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餛飩的方言稱謂看,川北岷江方言島或為湖廣填四川遺存楚語?

2024年2月6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餛飩,起源於中國的一種民間傳統面食,在演變中分化出餃子。北方一般稱為餛飩。

餛飩在全國有各種方言稱謂,下面主要說說川渝地區以及湖廣省〈今湖南湖北〉餛飩的方言稱謂。

四川多數地區俗稱抄手,川人嗜辣,有道名菜叫做“紅油抄手”,成都有著名的“龍抄手”。抄手名來已久,是因為皮薄好煮,扔進鍋裡,雙手在胸前抄手片刻,就熟了,在四川話裡,其實是指一個動作,就是兩手交叉放胸前抱著,似古人在做恭敬的叉手禮,這個動作正像“抄手”的包法,所以因此得名。

重慶多數地區亦稱抄手,但重慶東北部的開州區、萬州、雲陽等地稱包面。

湖北武漢稱為水餃、其他地區稱為包面。

湖南部分地區例如嶽陽、湘西也稱包面,有些地方稱“面線”。

再來看看古代民間對餛飩的稱謂。

李實《蜀語》: “餛飩曰匾食○射洪縣絕品。”此又以“匾食”為蜀中特色食品矣。

民國十八年《威縣志》 卷十四《風俗志下·方言》: “《蜀語》雲: ‘餛飩曰匾食。’”

明本《李九我批評破窯記》第十三出 《乞寺被侮》釋“餛飩”雲: “以面為餅,以肉裹之,即今之扁食也。” “以面為餅”即今包餛飩、餃子的面皮。

民國九年《夏邑縣志》卷 一《地理志·風土》: “春正月元旦……食餛飩,取天開混沌之義, 俗謂之扁食,亦曰水角,象形也。”亦作“匾食”。

明嘉靖三十七年 《吳江縣志》卷十三《典禮志三·風俗》: “六月六日,膾肉裹面作匾食食之,俗呼餛飩。”

清·摶沙拙老《閑處光陰》卷下: “餛飩,字見唐韋巨源 《食譜》,楚人呼為超手,又曰包面。”

從上述資料看,古代南方地區稱餛飩為“扁食”的地區較多,今福建、江蘇中北部等地區亦保留此稱謂。而在北方,大多稱餃子為“扁食”。

但“包面”這個稱謂,隻見於湖廣地區和川渝部分地區。

川渝多數地區,餛飩稱抄手,川北岷江方言島片區、重慶東北地區稱包面。

根據這個現象,我有個想法:四川“川北岷江方言島”或為湖廣填四川後遺存的楚語,而不是我們認為的古蜀語?

幾大疑點:

一、清初,川北岷江方言島會遺存多少宋元時期的川人?

根據清朝官方文獻的記載,清順治十八年四川一省的總人口僅剩8萬餘人;康熙二十四年的人口統計中,四川一省也隻有9萬餘人。那麼川北岷江方言島這個小片區,又能有多少人?

二、川北岷江方言島保留有古漢語入聲,特點和如今湖北方言入聲是相同的。

根據湖北省志方言卷,湖北方言的入聲都沒有塞音韻尾。

三、為啥主流岷江話片區,以樂山話為代表,餛飩稱為“抄手”,而不是包面?

四、李實《蜀語》: “餛飩曰匾食○射洪縣絕品。”

川北岷江方言島片區,稱餛飩為包面,和靠近湖廣的重慶東北地區稱呼一致。

川北岷江方言島代表之一,射洪話餛飩稱“包面”。

上圖是四川媒體《封面新聞》刊登的一位籍貫射洪的作者寫的文章,餛飩稱“包面”。筆者母親是鹽亭人,當地也稱餛飩稱“包面”。為啥沒有保留“扁食”的稱謂?

根據以上幾點,那麼川北岷江方言島的方言底層,會不會是保留了入聲的楚語,而不是我們如今普遍認為的宋元時期的蜀語?

以上僅是筆者了解四川各地方言時的一個疑惑及推測。非專業研究,提出來供大傢討論交流。如有謬誤,請莫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