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熬夜不加班,吃的也是有機食品,為什麼壽命還是那麼短呢?

2024年2月5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古代人沒有996,平時不熬夜,吃的都是純天然無添加的食物,也沒有什麼污染,為什麼他們的壽命還是很短呢?古人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衣食住行的困境

大傢都知道,古代農民全都是靠種地為生,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一塊土地上辛勤勞作,為的就是養傢糊口。

可是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不高,勞動工具也比較少,哪一傢有頭牛能幫助耕地,就已經是大戶人傢了。

一般農戶傢裡,隻能靠青壯年勞動力來耕地種糧。

除此之外,田地的出產率也極地,一傢人算五口的話,要種上幾十畝地,才能勉強供全傢人吃飯,也就是個餓不死的狀態。

明明一畝地產的糧食就能吃上一個月,為何這麼多田地還是食不果腹呢?

一方面農民收獲的糧食需要用來交換其他生活用品,這是他們謀生的途徑。

另一方面糧食除了要留種子之外,還要上交國傢,賦稅沉重時期連糊口都不能保證的農民,卻要大量交納糧稅,導致餓殍遍地。

既沒有足夠的糧食果腹,也沒有別的食物可以補充,古人的飲食根本談不上營養豐富,餓的時候能吃到野果子就算幸運了,多數人隻能吃樹皮,挖野菜。

要是有人問為什麼不把傢裡的豬牛羊宰殺了,這樣有肉吃幹活也更有力氣。

這就問的天真了,農民傢裡的牲畜,不是用來幫助幹活兒,就是要拿去賣錢,殺了給自傢人吃是根本不可能的。

為了節約糧食,古人甚至一天隻能吃上兩頓飯。

清晨起床,先去地裡幹活兒,等到太陽曬得人受不了了,才會回到傢吃第一頓飯。

這時候差不多都要上午十點多了,為了接下來一整天的辛苦,古人會多吃一點東西,這一頓飯被稱為“大食”。

吃完這頓飯,繼續忙碌,肚子裡一點油水都沒有,常常是挨著餓忙活接下來的農活。

等到太陽快下山時,再吃第二頓飯,這頓飯量很小,被稱為“小食”,僅僅是為了撐過難熬的夜晚,讓人不會因為太過饑餓而無法入睡。

飲食如此困難,衣物和住房也就更加敷衍。

古代農民的衣服不多,可是天天忙碌卻很費衣服。

他們往往在夏天氣溫比較高的時候,就會選擇隻用佈片或寬大葉片編的短衣擋住下身,為了節省衣物,很多小孩都是光著身子到處跑。

到了嚴寒的冬天,由於農忙已經過去,很少出門的農戶更是舍不得做棉衣,多數人傢都是一套過冬衣服輪著穿,其他人就靠待在屋子裡不動來取暖。

住的房子破破爛爛倒也罷了,很多時候山民的茅屋,一場大雨或者大雪就給壓塌了,沒有地方住的山民,也隻能找山洞藏身,晚上睡覺一傢人還齊齊整整,第二天醒來可能就有一個孩子已經被野獸叼走了。

古人的安土重遷的意識很強,在他們的生活中,所有人一輩子也離不開自己傢的一畝三分地,他們沒有出行的工具,也沒有能力支撐遠行的食物儲備,農民基本上一生都隻能被拴在地裡,直到死後也會被埋葬於此。

衣食住行都沒有任何保障的古人,因為基本的生活維持都搖搖欲墜,自然就無法延年益壽,經常在二十多歲生完孩子,不過十幾年就離世了,留下的孩子繼續重復他們的生活,三十多年就是他們短短的一生時間了。

天災人禍橫行

吃不飽飯,穿不暖衣的日子,起碼還能過下去,可是遇到戰亂,遭到瘟疫,就是滅頂之災,古人隻能聽天由命,自求多福了。

古代國傢眾多,在和平年代,尚且有山賊土匪時不時到村子裡燒殺搶掠一番,老百姓還可以組建民兵隊伍抵抗一下,可是遇到國傢間的戰爭,百姓能做的,就隻有坐以待斃了。

戰敗國被俘虜,壯年勞動力自然會被留下,可是那些老弱病殘,沒有勞動價值的人,就會被戰勝國毫不留情地拋棄,他們要麼死於戰亂,要麼被丟在深山野林中,或是餓死其中,或是被野獸撕吃殆盡,沒有一個善終的。

