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租司機40歲再創業,歷時8年拾起祖傳皇傢手藝,成非遺傳人

2024年2月6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前言】

北京可謂是臥虎藏龍之地,居住在這裡的藝術傢、手藝人數不勝數,甚至就連一個出租車司機,都是一位“非遺傳承人”。

一傢在清朝時期享負盛名的弓箭老字號,隨著時代的發展險些被人們所遺忘,幸運的是因為《北京晚報》的一篇文章,讓這門手藝重新出現在了人們的面前。

在2006年的時候,這傢制作弓箭的手藝被列入了我國首批“非遺名單”,從而也揭開了傳承人楊福喜和聚元號的故事。

接下來就帶大傢了解一下,楊福喜和聚元號是如何得到拯救的,這項文化遺產又有什麼樣的歷史呢?

【一篇文章拯救了一個老字號】

19年的時候《北京日報》的記者去到了北京的通州區姚園村,在這裡居住著一位國傢“非遺傳承人”楊福喜。

據悉楊福喜是聚元號的第十代傳人,從1720年聚元號創建開始,截止到現在已經傳承了300年之久。

當時楊福喜在接待記者的時候,第一句話就是在感嘆,若不是因為《北京晚報》,聚元號的名字可能永遠也不會有人知曉。

一切的起因都是因為《北京晚報》報道了北京的一次活動,內容是西山那邊搞了一次射箭活動,主辦方組織客人體驗射箭遊戲。

隻不過那次媒體並不是來宣傳射箭的,而是對這種行為冠以了“血腥”的字樣,這讓楊福喜有了啟發。

一開始楊福喜並不知道,在現代還有不少人對射箭感興趣,若不是看到新聞,他覺得自己的傢的聚元號可能已經被時代拋棄了。

於是楊福喜便和父親驅車前往西山查看情況,到了地方後發現,被射箭吸引過來的人並不少,當時他們還專門將傢中做好的弓箭帶了過去。

也許是天意,帶了西山後楊福喜展示了聚元號的傳統弓箭,立刻引來了人們的圍觀,而當時擔任中國射箭的總教練徐開才也在其中。

徐教練看到楊福喜手中的弓箭後,表現的十分驚訝,他沒想到這種手藝還有人在堅持,甚至還告訴了楊福喜這是我們國傢的國粹。

有了徐教練的一席話,令楊福喜下定決心,一定要將傢中祖傳的手藝傳承下去,關門了40年的聚元號得意重新開張。

【學藝八年】

在這之前楊福喜的生活,可以說和制箭毫無相關,自從冷兵器開始退出歷史舞臺,聚元號的生意逐漸走向了末路。

小的時候楊福喜雖然從父親手中學會這門手藝,但他並沒有選擇繼續做傢族生意,90年代楊福喜成為了一名工人。

到了他快40歲的時候,由於工廠改革導致他成為了一名下崗工人,為了生計楊福喜選擇去開出租車。

但是這份工作也沒有做太久,再度失去工作的楊福喜陷入了迷茫,正是這個時候北京西山的事情發生了。

經此一事令楊福喜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他和父親重新將聚元號的牌匾掛了起來,並且開始系統性的向父親學習制作工藝。

