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毛岸青夫婦回鄉祭母,簽名簿上寫下的名字卻是“楊岸青”

2024年2月6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清明時節,當人們都在祭奠先祖時,長沙的天幕低垂、灰蒙蒙的,宛如一幅沉重的水墨畫。

1990年,盡管東鄉板倉的大雨如註,行人們仍急匆匆地穿梭,似乎雨水也難以抑制他們的追憶之情。

在這匆忙的人海中,出現了一位特殊的身影——毛岸青毛主席的次子。他與妻子邵華同行,踏上了赴母楊開慧陵墓的莊嚴之旅。

到達墓地,毛岸青不顧自己的勞累,佇立於墓前,目光深沉而久遠。

那年,毛岸英為母親掃墓,而登記簿上以“楊岸青”為名,這是為何?

雨中緬懷,低調樸素

1990年清明前夕,在楊開慧烈士犧牲六十周年之際,毛岸青與妻子邵華踏上了回湖南長沙板倉的掃墓之旅。

3月13日,他們決定前往板倉,祭拜楊開慧。那天早晨,天公不作美,外面下著細碎的春雨。

窗外的雨聲“嘩嘩”作響,邵華輕聲勸毛岸青:“今天下雨,我們改日再去吧。”

然而,毛岸青沉默無語,他的心思顯然已飛往那片幼時的土地。

飯後,毛岸青踱步至門外,望著那如綢般綿密的春雨,似乎在雨中尋找著什麼。轉身回到大廳,他的目光定格在一盆盛開的杜鵑花上,沉思良久。

最終,他深吸一口氣,果斷地說:

“我們還是今天去吧。今年回傢鄉,我心中一直期盼著這一天。”

邵華聽到這話,不禁鼻子一酸,感受到了那份深藏心底的渴望和情感。

汽車在雨中疾馳,途經瀏陽河,河水在車窗外一晃而過。他們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楊開慧和毛澤東並肩行走的身影,聽到了他們在這條路上的竊竊私語。

這條路見證了楊開慧昂首赴刑場的勇敢,也見證了年幼的岸英、岸青、岸龍被送往上海的無聲告別。

邵華忽然註意到毛岸青眼角的淚珠,在他蒼白的鬢發間顯得格外醒目。那一刻,她的心也被深深觸動,哽咽著無言。

當汽車停在板倉舊居門前,毛岸青步入那熟悉而又陌生的空間。

在簽名簿上,他認真地書寫著“楊岸青”三個字,筆鋒堅定,字跡流暢,但在場的人對這個名字顯得有些驚訝和不解。

或許我們都對這位偉人的兒子竟有些陌生。

作為一位偉人的兒子,他的形象在公眾心目中是如此的模糊,以至於我們幾乎不知道他的外貌,不了解他的日常所作所為,更無法完全揭開他那充滿波折的一生。

在這種不經意的陌生中,卻悄然顯現了毛岸青那樸素、低調,而又充滿奉獻精神的生活態度。

他的人生,像是一部沒有封面的書,平凡而不失深度,勤勤懇懇而不張揚。

而人們更是極少了解,這位領袖之子辛酸坎坷的半生。為何登記簿上寫的名字是“楊岸青”呢?

毛主席作為新中國的締造者,激蕩了半個世紀的巨人,將其畢生的精力與智慧傾註於波瀾壯闊的革命事業之中。

在這場偉大的歷史變革中,他的傢庭,他的親人,無一例外地承擔了巨大的犧牲。

而毛岸青的童年,正好反應了這句話。

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是毛澤東與楊開慧的三個兒子。

1927年,武昌都府堤41號這個地址成為了毛澤東主持農講所並從事革命活動的關鍵地點,同時也見證了一個傢庭最後的歡聚時刻。

正是在這裡,毛澤東與楊開慧一傢人共度了他們短暫而寶貴的時光。而對於剛滿月的毛岸青來說,這個傢是他最早的記憶之一。

當毛岸青還在襁褓之中時,毛澤東就奉命離開長沙,前往上海,隨後又赴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標志著傢庭與革命的分岔,也預示著接下來的長時間分離。

