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土豆”小,它可撐起了大歷史!

2024年2月5日 23点热度 0人点赞

南方小土豆,很火,特指來北方玩雪身穿淺色的羽絨服,頭戴可愛帽子,坐上行李箱腳都夠不著地的南方寶寶。

不過,作為一個北方人,1米75,我身邊的南方盆友,很多都比我高,我是不太會用南方小土豆來昵稱他們的。

我曾在甘肅生活過很多年,其實最好的土豆不是東北的,而是那的定西地區。各位可以網上買點嘗嘗,口感軟,粉糯香甜,沙沙面面,炒、燉、熬、炸、蒸都很好吃。

隻是爾濱火了,廣西砂糖橘、貴州折耳根我都能理解,為啥,甘肅輸送東北的卻是南美對蝦?而不是土豆?很讓每日必吃炒洋芋絲幾十年如一日的我很困惑。

好,咱們言歸正傳,歷史節目,我真的負責任的說,別看咱們現代人好像都挺羨慕古代帝王們的生活,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他們還不是想吃啥吃啥?

但,今就從吃土豆這一樣,咱們就比歷史上那幾百位帝王強太多啦,因為他們根本就沒嘗過土豆的美味。

能穿越的話,不要帶什麼金銀,拿幾個土豆,敬獻給他們,搞些醋溜土豆絲,拔絲洋芋,土豆燉牛肉什麼的,保準讓皇帝龍顏大悅,賞賜你大宅美女良田,改變階層。

聽到這,有盆友不信,哈?司空見慣的土豆,這般神奇?

對的,物以稀為貴,我國歷史上很長很長的時期,壓根就沒土豆,它是外來作物。

據大數據分析,我國歷史上大大小小494位帝王,但吃過土豆的可能隻有可憐的16位不到。你要是拿過去,可不得這樣?

其實土豆被人類發現可食用,得追溯到遙遠的8000多年前的秘魯和玻利維亞地區。那時古人還不會種,隻能在美洲的原始森林裡采集。

15世紀中葉,大航海開始了,西班牙的哥倫佈覺得,這玩意有搞頭,便把土豆帶回了歐洲。隻是,那時土豆很幹癟,塊莖形狀不規則,顏色很深,和常見的根莖類蔬菜完全不一樣,一看就沒食欲。

過了幾十年以後,社會也不安定,天災人禍多,歐洲農民沒糧可吃,隻得被迫接受土豆作為谷物的替補來種植。沒想到,經過改良,蒸熟一嘗,口感不錯耶,還耐餓,於是乎土豆開始在歐洲大陸上廣為傳播,成為了重要的農作物。

而相距上萬公裡之外的我們的國人,第一眼見到土豆,大概得是到了明朝中期。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土豆終於隨著歐洲的商船,跨越大洲大洋,歷經波折,終於來到了東方大國落地生根。可惜,相貌比較醜,壓根沒引起大明朝上至皇帝下至農戶的廣泛關註。

大約是一六二幾年,明萬歷年間,有個人喚做蔣一葵,曾撰寫了一本《長安客話》,隨口說了一句,土豆在京城種植的情況。說“土豆,絕似吳中落花生及番芋,亦似芋,而此差松甘。”

因為這本書主要講的是明朝中期的奇聞逸事,也是目前我們能找到的最早的有關土豆在我國的記錄。能把土豆列為奇聞奇事,覺得土豆,不像花生不像番薯不像芋頭,還挺奇怪。大體推定,明朝中期,土豆才傳入我國,且明朝末期,國人也是鮮見土豆。

我們翻看史書,由於對土豆不甚了解,古人給它起了不少新鮮名字,洋芋、山藥蛋、地蛋、地豆、爪哇薯(傳入路徑可能有爪哇)以及洋薯、香芋等別稱,最終北京方言土豆勝出,成了全國通用的正名。

前頭咱也講了,那麼多帝王,隻有16位皇帝很幸運的吃到了我們如今常吃的土豆。那問題來了,誰是第一個吃土豆的皇帝呢?

大概是萬歷皇帝朱翊鈞之後的帝王可能吃過。

雖說,萬歷皇帝在位時,土豆有種,但根據查到的明朝萬歷皇帝的菜單,別看每月開支480兩白銀,換算下來得15萬元左右,但真沒土豆這一項。這種稀罕的食物,可能萬歷皇帝比較怵。

倒是很受天啟皇帝朱由校信任的宦官劉若愚,當年撰寫的《酌中志》一書,白紙黑字,是將土豆寫入了皇帝菜肴的,說——“遼東之松子,薊北之黃花、金針,都中之山藥、土豆……”。

隻是很可惜,土豆也沒有在全國被廣泛種植。土豆太精貴,隻是皇帝和後宮們,以及一些貴族老爺們的盤中餐,老百姓是沒得吃的。

要不然,生長期短、產量較高,具有很強的適應性,作為全球僅次於小麥、水稻和玉米的第四大重要農作物的小小土豆,搞不好真能改變中國歷史的走向。

怎麼說呢?明朝崇禎末年,正好處於小冰川時期,極端氣候頻發,河北順德府、大名府、河間府等各地,旱災爆發,疫情四溢,蝗災又泛濫成災,持續了十五年之久。農業社會,老百姓沒吃的,那還不跟你朝廷幹!

這才導致起義風起雲湧,“迎闖王,不納糧”,一呼百應,最終使得明朝在內憂外患下滅亡。

倘若明朝中期,土豆能廣泛被種植,一小塊地種土豆,不需要多肥的地就能產出很多,讓農戶們吃飽飯,老婆孩子熱炕頭,那大傢為啥吃飽了撐的,要搭上性命反叛朝廷呢?

很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土豆廣泛種植,是清朝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