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稱帝15年,82歲把江山還給李唐後沒了權力,為何卻無人動她

2024年3月3日 15点热度 0人点赞

誰說無人敢動她?事實上,失權後的武則天在懸崖邊上走了一遭,若不是張柬之有所顧慮,她極有可能被押赴刑場明正典刑。

武則天禪位後李顯復位,李唐復國,朝廷上下一片歡騰。就在所有人忙着喝酒慶功的當口,有個叫薛季昶的官員悄悄拜會了「神龍政變」的第一功臣張柬之。

薛季昶開門見山:「侍郎大人舉義兵匡復唐室,使天下蒼生重見大唐日月,堪稱偉業,而我薛季昶卻沒有送給您一句祝賀,大人可知為什麼?」

張柬之愣住了:「老夫不知。」

薛季昶一笑:「我就知道你不知道,否則你就不會光忙着慶功了。今兒我披肝瀝膽,說幾句心裡話。想當初,我高祖、太宗九死一生,百戰而得天下,希望賢子神孫們能建萬世不朽之業。豈料武氏以媵妾之身殺害王皇後蕭淑妃,大肆殘害宗室朝臣,革唐號為周,自稱『天冊金輪大聖皇帝』。這種事自古就沒有出現過,您舉義旗殺二張(張易之張昌宗),卻不處罰武氏,這就好比殺了狐狸饒過了豺狼,天下人怎麼會心服?」

張柬之皺起眉頭:「你想怎樣?」

薛季昶一臉嚴肅:「很簡單呀,召集文武百官,將武氏押赴宗廟,公開她的罪行,用太宗黃鉞砍下她的頭顱以謝天下。同時,將武氏滿門,無論男女老少全部誅殺,以告慰先帝之靈。如此一來,您的功業絲毫不遜色於伊尹周公。」

張柬之搖搖頭:「你的這個想法當初我與崔玄暐也商量過,但不行啊。武氏執掌朝政二十一年,生殺予奪,大權在握。三公九卿,惟知有武氏;勇將精兵,亦惟知有武氏;萬邦黎庶,亦惟知有武氏。只要他們中有一人振臂一呼:『天後尚且這個遭遇,我們的下場又該如何?』如此一來大禍將至,只怕我們連骨頭渣子都存不下。」

先按個暫停鍵,做一點解釋。

薛季昶出身於河東薛氏,是薛仁貴的從侄,此人名氣不大,是個雷厲風行的狠角色,曾經被武則天任命為按察使御史中丞,在懲處貪腐上表現出剛正不阿、下手狠辣的作風。

後來薛季昶加入張柬之,秘密參與了「神龍政變」。至於原因,史書沒交代。

薛季昶的觀點很清晰,他認為僅僅廢黜武則天不算成功,應該對武則天,以及武氏家族徹底清算才能除根。

張柬之則認為薛季昶太輕視了武則天的勢力,他擔心過度的懲罰會激起武氏黨羽的不安,進而激化矛盾,逼得這些人鋌而走險,反而會釀成大禍,所以他主張以更溫和的手段處置,以安撫武氏舊黨。

張柬之的顧慮不是沒有道理,事實上,武則天執政期間得罪了一大批人,但也收割了無數的粉絲,天下治理得也非常好,上至三公九卿,下至黎民百姓,中有文臣武將,一大堆她的忠實追隨者,不能將這些人都推到對立面。

歷史上就有過類似的教訓,比如董卓被殺後,有人建議王允赦免董卓的那些部下,但王允偏要斬盡殺絕,結果逼得西涼軍狗急跳牆。在李榷、郭汜的領導下,西涼軍攻破長安,殺了王允,挾持漢獻帝,一盤好棋瞬間變成了爛局。

薛季昶不以為然:「絕無可能!武氏罪行滔天,天下人那是怕她,其實忠義之士還是多數。比如當年徐敬業、李貞、李沖,不都一呼百應嗎?再比如,您只不過用區區五百御林軍誅殺二張,竟無一人敢反抗,這就說明了人心所向。您老放心,如果誅殺武後有人不服,那就是我說錯了,您用大鈎子鈎住我的舌頭,把我吊在長安城頭。」

