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法國GDP是我國的3.5倍,人均是我國的63倍,現在差距如何?

2024年2月21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 文淵的歷史書

編輯 |文淵的歷史書

前言

1990年,是一個歷史的分水嶺。

這一年,東歐劇變已經完成,柏林牆倒塌冷戰結束,世界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

而在這一年,法國作為西方陣營的重要成員之一,經濟總量高達1.27萬億美元

僅次於美國日本德國,位居世界第四,是當時世界四強之一。

與之相比,當年中國的GDP才3609億美元,僅僅相當於法國的三分之一,排名世界第十位

不僅經濟總量存在巨大差距,從人均角度看,1990年法國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

而中國人均GDP只有317美元,相當於法國的1/63,差距極為明顯。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和法國的差距如何了?

1990年法國經濟鼎盛,GDP世界第四

20世紀90年代初期,法國與中國的經濟實力存在巨大差距。

當時法國作為歐洲重要經濟體之一,國內生產總值高達1.27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位居世界第四;

而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經濟總量僅3609億美元,排名世界第十。

當時法國的經濟規模是我國的3.5倍。

由此可見當時兩國經濟實力有多懸殊。

當時的法國,不僅經濟實力雄厚,在科技創新工業製造等領域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法國擁有遍布全球的汽車、航空、精密機械、核電、軍工等一系列知名企業。

這些企業中不少至今依然處於行業領先地位。

例如空客的大飛機技術仍然保持優勢,汽車部件企業技術實力頂尖,阿爾斯通的高鐵仍然保持速度記錄。

當時法國的核電站數目世界最多,核電占國內電力的比重最高,核電技術和安全性比其他國家更值得信賴。

此外,當時的法國還擁有一批如今仍位列世界500強的頂級跨國公司

包括能源巨頭道達爾、電信運營商法國電信等。

這些企業支撐起法國經濟,也提升了法國的國際影響力。

而且法國強大的經濟基礎,也支撐起其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在歐洲,法國與德國並稱「雙頭聯盟」,不僅經濟實力不相上下。

在政治和軍事方面的影響力也非常強大。

兩國關系密不可分,一度被認為是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雙引擎」。

其中法國在歐盟框架內主導歐元區財政政策,德國則主導歐元區貨幣政策。

兩國在歐洲事務中的影響力舉足輕重。

此外,就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而言,法國達2萬美元

遠高於當時的世界人均水平,處於已開發國家前列;

當時中國人均只有約317美元,法國是我國的63倍。

作為發達國家,法國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高,服務業發達,人民生活水平較高。

而中國大部分人口還生活在農村和貧困狀態,只有少數沿海城市開始興起輕工業。

兩國差距不僅數量級巨大,也反映了發展水平的全方位懸殊。

此外,科教文衛、國防安全等方面,法國也明顯領先中國。

法國初等教育普及率接近100%,反觀當時的中國,教育資源還比較匱乏;

法國醫療衛生條件良好,當時我國仍存在不少貧困地區,醫療條件差;

法國軍費開支名列前茅,擁有獨立的核武器體系,中國軍力以陸軍為主,整體實力不及法國。

在政治制度上,法國實行成熟的多黨議會制,中國仍處在改革開放初期,許多方面都還不夠健全。

由此可見,90年代初期的法國在經濟、科技、軍事、社會發展各方面實力均明顯強於中國。

是歐洲乃至世界大國,而中國仍處於發展中國家行列。

兩國差距不僅數量級懸殊,也反映了質的飛躍,這是當時兩國經濟的真實寫照。

2000-2008年法國與中國經濟發展情況

進入21世紀頭八年,法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年均GDP增速在1.5%左右。

這主要得益於總體穩定的政治環境經濟政策

盡管這一時期爆發了反全球化浪潮法國社會出現一些動盪,但政局總體穩定,各項改革能夠穩步推進。

歐元的流通為法國提供了穩定的貨幣環境,有利於經濟一體化

法國還主持制定了歐盟憲法,推動歐元區經濟政治一體化。

而這種穩定的政治環境也為法國經濟穩定增長奠定了基礎。

從產業看,法國的航空航天、汽車製造、精品奢侈品、食品農產品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在這一時期繼續保持強勁競爭力。

空中客車的民用客機大受國際需求,汽車產量位居歐洲前列。

香奈兒迪奧等高端品牌打開亞洲市場,食品出口繼續保持對美國等地的競爭優勢。

新興的電子信息、生物制藥等高新技術產業也獲得長足發展。

總體看來,法國經濟這一時期保持穩步發展態勢。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年均GDP增速超過10%,開始快速追趕法國等發達國家。

這主要得益於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推進。

早期的改革開放政策釋放了巨大的活力,吸引了大量外資流入,推動了製造業和出口的快速增長。

而且21世紀之初,我國還加入WTO進一步對外開放市場,深化了各項經濟體制改革。

非公有制企業蓬勃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流動,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勞動力。