根據楊福喜自己回憶,他跟隨父親系統性學習一共維持了8年的時間,這才算是接過了聚元號的班。

並且楊福喜的父親還曾經給毛主席制作過一張弓,這件事就發生在公私合營的時期,那時候毛主席從歷史小說中,被古時候的弓箭所吸引。

於是就托人找到了楊福喜的父親,隻是並沒有挑明這把弓是給毛主席做的,是在做好之後才知道這件事。

當這把弓送到毛主席手中的時候,受到了主席的誇贊,甚至比故宮中的弓更加好看,這讓主席十分驚喜。

其實之前在國內流傳下做弓箭的老字號,並不隻有聚元號一傢,但是因為某些歷史原因,導致現在聚元號成為了唯一一個傳統弓箭的店鋪。

【聚元號的前世今生】

追溯起聚元號的發展,通過楊福喜的介紹我們得知,目前隻能夠了解到第七代傳人,而楊傢就是從這個人手中接過聚元號的。

當時第七代傳人姓王,雖然是當時的生意還不錯,但是因為他熱衷於“抽大煙”,導致自己無力經營,再加上王掌櫃無兒無女,隻能將店鋪盤給了外人。

說是外人,隻不過是沒有血緣關系而已,接受聚元號的楊瑞林,和這個王掌櫃算是師出同門,也是楊福喜的爺爺。

而且在清朝的時候,聚元號所在的位置叫做“弓箭大院”,這裡的所有弓箭鋪在那時候都算是給皇室服務的。

可是後來現代火器的流行,導致弓箭這種傳統冷兵器被淘汰,所以店鋪的單子也越來越少。

不過在楊瑞林剛剛接手的時候,通過和店裡兩名老夥計一同努力,額外制作了更多的種類讓聚元號再次輝煌過一段時間。

後來還通過和拉養車的進行合作,讓他們介紹客人來此消費,就這樣解決了不少銷路上的問題。

就這樣一代一代的最終傳到了楊福喜的手中,其實在他剛開業的那段時間,生意也不好,楊福喜自己說那段時間自己做了幾十把弓箭,隻賣出去了一個。

好在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終於有了起色,甚至不少名人都來光顧過聚元號。

包括我們熟悉的成龍大哥、霍英東等人都曾經是聚元號的客戶,這期間楊福喜自己還專門收了十幾個學生,想著將手藝傳下去。

不過這年頭又有幾個年輕人願意幹這個的,一方面是學習時間太久,另外學好了都不一定能夠吃飽飯。

所以這些學徒到最後還是放棄,不過楊福喜的兒子現在將手藝繼承了下來,這門工藝還得以繼續傳下去。

另外楊福喜還講過,之前吳宇森導演為了拍攝電影《赤壁》,專程找到了楊福喜想要定制500套弓箭。

這可不是個小訂單,不過楊福喜還是拒絕了吳導,因為這種純手工的弓箭,單單一把就要花費很長時間。

【制作時間長達18個月】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一把弓箭看著結構十分簡單,但是制作起來足足有200道工序,這還隻是制作弓的程序。

我們知道聚元號隻不過是一個店鋪的名字,那楊福喜做繼承下來的手藝,其實是制作“筋角木反曲復合弓”的。

和現在我們常見的射箭運動中的現代化弓箭不同,這種老手藝對於制弓的每一步都有嚴格的要求。

總體來說一張弓的制成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白活”另一個叫“花活”,從開始制作到成型,一把弓至少需要18個月的時間。

這也是為什麼楊福喜沒有答應吳宇森導演的原因,畢竟是傳統手藝,不可能因為金錢就縮短質量和工序。

而且在楊傢還有一個規定,那就是新制成的弓箭不能出售,因為弓身會在氣候變化中也發生改變。

如果是外行人買走,可能弓箭出現問題了也發現不了,於是為了最大程度的確保質量,每把弓在做好後,還要觀察整整四個季節的輪回才能出售。

這一點充分體現了“匠心”精神,尤其是在和隔壁日本的弓箭文化進行過對比之後,更加顯現出楊福喜和聚元號的厲害之處。

【相比日本弓箭更有性價比】

從外形上看日本的弓箭和我們的就存在著很大的區別,他們的弓箭看起來更加纖長,號稱是“世界上最長的弓”。

他們那邊的主要材料就是竹子,相較於聚元號的弓箭,很明顯我們的弓箭在射程和質量上都更加具有優勢。

另外日本手工弓箭的價格十分昂貴,在他們那裡弓箭相當於是一種奢侈品的存在,根據材料不同,售價有時候也會高的嚇人。

制作這種竹弓的柴田康裕郎,和楊福喜一樣都是傢中祖輩傳下來的手藝,但是康裕郎所制作的弓箭在銷路上要不楊福喜好一些。

並且康裕郎所賣過最貴弓箭,其價格就來到了70萬日元左右,約等於人民幣4萬元,這可真是到了奢侈的地步了。

總的來說聚元號所制成的弓箭,在多個方面都要比日本的竹弓箭好上很多,就是希望這個手藝能夠完整的保存下去。

雖然現在弓箭的作用,基本上就是在於收藏和娛樂,真要是說有什麼實質性的用處那還真的不大。

但是聚元號存在的意義,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是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最珍貴的遺產。

【結語】

楊傢現在基本上是國內唯一在制作“筋角木反曲復合弓”的,雖然說目前楊福喜的兒子成為了第十一代傳人,但今後的傳承依舊是個問題。

像這種傳統工藝,本身受眾就不大,再加上如今願意靜下心去學手藝的人也越來越少,很有可能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這種工藝就失傳了。

最主要還是因為這種弓箭的制作流程過於繁雜,若每個七八年時間,還真的學不會這門手藝。

包括其他的一些傳統文化,同樣面臨著這個問題,也希望大傢能夠多關註這些文化瑰寶,以免真的失傳之後在追悔莫及。

往期精彩鏈接

萬人蹦迪被舉報後續:整個哈爾濱都受牽連,官方發聲,評論區炸鍋

46歲麻醉醫生朱翔死因曝光,追悼會人山人海,去世前還在堅持工作

24天4次病危,暴瘦40斤,武漢首批新冠幸存者,他如今怎麼樣了?

參考資料:

京報網—前半生在北京開出租,退休憑著“老字號”再創業竟獲得國傢級非遺?

中國城市報—“聚元號”弓箭傳承人楊福喜:制之方寸,射達千裡

人民網—非遺傳人楊福喜:“聚元號”曾給毛主席訂制弓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