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權與皇權博弈,明朝臣子王國光,仕途曾顯赫後又重歸落寞

2024年2月22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文|青史耀華

編輯|青史耀華

«——【·前言·】——»

說起明朝我們就繞不過張居正的名字,王國光,作為張居正團隊的核心人物,為啥起初仕途順風順水,後來卻被迫退出了政治舞台呢?

王國光,明嘉靖二十三年進士,他的仕途,與談及明朝就繞不開的人物張居正的仕途可謂息息相關,從他的仕途中,我們能看到皇權與仕權的博弈。

張居正在任時,王國光是旗幟鮮明的改革派,亦是改革集團的核心成員。

王國光的仕途顯赫離不開張居正,而仕途落寞,也是因為張居正。

«——【·仕權與皇權博弈下的仕途·】——»

談明朝就略不過張居正這個明代最為傑出的政治家,而張居正的仕途,也正是官員權利和皇權的博弈,與他關系密切的王國光,其仕途自然備受張居正的影響。

張居正與萬歷皇帝的關系是影響改革走向的重要線索和因素,更主宰着王國光的官途命運。張居正輔政時與萬歷的關系經歷了親密、疏離、決裂三個階段,也是王國光被起用、重用和棄用的三個階段。

«——【·親密與起用·】——»

隆慶六年到萬歷六年萬歷帝大婚是張居正與萬歷皇帝的親密階段,亦是王國光政治才幹被重視的起用階段。

在此期間明廷經歷了「奪情」之爭原吏部尚書張瀚因反對張居正「奪情」而被罷官。


張居正遂任命王國光為新任工部尚書,並接連去信兩封以表其慕才之情和信任之意。

張居正任命王國光為吏部尚書,使之成為吏部改革的主要推動者和執行者。吏部尚書在明朝主管全國文官的銓選考課、爵勛等.這一職位在文官居於優勢地位的明朝可謂至關重要。

從史料記載中可知:「王申政變」後張居正被任命為內閣首輔,他提拔的首批大臣有7人,其中屬於改革集團核心成員的有3人,其中即有王國光。

此次任命是張居正對中樞重要人事調整的過程,也標志着其改革集團的正式形成。作為張居正改革集團的可靠班底成員,身居吏部尚書要職的王國光為張居正順利推行改革提供了關鍵的組織和人事保障。


在此之前,王國光已歷任吳江縣縣令、儀封縣知事、兵部主事、吏部文選郎中、刑部左侍郎、戶部尚書等職,不僅熟知下層吏治民情,還對中上層管理規則和工作狀況也駕輕就熟,能夠成為張居正改革中的股腦之臣也在情理之中。

進士出身的王國光還留心國計,善詩工書,屬於明朝典型的仕人精英階層。而在張居正改革集團中,超90%的人才均為精英階層。

萬歷繼位後張居正提任王國光為戶部尚書,王國光大刀闊斧改革戶部,整治懶散作風,裁並薄牒機構,調整人員分工,提高戶部專業性和工作效率,在國家稅糧及軍費開支問題上革除弊政,使國家財政煥然一新。


張居正未出任過地方官和部院職務.雖留心時政,但對於實際問題仍多有罔聞之處,因此張居正特望提拔具有扎實基層管理經驗和具有深厚職業經驗的實干人才。

從這一點來看,在實務崗位上一步步踏實走來的王國光,正好迎合了張居正的求才需要。

因此,王國光憑實力入張居正法眼,成為萬歷中興的功臣之一可謂名副其實,此時也是王國光政治生涯的發端與起飛階段。

«——【·疏離與重用·】——»

萬歷大婚後至萬歷十年張居正去世是張居正與萬歷皇帝關系中的疏離階段,是仕權占據上風王國光被重用的高光階段。

萬歷帝大婚之後,年輕勃發的萬歷皇帝已具親政資格。內心渴望能夠盡快親政,而張居正也應依例歸政。

李太後卻在此節點特諭張居正繼續輔助萬歷,此舉大大違背了萬歷的心願,但攝於母後的壓力又無法明言抗拒,只得隱忍服從,此事也為萬歷與張居正關系的最終決裂埋下了伏筆。

李太後回宮後,皇權與仕權的矛盾也隨之暗流涌動。萬歷本性貪財好色,且城府頗深六宮皆備之餘還屢屢別宮夜遊,惹出事端。

李太後震怒後着張居正為萬歷擬罪已詔,於是,本應歸政的張居正反而藉此機會清君側。

萬歷對此怒火中燒,但對如日中天的張居正還是不得不保持表面的尊崇,聽從李太後的建議任張居正繼續統領朝綱還對其頻頻賞賜屢表信任。

王國光作為張居正改革集團的核心人物之一正在吏部大展宏圖,以其敏銳的治吏智慧,「采實政」「別繁簡」「禁投謁」「議調處」「停加納」「責有司'「楚捕官」。

這些治吏措施為推進全面改革,實現萬歷中興起到了推波助瀾之效。王國光亦不乏赤膽忠心,但在此階段,其實多受張居正鉗制。

當翰林院編修吳中行反對張居正「奪情」,「明年大計京朝官」,王國光只得「箱張居正意,置吳中行等五人於察籍,」聽從張居正的指示,將吳中行等反對者列入考察范圍,並判定為「錮不復敘」。

