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第一排士兵明知必死,為何還全力沖鋒?答案很現實,換誰都沖

2024年2月21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閱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注」,方便討論和分享,為了回饋您的支持,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

文 | 渣叔

編輯 | 渣叔

前言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是唐代詩人王昌齡關於戰爭描寫的詩句,他藉此描寫了戰爭的殘酷無情。

可古代城牆戰場上,那些站在第一排、肩扛長梯沖鋒的士兵,他們面對的常常是接近100%的死亡率。

淒厲的戰鼓催人奮勇前進,他們卻堅定地前行,面不改色,這些英勇的先行者,為何甘願赴死?他們的內心究竟在想什麼?

一、將旗在手,定乾坤

千軍萬馬中,一杆將旗獵獵飄揚,猶如丈八蛇矛在草原馳騁,猶如桅杆上的颶風信標,它就是軍心所系,正氣所在,歷史上的那些大戰大勝,往往伴隨着這樣一面旗幟,代表着一位傑出的統帥。

南宋名將韓世忠面對西夏數萬大軍來襲,自己卻只有區區三千兵馬,形勢危急,三軍無力抵抗,士氣低落。

此時韓世忠策馬登高,遙望遠處灰塵滾滾而來的敵人,揮劍高呼:「吾若不戰,汝等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

言罷猛然馳下高崗,身先士卒直插敵陣,三軍士氣為之一振,踔厲奮發,由衷追隨這位睿智的統帥。

在韓世忠的帶領下,我軍抓住險要之地,巧設伏兵,待西夏軍深入腹地,我軍兩面夾攻,大敗西夏軍,通過這場勝利,韓世忠威名遠揚,成為當時最傑出的統帥之一。

正是從將旗飄揚的那一刻起,士氣壯志便注入軍隊每個角落,歷史上那些最終扭轉乾坤的戰例,常常伴隨着一名傑出統帥的奮勇亮劍。

元末名將徐達面對元軍猛攻,戰況陷入膠着,此時他登上城頭高聲吶喊,手持長矛直指元軍大營,隨後縱身躍下城垛,在箭雨中沖鋒陷陣,鼓舞三軍士氣,明軍士兵們見狀豪情萬丈、奮勇當先,在統帥的率領下終於攻下敵軍重鎮。

戚繼光在抗倭最艱難的時刻也曾孤身督戰,揮舞雙刀跳入重圍,為自己的決心和氣節在倭寇刀尖上劃下句號,但正因為有他這樣視死如歸的精神,中國沿海才沒有淪陷,百姓才得以安居樂業。

可見那飄揚的將旗猶如一杆燈塔,照亮軍心,點燃鬥志,引領勇士破浪前行,出生入死,從不退縮,這也是古代第一排士兵即使明知必死仍全力沖鋒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督戰隊嚴加督促,退無可退

在古代戰爭中,督戰隊扮演着極為重要的角色,他們隸屬於各軍隊將領手下,任務就是在戰場上監督士兵,防止士兵臨陣脫逃。

督戰隊通常由將領親信或禁衛軍組成,訓練有素、作風彪悍,他們手持兵器,輕裝上陣,在戰場上來回巡視,士兵們都畏懼督戰隊的存在,生怕自己暴露出一絲懦弱跡象而遭到處決。

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秦國名將白起長平之戰初期遭遇挫折,部分士兵產生了畏縮心理。

白起迅速派出禁衛軍督戰隊搜捕而逃者,嚴懲失職將領,他在短時間內斬殺逃兵4000人,並親自督戰,最終扭轉了戰局,白起運用殘酷手段重建軍心士氣的「長平戰法」,成為後世研究的典型案例。

明朝抗擊倭寇的戰爭中,大名鼎鼎的戚繼光也採用了類似的手段,據《紀效新書》記載,戚繼光訓練出一支「死士隊」,士兵們頭戴白布、身穿白衣,誓死跟隨主公戚繼光左右。

死士隊在戰場上監督其他士兵,發現逃兵就立即斬殺,在死士隊的督促下,戚繼光麾下驍勇善戰、士氣高昂,最終,戚繼光率軍殲滅了入侵的倭寇,為沿海百姓贏得了太平。

督戰隊嚴酷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古代軍隊的紀律性,但也飽受爭議,「以殺止殺」的督戰機制充滿非人道色彩,士卒生命似乎成為將領蹂躪耍弄的消耗品。

當代學者批評這種機制違背人性本善的理念,一些將領則辯稱,督戰隊的存在是古代軍隊管理的必要手段,否則無法有效調動士兵士氣、避免軍心渙散,這種無路可退的壓力,迫使第一排士兵必須向前,正是他們視死如歸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軍令如山,嚴懲逃兵