中國逐步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心,吸引發達國家企業把產能轉移至中國。

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加速實力增強。

具體來看,這一時期中國的輕工業快速發展,紡織、成衣、鞋類、塑料製品大量外銷,帶動相關產業鏈發展。

機械製造業獲得長足進步,高速列車、工程機械開始自主研發。

電子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製造基地。

基礎設施大規模建設,高速公路、鐵路、機場、港口建設快速推進。

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糧食等農產品供給充足。

從各方面來看,這一時期中國經濟實現了歷史性騰飛,基礎工業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大幅增強。

2008-2024年法國與中國經濟變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法國經濟增速開始放緩,被迫推出經濟刺激計劃因應危機。

金融危機沖擊了法國的銀行業、汽車製造業、房地產業等,出口下滑,財政赤字擴大。

經濟增速從1974年-2007年的年均2.3%下降到2018-2013的年均0.3%,幾乎驟降至接近零。

之後又遭遇歐債危機打擊,法國不得不採取緊縮財政,導致經濟復蘇乏力。

與此同時,法國在歐元區的影響力也有所下降。

這一時期法國主要產業優勢也較之以往有所削弱

航空航天業面臨空客產銷困難;汽車業市場份額下滑,雷諾裁員;奢侈品銷售放緩;農產品因勞動力減少而競爭力下降。

製造業的比重在GDP中不足10%,服務業過度繁榮也導致經濟活力下降。

2023年法國的GDP數據還沒有公布,我們就拿2022年的數據來看。

2022年,法國GDP達2.78萬億美元從1990年的世界第四降到了世界第七

由此可見,這一時期法國經濟較為疲軟。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中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推出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面對外部沖擊,中國採取逆周期調節,通過基建和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龐大的內需市場和靈活的宏觀調控手段使中國經濟實現軟着陸。

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總量快速擴張,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法國差距不斷拉大。

具體來看,這一時期中國繼續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擴大內需潛力。

高鐵、地鐵等基礎設施大規模建設,形成產業帶動效應;

汽車等家電消費快速增長;服務業和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汽車持續升溫。

外貿方面,中國加快轉型,從出口大國向強國轉變,進口大幅增長。

對外投資不斷擴大,「一帶一路」倡議提升中國經濟實力。

2022年,中國GDP達17.96萬億美元,是法國的6倍多,位於世界第二

但就人均GDP而言,我國只是與法國縮短了差距,從1990年法國是我們的63倍縮小到3倍

未來我國必將在人均GDP上也會超越法國。

這充分展現了中國經濟的活力與潛力。

十餘年間,中國經濟增速始終高居世界前列,法國等發達國家相對衰退。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貨物貿易國、最大的工業國,也是新興市場國家的「增長引擎」。

中國綜合實力得到全方位增強,已成為世界重要增長極。

兩國經濟地位和影響力發生重大變化,中國快速趕超法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法國與中國的經濟結構比較

法國與中國經濟結構存在較大差異。

法國服務業發達,占GDP70%以上,旅遊、金融、商業服務等產業優勢明顯;

中國製造業比重較大,占GDP27%左右,這與兩國不同的發展階段有關。

具體來看,法國服務業中,旅遊業是重要支柱產業,拉動相關就業。

巴黎凡爾賽宮等景點吸引大量遊客,法國料理、時尚也是旅遊業賣點。

發達的金融業為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法國多家銀行業務輻射全球。

航空、電信、商貿物流等現代服務業也比較成熟。

法國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養老和醫療服務需求大。

相比之下,中國服務業起步較晚,產值比重不及法國,但近年來快速發展,電子商務共享經濟崛起。

製造業方面,法國汽車、航空、軍工、食品加工等產業具有全球知名度和影響力,但占GDP比重僅8%左右。

中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是世界工廠,製造業比重近27%,主導產業包括電子信息、機械設備、汽車、鋼鐵等,具備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

我國正向製造強國轉型升級。

農業方面,法國農業生產效率高,主要產品有穀物、畜牧及乳製品、葡萄酒等。

中國農業以糧食生產為主,近年來農產品結構調整,肉蛋奶生產快速增長。

中國農村改革使農業生產積極性大增,中國糧食等農產品供給能力雄厚。

能源資源方面,法國能源結構以核電為主,電力獨立自主。

中國能源以煤為主,石油天然氣依存進口。

法國人均能源消費量較大,而中國正加快能源結構調整,發展清潔能源

外貿方面,法國主要出口飛機、汽車、豪華品、農產品等,進口原油、工業設備等。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外貿依存度高。

中國主要出口機電產品,進口集成電路、石油、大豆等,兩國外貿互補性強。

所以法國與中國經濟結構存在差異,反映了兩國發展階段及資源稟賦的不同。

但兩國經濟高度互補,合作空間廣闊。

中國正朝着製造強國方向發展,兩國經濟合作前景廣闊。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