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說——疏風散熱的柴胡(一)

2024年2月5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本草綱目說——疏風散熱的柴胡

柴胡味辛、苦,味微寒。歸肝、膽、肺經。功能疏散退熱、疏肝解鬱。用於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不調。木木老師在這裡給大傢分享的是柴胡這味中藥。

《本草綱目》記載:柴胡,味苦,性平,無毒。主治:腹部胃腸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治虛勞發熱,骨節煩疼熱氣,肩背疼痛,勞乏羸瘦,可以下氣消食,宣暢氣血。內外熱不解,單獨煮服療效較好。

附方:

1.傷寒餘熱(傷寒之後,體瘦肌熱)。柴胡四兩,甘草一兩,每用三錢,煎服。

2.虛勞發熱。柴胡、人參等分,每次加薑棗同水煎服三錢。虛勞發熱。柴胡、人參等分,每次加薑棗同水煎服三錢。

木木老師在這裡分享一下木木老師自己使用柴胡的用藥經驗,從疏風散熱這個功效先說起。僅供參考。

木木老師醫案

醫案:

女,9歲,其母代訴:2年前原因不明出現高熱(39℃以上),經治療後高熱解除。自此,每月28日左右出現高熱,持續時間4天,經治療或不經治療,高熱4天即自行消退。多次經中西醫治療,還服用免疫調節劑等,都未能取得治療效果,仍然是周期性高熱發作。

刻診:神疲乏力,言語不多,咽幹,兩目血絡偏赤,舌質紅,苔薄略黃,脈略弦細。

處方:柴胡24g,黃芩9g,法半夏12g,黨參9g,炙甘草9g,大棗4枚切,生薑9g切,知母9g,生地12g,丹皮6g,5劑。

復診:其母代訴,於當月28日左右未再出現高熱,要求繼續用藥,原方不變,繼續加多5劑。

一年後回訪,周期性發熱停止。

醫案分析:原因不明性周期性高熱是臨床中比較少見病證之一。根據病證表現而其主要審證要點是,辨高熱發作時間在早上4~5點左右,此即少陽之時並且周期性發作,再結合神疲與口幹,則為少氣與膽熱,診為少陽膽熱氣鬱證,以小柴胡湯清膽熱,調氣機,補益正氣,加丹皮,生地以清熱涼血,知母清熱養陰。

以上就是木木老師在臨床上使用柴胡疏散風熱的臨床經驗。

木木老師用藥經驗

疏風散熱這個詞是中藥學教材的用詞,大傢註意,這裡沒有說疏散的是風寒還是風熱隻是說柴胡能退熱,而且是解表退熱。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無論是風寒還是風熱,用柴胡都能退熱;二是臨床上當木木老師們很難辨出來風寒風熱的時候,用柴胡退熱就不需要猶豫。事實上我們醫生臨癥時,確有10~20%的表癥辯不出寒熱,這時候我們用柴胡退熱就沒有問題。

如果大傢還有疑慮,那木木老師就再說明一下。宋代《本事方》中柴胡散,由柴胡和甘草兩味藥組成,就是不分寒熱,通用於外感發熱;《景嶽全書》在辛溫、辛涼和辛平的解表三方當中都使用柴胡作為主藥,且都稱為柴胡飲,可見柴胡通用於一切表癥發熱。再有就是臨床早就把柴胡制成柴胡註射液,不分風寒風熱、肌註退燒、未有不效。這些都證明了柴胡解表退熱風寒風熱通治。

介紹兩個解表退熱的代表方:

(一)小柴胡湯

這個方名對大傢來說,應該是如雷貫耳。市面上的小柴胡顆粒也是木木老師在傢中常備的中成藥之一,有和解少陽之功,主治傷寒少陽病證之邪在半表半裡,癥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幹、目眩等。柴胡用於疏散退熱時用量宜大,要大於20g,小於20g則難以見效。臨床可用至30~40g。

很多人對小柴胡湯的組方老是記不住,還是囿於和解少陽這個概念不是那麼直觀。這裡介紹一個理解型記法:小柴胡湯從結構上講分三個方面,柴胡和黃芩是一組,用來清熱,也就是和解少陽。半夏、生薑一組,和胃降逆,用來解決惡心嘔吐。參、草、棗是一組,用來扶正護胃。怎麼樣,小柴胡湯記住而且會用了吧?

柴胡、甘草兩味藥是小柴胡湯的核心。柴胡配甘草:主治往來寒熱,胸脅苦滿。以小柴胡湯為中心的類方頗多,有柴胡加芒硝湯、柴胡桂枝湯等。後世的柴陷湯、柴平煎、柴苓湯、柴樸湯等。

柴胡配芍藥、枳實:主治往來寒熱、四肢冷、上腹部滿痛,或腹中痛,或裡急後重。方如四逆散、大柴胡湯(如膽結石、膽囊炎等)。

柴胡配黃芩、甘草、括樓根:主治往來寒熱而口幹渴者。方如柴胡桂枝幹薑湯、柴胡去半夏加枯萎湯。

柴胡配桂枝、甘草:主治發熱或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關節疼痛、四肢冷而悸者。方如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幹薑湯。上方中如患者熱象不明顯,則柴胡用量可減少劑量,用12~15g左右即可。

(二)黃煌教授的退熱方

這是小柴胡湯的加減方,具有辛涼退熱發汗的功效。適用於病毒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汗出而熱不退者。柴胡40g、黃芩15g、生甘草10g、連翹50g。(兒童減半)這裡柴胡用了40g,退熱當然神速,但要註意的是這個方子是專用退燒方,燒退即停,不可久用。

本草綱目說——傢有兒女,懂點本草,如果您覺得本內容對您有幫忙,歡迎關註,及點贊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