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像方志》湖北宜城筆記

2024年2月6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湖北宜城:楚風楚韻

"長渠",修建於戰國時期,綿延近百裡,2000年來,哺育著人民,也見證這片土地的興衰。2018.8.14.長渠成功申報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也是湖北省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水利雜志把它譽為"中國最早的灌溉渠"。全長49.25km,早於都江堰23年,早於陜西鄭國渠33年,早於廣西林渠65年。

宜城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作"鄢城",是當時楚都的重要屏障。據宋朝文學傢曾鞏《襄州宜城縣長渠記》記載,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派遣大將白起率兵攻打鄢城,久攻不下之時,白起利用當地地勢,在鄢城百裡之遙的漢水支流上壘石築壩引水破城,"鄢城破,楚都陷"。公元前223年,秦在此設立"鄢縣",從鄢城到鄢縣,雖一字之差,卻意味著王朝的覆滅與興亡,公元前192年,漢惠帝將鄢縣改為宣城縣。"宣城”二字首載史冊。隨後1000年中,戰渠變為灌渠,滋潤著沿岸的土地。長渠流經沿線,串起大量的水庫和堰塘,宜城為良田萬頃的膏腴之地。長渠也命名為白起渠。

《重修武安靈溪堰記》碑:元代石碑,距今700多年歷史,清晰地記載了長渠在唐宋元朝的使用及維修情況,對長渠申遺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宜,所安也﹣﹣許慎《說文解字》

在長渠的灌溉下,宜城碧水長流,稻谷飄香,成為宜居之城。1994年,宜城縣撤縣設市,步入全新時代。

"楚都公園":宜城曾是楚國的故都所在,燦爛的楚文化正匯集於此。《楚辭》是屈原創造的有別於《詩經》的新詩體,表達了對楚地山川人物.歷史風情的感悟懷想。而屈原的弟子楚國著名詩人宋玉就是宜城人,其流傳於世的《九辯》、《高唐賦》等名篇佳作,是對屈原詩歌藝術的直接繼承,後人多以"屈宋"並稱。

《詩經》代表了黃河流域中原文化的象征,但南方就是"楚辭”。公元前223年楚國被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曾經燦爛的楚文化,也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幸運的是,通過近幾十年來的大量考古發掘,深埋地下2000多年的楚文化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宜城市博物館保存著一件青銅方形器皿,名為“蔡大膳夫簠",底部銘文表明禮器的主人是負責蔡國國君飲食的官吏,其出土又為宜城的歷史地位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住正月初吉壬申,大巍夫乍其,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水用之.)

在楚文王六年的時候,楚把蔡打敗一次,把它的周王蔡哀侯叫獻舞給俘虜來了,來了後說給國王管夥食的那個膳夫他必須跟過來。

在宜城市鄭集鎮皇城村有一片面積約2.2km2的莊稼地,據考證,這裡就是楚皇城城址,在展示館中復原了一座仿古模型,還原了跑馬堤,白龍池等諸多建築,2000多年來,楚皇城雖然歷經風雨侵蝕,但其繁華都城的大國遺風依然閃耀在這片土地上。從楚武王到文王,到成王到(穆)王到莊王,五代國君,從小變大,從弱變強,主要是從宜城為基地為中心,來慢慢完成實現的。

"趕象舞":由六人表演,相傳由楚昭王時期,外國使臣進貢時的表演演變而來。直到今天,依然延續著"象擺鼻,""象走步"等古老的動作,宜城人用這種方式告訴世人,楚文化從未消失,宜城就像一座楚文化的寶藏,仍有許多未解之繼,研究還在繼續。

1989年,宜城市羅傢崗,發現大型車馬坑遺地,距離東周時楚皇城僅有6km左右,是目前在楚國中心區域發現的最大車馬坑(春秋),對於研究楚國車馬制度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為了保護,按1:1比例將其復原到宜城市博物館內,並對原地進行了回填,歷史上的楚國有著豐富的紅銅資源,更有巔峰的鑄造工藝,因此誕生了豐富多元的青銅鑄件,也是楚國從彈丸之地發展為戰國七雄的一大重要原因。

錐花紋細頸銅瓶,是國傢一級文物。2005年出土殘缺的碎片,由易澤林修復。修復:洋洗.拼接、態形、焊接等幾個重要驟。

2018.9.3.抗戰73周年紀合日,十裡長山,銘記歷史,珍愛和平,不負使命。1940.5.16、一位將軍和士兵與日軍浴血奮戰,血灑長山,他就隻張自忠。當時,日軍對中國第五戰區部隊發動一場大規模戰役即棗宜會戰:當時宜城包是溝通大江南北各戰區的後勤補給重要樞紐,為了阻擊敵人,張自忠將軍親自率部隊在前線督戰,不幸壯烈殉國,此後,宜城人民日軍展開了更為激烈的戰鬥,1944年,丁邦安的哥哥在戰鬥中犧牲,讓14歲的丁邦安毅然決定決定從軍報國。宜城又稱"報國之城”。

"長山壯歌":講述張自忠在長山抗戰救國的悲狀故事。宜城花鼓戲形成於清道光年間,主要以打羅腔為主,用鄂北方言演唱的戲種。清末,因暗指政府腐朽而頻曹禁演,當時藝人用高粱簸子在山野田間圍圈唱戲,又被稱為"躲躲戲"。到上世紀40年代,幾乎瀕臨滅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復興這一極具地方特色的劇種,當地政府對其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上世紀50年代,在打擊樂的基礎上加入民族管弦樂,並在全市的花鼓戲劇團中推廣,上世紀60到90年代,在政府部門的扶持下,相讀創作了《送肥》》《賣雞蛋》等劇目。將經典劇目編入當地中小學教材,使其逐漸回歸舞臺。

#來點兒幹貨##記錄我的生活##冬日生活打卡##文章首發挑戰賽##記錄我的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