古代軍隊對逃兵極其嚴懲,不僅逃兵本人被絞刑處死,其家人也難逃一死,最少被流放邊疆,如三國曹操規定,一旦發現士兵逃跑,會抓捕其家人嚴刑逼供。

秦朝甚至實行士兵連坐,同隊有人逃跑,全隊受罰,這樣嚴厲的軍法讓士兵深知逃跑後果嚴重,不僅自己性命難保,家人也將牽連。

為保家人,士兵唯有捨生取義,才有生存希望,這反映了普通人在統治體系下的無奈,個人命運握在君主手中,只能完全奉獻自己。

另外,軍令高高在上,是士兵無法逾越的高山,一旦接受軍令,無論戰場多殘酷,都必須執行。

督軍手中的鞭子永遠高揚,前有敵軍鐵蹄,後有家人生死,士兵陷入兩難,只有捨生取義,才可見到希望。

可以說,軍令與戰場殘酷共同壓制着士兵,迫使他們只能奮勇向前,正因士兵奮勇前沖捨生取義,中國古代才屢屢取得硬仗的勝利。

不過,我們不能簡單地批評這種嚴苛的軍令制度,在古代環境下,正是這種嚴格的軍令體系,讓軍隊保持了高度統一協作,使得指揮官得以指揮調動大批士兵進行復雜作戰。

同時軍令體系也減輕了士兵的心理負擔,他們並不需要獨立思考判斷形勢,只需簡單無條件執行命令,專注於眼前的戰斗。

此外,嚴厲的軍令和處罰措施,確實對士兵個人意志形成了巨大壓制,但從整體效果看,它激發了士兵「與國同生共死」的忠君愛國思想,使他們在戰場上捨生取義,為國捐軀。

可以說,正是這種似乎殘忍的軍令體系,滋養了中華民族「捨生取義」的民族精神,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壽命最長的文明之一。

當然,冷酷無情的軍令並不能單獨解釋中國古代軍隊的勇猛與頑強,中國古代許多文人將領身先士卒,如岳飛所謂「先登陷陣之勇,後退守御之藝」,以及多次身先士卒的戚繼光,他們的帶頭作用也至關重要。

正如俗語所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可以說,軍令體系與英勇善戰的主帥相得益彰,共同塑造了中國古代軍隊的錚錚鐵骨。

第四、軍功賞賜,士氣大振

古代軍隊奉行重賞制度,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士兵的戰斗熱情,為實現這一目標,各朝代設立了體系完善、豐厚有力的軍功獎賞機制。

這些獎賞讓士兵看到了翻身改命、功成名就的希望,從而願意孤身犯險,在戰場上拼搏出人頭地。

獎賞的豐厚程度可見一斑,比如秦朝實行的「斬首計功」制度,即士兵可按斬獲敵方軍官數量獲得不同等級的賞賜。

起初,一般士卒們也只敢設想斬殺敵軍中的小校小將,他們苦苦支撐在前線,就是為了通過這種微薄的機會改善一下生活。

不過,等到了真刀真槍的廝殺中,有時機會來得更好——比如在混戰中突然闖入敵營,親手斬下某敵將的人頭。

這就意味着直接從貧苦平民一躍成為富甲天下的大戶人家!獲得大片良田,數十名仆從,甚至還可以像諸侯王一樣娶妻納妾。

對一個從來沒有過指望的窮苦農民來說,這簡直就是在做夢,為了這個夢,他們可以拼上一切。

攻城任務更是危險重重,士兵們要面臨的困難可以說處處致命,比如搭橋渡河時掉入冰冷刺骨的河水,在敵箭如雨下抬木板搭橋,比如孤身深入敵城,面對成群結隊的守軍和城牆上驟然傾倒的滾木,又比如身負重傷還要搶爬敵樓,身後隨時可能有火海或利箭。

然而「先登」的獎賞是巨大的誘惑,凡能前仆後繼,最終攻城成功者,可以與朝中重臣比肩,獲得千金般的大筆銀錢、千里之外的廣袤封地,一夜之間家族躋身上流,超過幾代人都可以衣食無憂、榮華富貴。

可以看出,豐厚的軍功獎賞激發了士兵們強烈的進取心,使他們甘願冒着生命危險完成艱巨任務,以爭取改變自己和家族命運的機會,這對古代軍隊鼓舞士氣、提高戰鬥力發揮了巨大作用。

五、堅定信仰,誓死捍衛

「吾輩從軍便是為了衛國,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今日之事,只有捐軀沙場,方能達成誓言。」這是「致遠」號艦長鄧世昌的遺言,道出了中國士兵誓死捍衛國家的不朽士道。

士兵們視戰死沙場為宿命,在戰火紛飛的炮火中,他們沒有考慮逃生,只思殺敵報國,這股子熱血沸騰於胸,成就他們視死如歸的壯烈氣概。

中日兩軍裝備懸殊,中國士兵仍然前仆後繼沖入敵陣,他們心中明鏡似地銘刻着誓言,誓言便是信仰,正是這份堅定的信仰,成就了中國士兵的不屈與勇猛。

這份信仰賦予士兵們戰斗沖鋒時敢於面對恐懼、痛苦乃至死亡的勇氣,因為在他們心中, 死亡並非終結,國家興亡才是真正的生死存亡。

身為軍人,捍衛國土、守衛家園是他們不可推卸的責任,一如抗日戰爭中一位游擊隊員說的那樣:「我們不光為自己而活,也為這個民族的復興而戰,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們就要繼續戰斗下去!」

士兵們心中棲息着的並非是自己的生死榮辱,他們犧牲一己之短暫性命,是為了換取千秋萬代後人的自由富裕。

當士兵手中握緊武器,他就是一名護衛和平使者,因此,即便是為此而死,也絕無怨言,這正如傳頌千古的馬援名言:「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士道不朽,正是這些士兵信仰的力量鑄造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不屈精神,任何勢力都無法把這股火種摧毀殆盡。

當國家危難,士兵的信仰成為中華兒女共同抵禦外侮的精神堡壘,這是千百年歷史沉澱下來的中華民族的血脈信仰,也是中國士兵誓死捍衛國家的不朽氣概!

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第一排士兵沖鋒的原因遠不止一種他們的沖鋒是將軍的鼓舞、督戰隊的督促、軍令的約束、獎賞的誘惑和信仰的驅動共同作用的結果。

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士兵們沖鋒的動力,在今天看來,他們的行為或許難以理解,但在那個時代,這是他們唯一的選擇,他們的勇氣和犧牲,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和尊重。

在閱讀此文後,煩請您關注 評論,方便後續事件有新的進展能夠讓您迅速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