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以“智”提質 科技創新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4年2月5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視頻加載中...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4月在廣東視察時指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今年6月,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作出“1310”具體部署,將“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新突破”列為“十大新突破”之一。近年來,廣東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聚焦構建“基礎研究 技術攻關 成果轉化 科技金融 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不久前(8月18日),海洋科考重器“實驗6”號科考船圓滿完成南海西南次海盆實地科考任務,順利返回廣州。在45天的科考試驗中,“實驗6”號航程超過6000海裡,克服極端天氣等困難,最終完成了海底地質勘探、海水等樣品采集、地震監測等多項實驗。

張紫文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船隊工程技術中心助理工程師 王星月:

為地質還有地震學

揭示地殼內部的結構

來做一個基礎的數據采集

因為是共享航次 除了我們所以外

還有浙江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的一些學生

是一個特別好的機會

可以(進行)跨學科專業的交流學習

一艘科考船就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平臺,考驗的是地方科創綜合實力。由廣東建造的“實驗6”科考船填補了目前國內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中山大學極地號”在北國海疆成功驗證了低溫航行、破冰等各項功能;全球第一艘智能型無人系統科考母船“珠海雲”成功下水......越來越多“粵產”科考船先行探路,推動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發展。

張紫文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船隊見習船長 張紫文:

基本上國內的海洋科考項目我們都可以做

根據不同的航次需求

我們會使用不同的設備

接下來我們還會進行一個

為期兩個月到三個月的印度洋航次

為祖國的科考事業獻出一份力量

廣東,依海而生,海岸線綿長蜿蜒,海洋經濟總量連續28年居全國首位。如何乘勢而上、向海圖強?更多科創力量加速挺進深藍的步伐。湛江灣實驗室已取得全球首例深遠海智能漁業養殖平臺等代表性科研成果。實驗室還成立海洋生物精深加工聯合實驗室,強化深遠海養殖產業鏈。

張紫文

湛江灣實驗室科研發展部部長 朱宇珍:

海洋生物精細加工聯合實驗室

主要是以深遠海養殖魚類為研究對象

會對它進行一些再次開發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深入地下700米,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正在緊張建設中。作為其中的關鍵零部件,眼前這些20寸光電倍增管曾被國外壟斷,售價昂貴。中國科學傢們堅持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啃下一塊塊“硬骨頭”,歷經7年,終於實現光電倍增管國產化,帶來數億元產值。

張紫文

江門中微子實驗光電倍增管現場安裝負責人 秦中華:

通過我們自己的研發

打破了國際的壟斷

在某些指標 比如說探測效率這些方面

比國際上要做得更好

不僅是用於科研領域

還能夠應用到醫療 國防等很多其它方面

可以帶動上下遊企業的發展

記者 陳壯:

曾有人質疑中微子的應用前景

似乎並不太明晰

但這一次

中微子團隊可以自信地回應說

在研究過程中

僅光電倍增管這一朵“浪花”

便足以化作產業發展的“汪洋大海”

可見 大科學裝置的意義

不僅在於科學研究本身

更在於它成為一座“蓄水池”

不斷匯聚資源 人才 技術

最終必將為高質量發展註入不竭動力

目前,散裂中子源、強流重離子加速器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部分科研領域實現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轉變。而要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科技成果轉化是關鍵。位於廣州開發區的黃埔材料研究院,通過“揭榜掛帥”承接企業技術難題,將先導專項衍生的先進技術外溢到民航輪胎、新能源汽車輪胎等產品中,累計孵化企業17傢。截至2022年底,廣東共有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27傢,成為帶動產業升級、服務地方發展的重要力量。

張紫文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材料研究院人力資源部部長 羅志明:

在這邊我們主要是建設了一個航空輪胎的大科學裝置

來解決它未來的產品化過程中

要進行試驗的問題

真正為當地企業提供科研服務

並且吸引相關的企業過來這邊落戶

形成我們產業的集群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當前,廣東搶抓發展機遇,牢牢扭住“創新”這個動力源,一批肩負國傢使命、具有廣東特色的“科技王牌軍”正在迅速崛起。2022年,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6年全國第一,“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三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全省研發投入強度預計達3.26%,研發人員、高新技術企業、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保持全國首位。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 楊軍:

我們緊緊圍繞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積極探索新型舉國體制核心技術攻關的廣東實踐

聚焦在集成電路 工業軟件

顯示制造裝備 新型儲能等重點領域

加快推進核心技術攻關

為經濟穩增長和社會民生發展

提供“硬核”科技支撐

張紫文

來源:廣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