自此,毛澤東與楊開慧相聚的時光變得愈發稀少,革命的洪流將他們推向了各自不同的命運軌跡。

到了毛岸青四歲的秋天,歷史再次翻開了新的一頁。毛澤東在漢口參加完中共中央的緊急會議後,面臨著新的革命任務——秋收起義的發動。

在這關鍵時刻,他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將妻子楊開慧、保姆陳玉英以及三個年幼的兒子秘密送往嶽父傢——長沙板倉楊宅。

而同時,蔣介石開始大肆逮捕殺害共產黨人,久未收到毛澤東信件的楊開慧憂心之餘,也曾想過帶著孩子們前往井岡山。

可各地通往並岡山的道路都有敵人把守,連毛澤東都幾次遇險,別說楊開慧一個女同志,行走更加危險。還有,那裡條件很艱苦,無論官兵幾乎都沒有薪水。

打仗的事,一天都得轉幾個地方,楊開慧的身體虛弱,沒準還要人照顧。關鍵是,三個孩子都小,岸龍不滿周歲還吃奶……

於是乎,楊開慧隻好帶著孩子們隱姓埋名地生活。

轉眼到了冬天,馬上便到了老大岸英開始上學的日子。

楊開慧帶著岸英坐在月光下,縫制書包。咬斷最後一個線頭,開慧收拾好剪刀、針線,抖抖書包上可能沾上的灰塵,“來,英伢子,背上書包讓媽媽看看。”開慧莊重地給兒子背上。

“嗯,我的英伢子太像個學生了,真是太像個愛學習的好學生!岸英呀,背上書包,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要認真聽課、做好作業。要遵守學堂紀律,放學了趕快回傢。貪玩回晚了,媽媽和外婆都會擔心的。記住了?”

“嗯,記住了。”岸英使勁點點頭。

楊開慧想了想,再語重心長地說:“明天上學老師問你叫什麼名字?”

岸英沒有絲毫猶豫搶著回答:“我叫楊岸英。”

“乖兒子,媽媽再問你,你爸爸是誰?在哪兒做事?”

“我爸爸叫楊得勝,在外頭做教書先生。”

“兩個弟弟呢?”

“叫楊岸青和楊岸龍……”

年幼喪母,流離失所

在和毛澤東分開的日子裡,楊開慧在長沙板倉帶領著三個孩子和保姆陳玉英,堅持著地下鬥爭。

1930年秋,隨著工農紅軍撤退後,長沙成為了風暴的中心。那時的長沙,成了對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瘋狂打擊的場所。

在這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中,楊開慧不幸被捕,與她一同被捕的還有長子毛岸英和保姆陳玉英。

楊開慧雖身處獄中,但她的精神卻無法被鎖鏈束縛。即使是面對死亡的深淵,她的眼中依然閃爍著不屈的光芒。

1930年11月14日,在長沙瀏陽門外識字嶺,楊開慧以無比堅強的姿態迎接了她生命的最後一刻。

毛澤東的大弟毛澤民,在得知楊開慧英勇就義的消息後,深感孩子們留在長沙極為不安全。他當時在上海的黨中央機關工作,深諳形勢的危急。

經過黨組織的同意,他親自下筆寫信,請求湖南的親屬將毛岸英三兄弟盡快送往上海,以尋求更安全的避難所。

1931年春節前夕,毛岸英三兄弟歷經艱辛,終於抵達漢口。

他們借助楊開慧在武漢從事革命活動時的關系,得到了一傢商號的幫助,並最終搭乘一艘開往上海的輪船。春節過後,他們抵達了陌生而繁華的大上海。

在這座城市中,他們或許會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孤獨和迷茫。

幾天後,毛澤民將這三個孩子送到了黨組織秘密開辦的幼兒園。那時的毛岸英9歲,毛岸青8歲,而毛岸龍還不到5歲。

遠走蘇聯,成傢立業

在1931年的炎炎夏日,原本應是孩子們歡聲笑語的幼兒園,卻因為黨組織遭受敵人的嚴重破壞而陷入混亂。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風暴中,毛岸英三兄弟被迫踏上了一段艱難的流浪旅程,從此,他們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毛岸英後來回憶起那段艱苦的歲月,充滿了生活的酸楚和堅韌:“我除了沒偷人東西, 沒給有錢人當幹兒子, 別的都跟《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一樣……”