戰勝國即使打贏了戰爭,老百姓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因為古代冷兵器時期,打戰靠的就是人多,一旦發動戰爭,征兵的數量就大大超過平時,農民傢裡的壯勞力都被派往戰場,他們九死一生,能幸運回來的,也多數成了傷殘。

一傢人裡被征去兩三個壯勞力,這一傢人的農活兒就隻能依靠老人小孩和婦女了。

過於繁重的勞動往往會折磨死一批人,有時候國傢打起仗來,一個村子的人口就能消失掉一大半,古代人命如草賤,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古代戰亂帶來的災難遠不止如此,一旦發生戰亂,古人死亡率提升,有的地方死人甚至比活人還多,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離世的人由誰來埋葬處理?

遍地浮屍的村裡,活人拖著又餓又乏的身體,根本無力承擔死人的身後事,隻能任由屍體暴露了光天化日之下,被野獸或者鳥類啃食。

因為屍體在高溫下容易滋生病菌,而且大多數都是在人與人之間相互傳染的。

所以大災之後必有大疫,死人多了,致死性的傳染病就流行了起來。

加上古人防護意識差,即使有意加強防護,可手段畢竟過於落後,一旦感染上致命病毒,等待他們的仍舊是死亡一條道路。

所以古代人人談疫色變,一個村子一旦屍體過多,有能力的人幾乎都會舉傢搬遷,被迫留下的隻能聽天由命。

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地區都是整村的人都不在了,人口規模銳減是自然的。

古代國傢多,朝代更替頻繁,古人一輩子三四十年,基本要輪上一次戰爭,所以大多數人運氣好能活過三十五歲,倒黴的可能不過十五歲就戰死沙場,曝屍街頭了。

所以說古代的人壽命短,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衣食住行條件差,更在於他們生活在不安定的環境中,戰亂頻發,瘟疫橫行,這些天災人禍自然是減壽的利器,更讓人惋惜的是,腐敗的官吏設置苛捐雜稅,導致民不聊生,很多農戶都是被官員逼死的。

孔子曾說,五十知天命。

意為古人到了五十歲,就能夠知道上天給他的命運了。

一個古人如果真的有幸活到五十歲,忍受了饑寒交迫的生活,躲過了戰亂和瘟疫,大概是真的會發出天命待他不薄的感慨。

落後的生活意識

人命如草芥的年代,古人一年到頭隻為填報獨自奔忙,現代人的基本衛生常識,對古人來說就是天方夜譚。

比如平時喝水,現在人們都會把生水燒開了喝。

畢竟經過高溫滅菌後,生水裡的細菌和雜質都會被消滅大半,飲用起來更加衛生,也能對胃腸系統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但是古人卻沒有這個條件,他們口渴時,會到河裡打水喝,好點條件的傢中院子裡有井,打上來的水還稍微幹凈點,但因為都是生水,古人大量飲用,難免會導致一些腸道疾病,而落後的醫療條件致使他們無法就診,拖得久了死亡的概率也會加大。

如今流行起來的中醫,在古代卻並不流行。

這是因為看病拿藥是有錢人才能承擔的事,連填報肚子都困難的農民,根本就甭想踏進醫館門口半步。

赤腳醫生雖然也有不少,可是他們醫術不精,用藥又常常下的量非常大。

很多人因為找赤腳醫生看病,小病看成大病,大病拖成固疾,甚至有的人因為藥劑毒性大用料多,吃了藥直接暴斃在傢,死得更加冤屈。

衛生條件落後,就醫環境又差,古人也隻能小病靠熬,大病靠天,患大病的人往往被傢人安置在條件更差的房屋裡居住,因為他們不能再從事生產,給他們吃的食物相應地減少,康復的幾率就更低了。

大多數人得了病隻求速死,根本不指望能被治療。

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能活到四五十歲的古人,都能被人稱為高壽了。

他們能活到這個歲數,代表他有極好的運氣躲過了災病,厚實的傢底填飽了他的肚皮,還有安穩的國傢環境,才能換來了他難得平安的一生。

小結

看了古人壽命短的原因,想必大傢都不會覺得穿越回古代是一件好事了。

即使是古代貴族,能活到五十六十歲,也是極為難得的。

現代人六十歲退休,才剛剛開始幸福的晚年生活。

全都是靠黨和國傢的領導,我們才能擁有安穩平靜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