈禧太後「看會」的日子。當她在眺遠齋落座後,太監們立起一杆三角形的杏黃旗,於是被截停在青龍橋和安河橋的文武香會就開始涌進會場。一時間,鼓樂齊鳴,人聲鼎沸,民間藝人們歡歌起舞,盡情表演,展現出一副太平景象。這番景象一直持續到1905年,因革命志士吳樾襲擊出洋考察各國憲政的五大臣,慈禧太後下令將頤和園的圍牆加高,視線被遮擋,眺遠齋失去看會功能。一道大牆隔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牆外勞頓一年的百姓,只能借一年一度的花會宣洩一下積郁已久的情緒,而看會樓上滿足於浮華表象的貴人們,對此又能有多少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