在那段流浪的歲月裡,最小的毛岸龍因病不幸夭折。這個消息對於兩位哥哥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他們不僅失去了親人,更失去了童年應有的歡樂。

然而,生活的艱辛並沒有因此而止步。後來,幼兒園的負責人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毛岸英和毛岸青,並把他們收養。

為了隱藏身份,兩人化名為楊永福、楊永壽,這兩個新名字,成了他們人生新篇章的開始。

1933年初,上海黨中央機關遷往江西瑞金,毛岸英和毛岸青的生活來源中斷了。

為了生存,他們被迫走上街頭,成為了賣報的小報童。

在那個艱難的時期,每一份報紙的售出,都成為了他們生活的希望。然而,命運似乎總是不肯放過這兩個孩子。

一次,毛岸青在賣報時不幸遭到外國巡捕的毆打,頭痛欲裂,他在地上痛苦地滾動,發出撕心裂肺地慘叫。

這一幕,無疑刺痛了每一個旁觀者的心。幸好,哥哥毛岸英及時趕到,將他背回去。但由於缺乏及時的醫治,毛岸青落下了嚴重的後遺癥。

在1936年初,上海黨組織經歷了重組,毛岸英和毛岸青得知毛主席已知曉他們平安的消息。黨中央計劃將他們送往蘇聯接受教育,遵守革命烈士子女的安置政策。

6月底,兄弟倆從上海乘船出發,歷時一個月抵達法國,再轉至蘇聯,入讀共產國際兒童院。

在蘇聯期間,毛岸英和毛岸青終於與久未聯絡的父親毛澤東取得聯系,他們經常寫信匯報生活學習情況。

毛主席每次收到信都非常激動,盡量回信。在莫斯科的兒童院,毛岸青努力學習,成績優異,甚至跳級。

1947年,毛岸青回國,畢業於東方大學。新中國成立後,毛岸青在中宣部從事翻譯工作,翻譯了多本重要著作,工作順利。

在毛岸英犧牲後的1951年,毛岸青因病療養,期間與邵華相戀。

在毛主席的關心下,他們順利結婚,1970年喜得一子毛新宇。毛新宇後來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畢業,獲得中央黨校碩士學位。

“平凡”一生,偉大一生

在毛岸青的記憶深處,毛澤東、楊開慧和毛岸英永遠占據著最重要的位置。

他的生活中充斥著與這三位親人相關的種種回憶,這些記憶在照片中得以凝固,成為他珍藏的寶貴財富。

其中,有一張珍貴的兒時與母親楊開慧的合影,以及一張和父親毛澤東及妻子邵華的親密合照,這些照片總是被毛岸青擺放在傢中最顯眼的位置,仿佛他們就在身邊,陪伴著他度過每一個日夜。

而他與哥哥毛岸英在蘇聯時的照片,更是他經常拿出來細細端詳的珍品。

在毛岸青身體還硬朗的年代裡,每逢9月9日和12月26日,他都會攜帶傢人前往毛主席紀念堂,緬懷父親。

新中國成立後,他多次回到板倉,祭奠母親,每次都在母親墓前留影,這些活動成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人說毛岸青作為領袖之子,一生過於平凡了。

但雖然他沒有哥哥毛岸英在朝鮮戰場的英勇壯舉,沒有在政壇上的輝煌成就,但他的生活同樣在社會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他經歷了無數的痛苦與磨難,卻選擇不寫傳記,不追求公眾的關註和熱鬧,而是默默地、低調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歷程。

他遵循父親毛澤東的傢訓,展現了一代偉人後代的高風亮節,這份堅守和淡泊,反而使他的人生更顯珍貴,不是嗎?


參考資料:

1.餘艷著. 楊開慧 長篇紀實文學,完整披露楊開慧泣血手稿[M]. 2013

2.毛岸青:領袖之子 坎坷半生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普教版)

3.又見韶山杜鵑紅——懷念毛岸青王建柱黨史博采(紀實)

4.《天若有情天亦老——悼念我的舅舅毛岸青》孔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