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隊時期,豬油最貴,豬肝比豬肉貴。豬頭、腸、肚、爪很便宜

2024年4月21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文/柳成蔭

六七十年代,最貴的不是豬肉,而是腰肝和花油、板油,也許有人不相信。那筆者以事實說話吧。

感覺網友收藏得好,留下了兩張1976年2月19日的購肉發票。這是雲南省石屏縣牛街公社食品站開據的發票,從發票上反映出當時豬肉0.66元/斤,豬腰0.69元/斤,豬肝0.69元/斤,板油1.18元/斤,花油0.98元/斤。

那年的春節是1月31日,元宵節是2月14日,這兩張發票開票時間是元宵節後的第五天,已過了春節肉食供應的緊張期。

豬肝、豬腰0.69元/斤

這個價格在那個年代是合理的,不妨剖析一下。

豬肉0.66元/斤,板油1.18元/斤,花油0.98元/斤

那麼,為什麼豬肝比豬肉貴?現在,豬肝是最便宜的食材,吃的人很少,夏天賣豬肉送豬肝,起因是豬肝是不健康食材。而在六七十年代,人們生活水平較低,常常貧血,豬肝能補血,生了孩子、生了病、動了手術,總會割點豬肝回來燒湯,滋補身體。而豬肝在豬的身上占的比例很小,僅二斤左右,故而稀缺,自然貴些。

那麼,豬腰子怎麼也貴?那時候生孩子的女人多,三五個孩子的家庭比比皆是,我們莊上一個人生了十三個兒子,號稱十三太保。那個年代女人生了孩子沒什麼營養品,正常也就燒餅饊子,開水一泡加點紅糖,不過腰子要吃幾副的,據說喝了腰子湯腰不疼。一頭豬也就兩只腰子,四五兩重,物以稀為貴。雖然0.69一斤,一副腰子也就三毛錢,相當於五六枚雞蛋的錢,可以燒一大盆湯。

豬油比肉貴那是理所當然的。六七十年代,大豆和菜籽都自己留種,種了一年又一年,性能已退化,產量也很低了,且化肥、農藥還未普極,吃油主要靠豬油,故豬油價格肯定低不下來。

板油很少放到肉案子上賣,其出油率高,往往只供應國營飯店和單位食堂,有錢也買不到。不過,正月十五之前是有得賣的,家鄉人包圓子是要用生板油的。生板油切成丁,用洋糖醃一下,就成了圓子餡了。

花油叫腸油,機關單位食堂是不用的,渣子比板油多,出油率相對低些,但老百姓是喜歡的。江蘇部分地區過年是要包饅頭的,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菜包子蘿卜絲包子,包饅頭少不了葷油,但肥肉難買,只得用花油渣子了。

那時,花油渣子是好東西,聞起來噴香,嚼起來酥脆,簡直是人間美味。老家人祭祀少不了扁食(方言:餛飩),包扁食也離不開豬油渣,那味道香啊。

在植物油緊張的年代,豬油成了最好的食用油,炒點老青菜也很香。那個年代大米緊張,家鄉人吃山芋屑子飯,挑上塊豬油一攪拌,就成了豬油拌飯了,油潤滑爽。

現在,豬大腸豬肚都成了貴族菜了,鹵好後賣到一百多一斤,不少人直呼吃不起。那麼七六年怎麼只有0.33元一斤?不實惠啊。那個年代,人們考慮的是實惠,考慮的是吃飽而不是吃好。一斤大腸洗淨了,鹵熟了也就三兩,縮水率大啊,三兩大腸0.33元,一斤高達1.10元,差不多買到一斤半肉了,誰有這閒錢買這既當不了飯,又當不了飽的「洋盤貨」?不過,豬肚、大腸的味道確實不錯,尤其是家鄉的腸子湯,那叫一個鮮啊。

豬腳爪便宜是預料之中的事。現在,豬爪子是豬肉的雙倍價格,今年春節豬後腿才九塊多錢一斤,而豬爪子卻賣到了二十元一斤。別說豬爪子了,那時排骨都沒人要,人們喜歡的是肥肉。豬爪子就是一層皮,裡面都是骨頭,自然受到人們的冷落。

六七十年代,最難買的不是最貴的,也不是最便宜的,恰恰是現在人不喜歡的,那就是肥膘厚的豬肉。瘦肉和骨頭是不受歡迎的,骨頭不實惠,瘦肉沒油水。那個年代有句俗語叫「低頭剁肉、抬頭看人」,買肉者也分三六九等。要是稱到一塊肥肉,總會拎到手上要左看右看,生怕別人不知道似的。

那時最不值錢的,現在卻成了最貴的,如:豬爪、大腸、排骨、豬頭肉;那時最貴的,現在成了最便宜的,如:花油、板油、豬肝。

這就是時代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以前吃的是實惠和油水,現在吃的是口感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