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差幾歲最合適?不是3歲,不是5歲,而是……

2024年2月18日 24点热度 0人点赞


01


我當初懷我閨女時,

兒子已經7歲了。

身邊一個媽媽很認真地告訴我:

兩胎間隔最好在3歲左右,

差太多了,兩個孩子不親的!


有好長時間,

我都為了渺茫的未來心懷忐忑。


倆孩子相差3歲才是最佳年齡?

差了7年,相處起來就會有問題?


最後我發現,

真相跟我們所了解的,其實很不一樣。


02

年齡差,跟幸福度沒有直接關聯


發展心理學家布雷澤爾頓

在《讀懂二孩心理》一書中,

對孩子們的年齡差做了分類,

列出了以下三種情況——


【當孩子們的年齡差小於3歲】


意味着老大、老二都還是小寶寶。

他們的認知水平接近,

喜歡的事物也基本相同。

他們更容易玩到一起,

但彼此的 競爭和沖突 也會更激烈。

可能你剛抱起其中一個,

另外一個的醋勁兒就上來了。

短時間內對父母是很大的考驗,

⭐優勢在於,

兩個孩子幾乎能在同一時間段帶大。


【當孩子們的年齡差在4、5歲左右】


因老大此前充分享受了父母的關注,

且准備好了走向獨立自主的心理階段,

所以他會傾向於配合父母,

照顧弟弟妹妹。

當然,這不代表,

當你忽略他時他不會跟你鬧。

一旦纏人起來,

還可能退回小寶寶的狀態。

而且,帶大兩個孩子的時間拉長,

同樣需要父母投入很大的養育精力。



【當孩子們的年齡差在7、8歲往上】


老大基本邁入青春期的門檻,

不纏人了,喜歡有自己的空間,

看起來跟小寶寶的互動較少,

但這不代表他不喜歡家裡的新成員,

同時也不代表他不會產生對弟弟妹妹的嫉妒心理。


⭐好處是,父母不必每天當裁判,

解決倆孩的「糾紛」。

但是,僅僅是老大的青春期「叛逆」問題,

可能都夠不少父母頭大的。


能清楚看到,無論哪個年齡差,

孩子們相處起來都是有優勢、也有難處的。


不是年齡差這樣,家庭才能幸福美滿,

或者年齡差那樣,就淪入不幸了。

不管年歲相差幾何,

也不管他們平日有多麼愛吵鬧,

孩子們都有同樣的機會相親相愛。


03

父母的不當干預,

會惡化孩子們的關系


二孩家庭和睦與否,

跟孩子們的年齡差沒有直接關聯,

但跟父母的養育方式息息相關。


心理學家布雷澤爾頓大量觀察後發現:


當父母一方就在旁邊時,

兄弟姐妹之間的沖突更有可能會加劇。

當父母不在場的情況下,

大量沖突都會很快煙消雲散。


太認同這個觀點了。


親戚家一個堂哥,

曾紅着眼眶,委屈地說:

「討厭弟弟!每次媽媽都會袒護他。

錯全都是我的……」


他後來跟弟弟關系的寡淡,

就跟父母總站隊弟弟有直接關系。


如果我們能夠放下成見和偏袒之心,

會發現,兄弟姐妹之間的沖突,

往往沒有太分明的對錯。

每個人都對沖突負有責任。

父母克制評判,

不輕易干預、不隨意站隊很重要。


拿我家倆娃為例:


就在我坐下來寫稿子之前,

家裡11歲的哥哥和4歲的妹妹小吵了一架。


哥哥正在拼樂高

妹妹也在邊上模仿哥哥拼着玩。

但很快,她就失去了耐心。

尤其是看到哥哥面帶得意的神色

向自己展示作品時,

妹妹乾脆丟掉自己的積木,

直接小手伸到哥哥面前,

將哥哥剛拼好的作品打落在地。


妹妹在做什麼呢?

不管是一開始的模仿哥哥,

還是後面的情緒崩潰、干擾哥哥,

其實都因她把自己放在了跟哥哥競爭的位置上。

她崇拜他,想要跟上他。

哥哥也很享受碾壓妹妹的優越感。


但是真切感受到挫折的妹妹不幹了。

她轉而開始對哥哥生氣,表達憤怒。

這就是自然而然發生在孩子們之間的情緒情感。

不用管,自己就會消散。


果然,過沒多久,

我就瞅見妹妹又湊到哥哥身邊去了。

哥哥則輕輕摸了一把妹妹的頭發,算是和解。

倆人重新開始拼積木。

而且,哥哥開始放慢自己的動作,

耐心地幫妹妹拼好她手裡的積木塊。


在這樣的互動中,

妹妹通過哥哥學到了搭建的技巧,

而哥哥則通過妹妹學會了關懷和耐心。

他們都從這樣的同胞關系中,

得到了自己的滿足和收獲。


老實說,我覺得真的挺好。


04

上一輩父母未解的心結,

會影響這一輩孩子們的關系


第二個因素,

則是父母自己的心結。


紀錄片《零零後》中,

有這麼一個二孩之家。


姐姐名叫萌萌,馬上13歲了。

妹妹名叫柚柚,路還走不穩。

看起來很幸福的一家。

但是夫妻倆卻被兩個女兒的「不睦」深深困擾着。


為促進兩姐妹關系,

父母的心思無處不在:

