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本能反應--運球

2024年2月6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之前我表達過一個觀點:籃球訓練的目的是為了反本能。例如,練習基礎運球時教練會讓我們把頭抬起來,眼睛看向球場(本能是低頭看球)。搶籃板球時不要去跳,而是去卡位不讓對方跳(本能是高高躍起去搶球)等等。而運球這一行為,在高水平比賽的大部分時間裡往往也是一種錯誤的本能反應。

我常說一句話,判斷一個人會不會打球看他接到球後首先選擇做什麼就可以了(在有正常防守的前提下)。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球員,往往是接到球後就開始運球,這種情況在野球場非常常見。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短視頻平臺,運球教學視頻眼花繚亂、層次不齊。但可悲的是,很少有人去教“不運球”的藝術。

學會“不運球”非常非常重要!因為在更高水平的比賽裡,我們壓根兒就沒有隨便運球的機會與資本!當然,請大傢要註意,我們這裡討論的主要是陣地進攻。在快攻中,當我們拿到籃板球後,第一反應也應該是看向前場有沒有快下的隊友,如果有,直接長傳(不運球)。若沒有,要麼短傳,要麼自己運球推進。所以,即使是在快攻階段,運球也是最後的選擇才對。

而在陣地進攻中更是如此!為什麼?道理很簡單,與快攻階段不同,此時對方是5個人的整體防守體系,僅憑個人的運球突破談何容易呢。所以,現在的短視頻平臺所營造的籃球氛圍真的令人擔心。在這個以花裡胡哨運球為賺取流量的時代,那些想進入更高層級打球的年輕球員,到底會受到多大的影響,我不知道。

但作為教練我們必須非常清楚,如果想幫助自己的隊員在籃球這條道路上走的更遠,首先就應該教會他們不運球的藝術。不運球並不是指任何時刻都不運球,它包含很多內容。不運球意味著在場上不輕易選擇運球,而是在接到球後先觀察場上的局勢,觀察防守者的站位、隊友的跑動路線等。

不運球意味著在接到球的時候要先做三威脅以此來獲得進攻機會上的優勢;不運球意味著你在告訴隊友你渴望傳球、渴望團隊進攻,長期這樣做你的隊友才有積極跑位的意願,團隊進攻才能盤活,球隊進攻效率因此而顯著提高。反之,如果你每次接到球後就自己蠻幹、單幹,作為一旁的隊友還會進行無球跑位嗎,還會願意去拼搶進攻籃板球嗎?

不運球(不輕易運球)其實是一種更高的要求、一種更高的籃球境界。因為運球是大部分人的本能反應。不運球首先就需要克服這種本能的沖動。不運球要求你在傳球之後需要進行大量的無球跑動,而無球跑動的技巧遠比運球技巧復雜的多,因為運球往往是一個人的事情,而無球跑位則需要觀察整個球場的人員空間分佈,換句話說,無球跑位需要與2-4人發生配合與聯系,這要比運球復雜的多。因此我才說,不運球是一種更高的要求。

有人會說,看看NBA的比賽每位球員幾乎都在運球。但其實,隻要我們仔細觀察、分析就會發現,NBA的球員(特別是水平越高的球員)基本上隻做“有效運球”,與我們的運球不同,他們在接到球後,首先會做三威脅,然後找準時機才會選擇運球(隊友如果有更好的機會同樣會選擇傳球),而這種運球往往帶有目的性、威脅性。

更何況,NBA雖然推崇個人進攻,但前提是個人進攻能力與身體素質極其出眾才行。這種理念根本不適用於我們國傢。看看中國男籃在國際賽場的表現就知道,一方面平時花裡胡哨的運球沒有了,運球的頻率也減少了;另一方面運球失誤的次數增加了,很多球員不敢隨便運球了。

可是各位看官,如果當我們發現運球不足以解決問題才去培養自己的團隊進攻、無球跑位技巧時,我們還有沒有這個機會呢?因此,我還是建議大傢多看看歐洲籃球以及NCAA。

團隊進攻理念、不運球思維應該從“兒時”就植入每一位球員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