此實為考察選拔中有親疏之舉,王國光當時已身不由已。當時張居正位高權重,作為其陣營中的一員作為親歷過官場種種的成熟之仕,王國光必為自身仕途和本集團利益考慮。

當初任小小吳江知縣之時,王國光尚能有「若受一文錢,客死不還鄉」的高尚氣節,此時,身居要職卻不能自主,開始做出有悖於自已政治初衷的舉動而陷人宦海之淵。

此事之後,王國光雖因進階光祿大夫,卻也為其仕途埋下了深重的隱患。

«——【·決裂與棄用·】——»

張居正的病逝實際上標志着萬歷與張居正所倡改革的徹底決裂,也標志着王國光作為張居正心腹被重新掌握局勢的皇權所棄用的來臨。

隨着張居正病重,「帝頻頒赦諭問疾,大出金帛為醫藥資到張居正初逝,萬歷「大震悼,輟朝數日」.特賜張居正溢號「文忠」,特許張居正極盡哀榮的喪禮。

萬歷的這種表現,一時間使改革派認為改革仍可繼續.改革派的處境會像張居正在世時一樣仍蒙聖眷,王國光最初大抵也是如此認為。

萬歷十年,張居正病逝,「其黨益結保自固」,繼任首輔張四維奏請「盪滌煩苛,洪福敷惠澤」,使「張居正黨大懼」。萬歷立張四維為首輔,開始了對「張黨」的清算。

王國光作為原核心成員倉促轉身投靠與張居正身前交惡的張四維.引張居正舊僚嚴重不滿。

因此,雖「張黨」的主要敵人是張四維,但王國光此舉卻使得批鬥的矛頭指向他。

王篆、曾省吾等「張黨」的忠實成員四處集結力量,厚賄馮保在彈劾王國光之前已數舉張四維之短。

雲南御史楊寅秋於萬歷十年疏參王國光六罪內容上來看,此舉實屬扳倒張四維的虛晃一招。


楊寅秋疏參王光國六罪,六條罪狀列出之後,雖涉挪用公款、中飽私囊、結黨營私、收受賄賂、鷺官默貨等多個重罪名,但萬歷一時並未有所反應,畢竟此六罪既廣且重,但意圖指向確為明顯。

如萬歷意欲藉此清算「張黨」,無需這些重罪名也可達其目的。「張黨」見此,乃使御史曹一夔又疏論王國光與張四維,內閣成員申時行亦煽風點火,擬旨罷王國光。

一時間,以王國光為靶子,在權力最終歸屬不明之前,朝內群臣開始混戰。「張黨」明目張膽針對由萬歷所指定的新內閣首輔張四維或引朝綱震盪,這實與萬歷欲掌實權的初衷明顯針鋒相對。

「張黨」欲再次鉗制政綱,必然引得萬歷怒火中燒,着王國光「落職冠帶閒住,復胡詰職」。

萬歷此舉,隻字不提張四維,實際目的在於讓躁動不安的「張黨」噤聲。在這當中,王國光實是君臣博弈、皇權與仕權相爭的犧牲品,並不是萬歷想要革除的主要人物。


這一點從兩個月後萬歷就令其「以原職致仕」便可看出,此舉的直接目的在於保張四維,真正目的是為穩固皇權。

這是改革派核心人物張居正逝後,皇權與什權的首次正面交鋒。王國光作為改革時的堅定派,改革後的游離派落此下場是必然結局,也是最好結局。

«——【·結語·】——»

為官四十載,徘徊在任與隱之間的王國光終於平穩着陸,歸隱田園,盡享天倫之樂。他一生忠君報國、修齊治平、慎獨謹言,最後亦為自己和子孫謀得一片安寧。

歸田園之後,王國光將萬歷所賜建府之金用於興學助教、城牆修茸和興修水利,一時間其家鄉山西陽城文風鼎盛,明清兩代考取功名者就有 129人。


其中僅王氏一家在王國光之後就出了 5個進士、5個舉人和50多個秀才,這也是王國光積厚流光一生的後續功績。

參考文獻:

[1](清)王國光.司銓奏草(第一冊)[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0:3.

[2](清)王鴻緒.明史稿(卷 290)[M].香港:文海出版社,1962

[3](清)張廷玉,等.明史(卷213)[M].北京:中華書局,1974:5650.

[4](清)張廷玉,等.明史(卷219)[M].北京:中華書局,1974:5770.

[5](清)尹守衡.明史竊(卷49)[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