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遼三大將:袁崇煥手裡的“撒手鐧”,遼東邊軍最後的輝煌

2024年2月6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執政大明帝國7年的天啟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北京乾清宮去世,時年22歲。因為沒有子嗣,朱由校臨終前遺詔以17歲的皇五弟信王朱由檢繼皇帝位,次年改元崇禎,是為崇禎皇帝,大明進入血與火的崇禎時代。彼時的大明帝國正處於風雨飄搖的末世,朱由校執政時期重用宦官魏忠賢,把大明的朝局搞的烏煙瘴氣。朱由檢心懷振興大明帝國的偉大志向,上臺後就處死了魏忠賢等閹黨骨幹,朝政為之一振。

內部稍微穩定後,朱由檢又將目光盯上了遼東,他要恢復遼東故土。朝政元年(1628年)七月,朱由檢接見了此前在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中大敗後金的名將袁崇煥,並向袁崇煥詢問如何收復遼東(慰勞甚至,咨以方略)。袁崇煥承諾五年之內恢復遼東(計五年,全遼可復),袁崇煥為何有如此大的信心,因為他有三個“撒手鐧”,即趙率教、何可綱、祖大壽,後世稱之為復遼三大將。下面就一一對他們進行簡單介紹:

“臣自期五年,專藉此三人,當與臣相終始。屆期不效,臣手戮三人,而身歸死於司敗。”——袁崇煥

趙率教,字希龍,號明善,陜西人。萬歷十九年(1591年),趙率教考中武進士,被任命為甘州(今甘肅省張掖市)都司,後因功被提拔為延綏參將。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遼東起兵與大明帝國分庭抗禮,明廷從全國各地抽調精銳到遼東作戰,趙率教率部從征遼東。天啟二年(1622年),後金軍攻破廣寧,天啟二年(1622年),關外四十餘城陷落,趙率教卻向遼東經略王在晉請命收復前屯衛城。

趙率教隻率38名傢丁就收復前屯衛城,趙率教又招撫流亡百姓有五六萬人,趙率教從中揀選精壯、編練成軍。天啟六年(1626年)二月,蒙古趁後金攻打寧遠之際,趁機進攻平川、三山堡。趙率教帶兵邀擊,斬首百餘級,繳獲戰馬200餘匹,趙率教因功被提拔為都督同知,並鎮守山海關。而後,在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中,大破後金軍,累功至太子少傅。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軍由大安口南下,突破明朝長城防線,趙率教奉詔南下勤王,十一月四日在遵化遭遇後金軍主力,趙率教力戰殉國。

何可綱,字承渠 ,遼東人。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數萬後金八旗圍攻山海關外重鎮寧遠,寧遠城內明軍人心惶惶,皆有逃避意。時為中軍守備的何可綱與副總兵左輔、參將祖大壽勸說寧遠城內明軍最高指揮官袁崇煥“塞門死守之議”。袁崇煥采納何可綱建議,死守寧遠,取得了寧遠大捷。何可綱因功升參將,管寧遠副將事。崇禎元年(1628年)八月,袁崇煥上任遼東督師,何可綱為寧遠協將,鎮守寧遠,與鎮守山海關的趙率教、鎮守錦州的祖大壽形成首尾相顧、攻守一體的戰略佈局。

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後金攻破長城防線,兵臨北京。何可綱隨袁崇煥馳援京師,與後金八旗激戰於廣渠門下。崇禎三年(1630年),何可綱隨祖大壽收復永平(河北盧龍)、灤河(河北灤縣)、遷安(河北遷安)、遵化(河北遵化)四城,是為遵永大捷。因功加太子太保。崇禎四年(1631年),何可綱隨祖大壽修築大凌河城,後金趁明軍修城之際,圍攻大凌河數月。城內糧食耗盡,祖大壽意欲投降,卻遭何可綱堅詞拒絕,祖大壽授意親兵處死何可綱,何可綱“顏色不變,不出一言,含笑而死”,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祖大壽,字復宇,遼東寧遠(今遼寧興城)人。天啟元年(1621年),祖大壽在廣寧巡撫王化貞軍中任中軍遊擊,次年,廣寧衛被後金攻破,祖大壽率殘部逃亡覺華島。後來,孫承宗都師遼東,聞祖大壽有勇名,遂命祖大壽率所部700人為遊兵(遊擊之兵)襲擾後金,並招撫遼人,以“遼人守遼土”。其後,孫承宗修繕寧遠城,祖大壽所部協助防守寧遠。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攻打寧遠,祖大壽協助袁崇煥大敗後金軍,取得寧遠大捷,一戰名動天下,後又參與寧錦之戰,屢立戰功。崇禎元年(1628年),崇禎皇帝朱由檢提拔祖大壽都督同知銜,掛征遼前鋒將軍印。崇禎四年(1631年),祖大壽在大凌河被圍,為求生路,祖大壽斬殺昔日好友何可綱歸降後金。

祖大壽從大凌河回錦州後,再次舉城抗清,後長期鎮守錦州,後金(滿清)長期不得逾越。崇禎十三年(1640年)三月,皇太極命鄭親王濟爾哈朗在錦州城外修築義州城(今遼寧義縣),計劃以此為據點長期圍困錦州,崇禎決議動用13萬明軍精銳救援錦州,由此引發了明朝與後金在遼東最大的決戰松錦之戰,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清軍攻破松山,俘虜明軍最高指揮官大學士、兵部尚書洪承疇,13萬明軍全軍覆沒。消息傳到錦州,祖大壽最後的心理防線崩潰,不久後,率部歸降清軍。皇太極評價祖大壽道:“頃大凌河之役,城中人相食,明人猶死守,及援盡城降,而錦州、松、杏猶不下,豈非其人讀書明理盡忠其主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