姐姐過生日,媽媽抱着妹妹,

急急地引導,「快祝姐姐生日快樂」,

連催幾遍。


姐姐想要買一個耳機,

媽媽答應買的同時,增加了一個附加條件:

姐姐每天得要抽出時間,陪妹妹玩一會兒。


當姐姐躲在自己的房間里,

媽媽屢屢上前提醒,「該跟妹妹玩了。」

於是姐姐不情願地走出自己的房間。

一邊跟妹妹玩,一邊嘴裡嘟囔:

」大好時光,我卻在這里陪你。「


倆人各玩各玩地,全程無互動。


為兩個孩子製造一些相處機會,

幫助他們建立親密關系,

初衷是好的,方向是對的。

但父母明顯用力過度了。


他們沒法接受,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會喜歡獨處一些。

她愛獨處,不代表她不愛妹妹。

當父母反復在孩子面前憂慮地強調,

你們一定要好好相處呀,

背後的潛台詞是:

我不太相信,

沒有我的幫助你倆真能夠處得好。


這導致兩個孩子不僅沒有真的互動起來,

做姐姐的平白被施加了過多的期待和壓力,

並且下意識地逆反父母、逃避姐姐的責任。


那,為什麼這個家庭里的父母

會在兩個孩子的關系上這麼努力?


原來,父母都是有兄弟姐妹的人。

媽媽小時候就跟哥哥的關系不好。

做爸爸的也是跟自己的兄弟打架打過來的。

長大後才算關系好轉。

說到自己的童年,

媽媽甚至會忍不住抹眼淚。


養育兩個女兒的經驗,

讓這雙父母內心的一些陳年體驗被喚起。

因為自己的姐妹弟兄當年跟自己的關系不好,

所以,如今又開始擔心兩個女兒的關系會不好。


兒童心理學家塞爾瑪·弗雷伯格

將這種體驗稱為嬰兒室里的幽靈


由於那份陳年體驗過於強烈,

以至於他們在養育多個孩子時,

往日再次重現。


兄弟姐妹之間有摩擦和磨合的過程,

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但因為父母過往的回憶,

導致他們很容易誇大孩子們之間的沖突。


只有父母做好自我成長和覺察,

孩子們之間的互動,

才會逐漸呈現出他們該有的面目:

既有競爭,也有互助互愛。

既有哭鬧、爭吵,也會有彼此的依戀和成全。


05


我的一位好朋友是學發展心理學的,二孩

談及這些年的育兒體悟,只說了一句:

「永遠都不要指望孩子們之間再也不會出現沖突。」


沖突是所有多子女家庭的必修課。


或許更多父母需要想明白的是:

絕大多數時候,

沖突就是沖突而已,

絕對不代表不幸。


看過韓劇請回答1988的,

應該還記得姐姐寶拉和妹妹德善的恩怨。


德善但凡做了一丁點得罪到自己的小事,

寶拉就會一把揪住德善的頭發,捶打一番。

堅決不允許德善動自己的化妝品,

穿自己的衣服....


德善面對姐姐,都是敢怒不敢言。


然而,就是這對活寶般的姐妹,

關鍵時刻,心裡卻深深裝着對方。

而寶拉結婚時,也只有德善哭成狗,

妝都花了,還捨不得放開姐姐的手。

這樣的姐妹情,看得人真的心中暖暖的。


沒有完美長大的獨生子女,

也沒有完美長大的同胞手足。

父母精力有限,難免有疏漏。


或許你還能列出很多影響二孩家庭幸福度的因素。

或許你還在二孩養育的路上獨自摸索。


都不要緊。

給夠孩子們陪伴和愛以後

就試着去信任他們吧。


小時候總是爭搶、打鬧

讓我們恨得牙癢癢的那倆熊孩子,

長大了多半會成為彼此的依靠。

剪不斷的手足情深,割不裂的血脈相連。


願每一家的小鬼們,都相殺又相愛。

願每個二孩家庭,都有和諧幸福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