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防治麻風病日丨可防可控的慢性傳染病,這些誤解需破除

2024年2月5日 25点热度 0人点赞

1月28日是第71屆“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暨第37屆“中國麻風節”。今年的活動主題為“全面消除麻風危害,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近年來,全球新發麻風病病例數呈緩慢下降的趨勢,但我國每年新發麻風病病例總數仍位於世界前列。

當前我國尚有近8萬名麻風治愈者,面臨復發、畸殘、康復等醫療和生活問題,需要進行長期照護;麻風病例不斷減少,主動發現、癥狀監測、優化體系、穩定隊伍和維持防治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2011年至2022年,全國共發現和治療麻風病8500餘例

麻風病是感染麻風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是全球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疾病。麻風病主要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早期表現復雜、晚期極易致殘,導致患者喪失生產勞動和生活自理能力,進而引發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社會歧視嚴重。但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完全治愈該病,從而達到控制以及最終消滅麻風病的目標。

1月28日,國傢疾控局等12部門聯合制定了《全面消除麻風危害可持續發展規劃(2024—2030年)》。其中介紹,2011至2022年,全國共發現和治療麻風病例8500餘例,2022年麻風現癥病例數較2010年減少約70%;麻風患病率大於1/萬的縣(市、區)始終為0,麻風患病率大於1/10萬的縣(市、區)較2010年減少約80%,呈顯著下降趨勢。

2022年底,全國仍有46個縣(市、區)麻風患病率大於1/10萬;2022年,新發現麻風病例302例,但是地域分佈較廣且不均衡,其中194個縣(市、區)報告本地新發麻風病例,部分地區存在疫情波動或反彈的風險。

瀟湘晨報·晨視頻記者檢索發現,發表在《中國熱帶雜志》上的一篇文章,介紹了湖南省2013至2022年250例新發麻風病例發現方式的特征。通過門診發現已成為湖南省麻風病例最主要的發現方式,將麻風病患者早期發現工作從麻風病專業防治機構前移至綜合性醫療機構是必然趨勢,提示進一步加強麻風病健教宣傳工作、定期開展對綜合醫療服務機構皮膚科、神經科等重點科室人員的麻風病診療、康復、監測等知識培訓是低流行狀態下促進麻風病人早期發現的重要手段。

《全面消除麻風危害可持續發展規劃(2024—2030年)》在早期發現、精準診治、早期預防等麻風防治方面提出了多項創新之處,比如:優化並推廣應用麻風遠程會診系統、癥狀監測和密切接觸者隨訪電子健康應用程序等,促進患者的早期發現。在市(州、地)及以上麻風防治專業機構推廣應用分子生物學診斷等新技術,切實解決疑難病例早期診斷問題。實施新發麻風患者治療前氨苯砜綜合征風險位點檢測,預防藥物超敏反應發生,推進精準治療。實施新發麻風密切接觸者高危人群預防性治療工作,減少密切接觸者發病,堅決阻斷疾病傳播。

關於麻風病,還有這些誤解

關於麻風病,目前許多人還存在誤解。據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介紹,麻風病是一種由麻風分枝桿菌感染易感個體後侵犯皮膚和外周神經的慢性傳染病,暴露人群中發病率不到1%,易感基因在人感染麻風分枝桿菌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與麻風病患者一起吃飯、喝水、勞動等日常接觸不會傳染麻風病,食用麻風病患者種植的蔬菜、水果和喂養的雞鴨魚肉等也不會傳染麻風病。

另外,麻風病不是遺傳病,不會遺傳給下一代,主要通過飛沫等呼吸道吸入和長期密切的皮膚接觸傳播。

在麻風病患者的傢庭中多發,主要是患者在確診前已經與傢庭成員長期密切接觸而導致,此外,部分患者傢屬對麻風桿菌缺乏足夠的免疫力。

目前還沒有研發出針對麻風分枝桿菌感染的疫苗。麻風疫苗是指麻疹風疹聯合減毒活疫苗,通過接種麻風疫苗預防麻疹、風疹病毒感染,不能預防麻風分枝桿菌感染。

麻風病可以做到早期診斷,懷疑麻風病,應該及早到專業機構(疾控中心/皮防所)就診。之所以常常延誤診斷,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因為早期無明顯自覺癥狀,絕大多數患者沒有意識到患病而自身延誤,有可疑癥狀後不及時就診造成診斷延誤;二,麻風病早期癥狀非常復雜,可以表現為多種皮膚病的改變,被戲稱為皮膚科的“偽裝大師”,部分醫療機構對麻風病認識不夠而造成醫療延誤。

麻風病一定會致畸、致殘嗎?其實不然。麻風病早期癥狀主要表現為皮膚上出現不痛不癢的淺色或紅色斑片,常伴有感覺喪失。通過規律治療,能有效避免畸殘發生,且不留任何後遺癥。若延遲診斷治療,病情逐漸發展後可出現兔眼、面癱、爪形手、垂足等畸殘,給患者身心帶來嚴重損傷。麻風病的治療主要采用WHO推薦的利福平(RFP)、氨苯礬(DDS)、氯法齊明(B663)等藥物進行聯合治療,可以完全治愈。治愈後與正常人無異,麻風病早已不是“不治之癥”。

瀟湘晨報記者任彎灣

爆料、維權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搜索“幫忙”一鍵直達“晨意幫忙”平臺;或撥打熱線0731-85571188。政企內容服務專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