薛季昶堅持認為,所謂武氏舊黨並不存在,那些人只不過是因為懼怕給武則天捧臭腳而已,可以放心大膽地清算武氏。

但張柬之顯然不這麼想,他又提出了新的顧慮:「當年西漢呂雉的情況與武後差不多,陳平周勃就沒有清算呂雉呀。」

薛季昶一撇嘴:「這怎麼能一樣呢?呂雉雖然殺了惠帝的兒子,但人家好歹沒有稱帝,依然維持了漢祚。武後大逆不道,絕了唐祚,如果不是您精忠報國,哪還有大唐?我們想祭祀都找不到地方哭。」

張柬之有點理虧,但還是又找到了一個理由:「武後畢竟是天子之母,以子殺母,逞一時之快,萬世公義何在?」

薛季昶拂袖而起:「亂臣賊子,決不可赦,武後與大唐早就恩義已絕,她不過是一個亂臣賊子而已,您奉先帝之法誅賊,為什麼要預知皇帝?您應該以社稷為重,誅殺武後伸張正義。」

張柬之嘆了口氣:「我老了,不久於人世,如今有幸誅殺二張,匡復大唐,可以啦,接下來我准備退休養老了。」

張柬之想以「人倫」堵住薛季昶的口,薛季昶卻認為「武後與大唐沒有情分了」,讓張柬之不請示皇帝,直接行誅殺之舉,以避開「皇帝殺母」的口實。

這顯然是要把張柬之架到火上烤:讓我冒天下之大不韙,萬一皇帝不認可呢?大臣們反對呢?因此激起巨變呢?我老張豈不是成了亂臣賊子?當我傻啊?俺都快要黃土到脖子了,有匡復李唐的大功足夠名垂青史了,你愣頭青一枚,俺可不干!

薛季昶失望了,他怒火中燒,騰起起身,兩眼瞪得像銅鈴:「二張雖誅,但您別忘了,武家的王爺們還在,他們恨不能吃你的肉。如今武三思又得幸於皇帝,你就不怕他進讒言,罷黜你的權力?他要是矯詔殺了你,恐怕都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

大義跟你說了,你不接受,你自己的安危總不能不考慮吧?

豈料張柬之冷笑道:「天下大勢已定,這些人無非是案板上的肉,還能有什麼作為?咱皇帝向來勇烈,誅殺之事應該由他來做,以張揚天子之威,你想得太多了」

薛季昶一聲長嘆,摔門而去:「人都說你張柬之是『人豪』,所以我薛季昶才來找你商議,沒想到竟然是這樣,竟然是這樣的呀,可惜了,我們死無葬身之地了。」

顯然,張柬之有點愛惜羽毛,不願意用自己的名譽去做一件把握不大的事,患得患失的心理占了上風,想把皮球踢給唐中宗李顯。同時他又有點輕敵,認為武家人已經大勢已去,掀不起大浪了。

事實證明,薛季昶看似極端的主張很準確,只是他有一句話沒有跟張柬之說透,這句話就是:武三思能受到皇帝的寵幸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咱這些功臣極有可能已經上了皇帝的黑榜!

張柬之等人幫李顯奪回皇位,怎麼會「上黑榜」呢?

其實武則天早就已經確立了李顯繼承人的身份,也就是說,李唐復國只是時間早晚的事,張柬之只是幫他提前上位而已。

對李顯來說,能提前登基當然是好事,但如果失敗了呢?豈不是要連累他?所以,明智之舉應該是靜等武則天駕崩,他按部就班地即位,張柬之此舉對他的意義並不大。

那麼張柬之為何要無事生非,搞「神龍政變」呢?公開的理由是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想趁武則天病重篡位。

其實這個理由根本站不住腳,當初擁立李顯為太子,二張是有貢獻的,如今他們為何放着擁立之功不要,站到李顯的對立面?

所謂「篡位」肯定是栽贓,除非發了精神病才會有這種不着邊際的想法。

事實上,張柬之他們擔心李顯復位後,二張等人因擁立之功而顯貴。到那時,大唐雖然復國了,但朝政卻換湯不換藥,所以他們要通過一場革命搶擁立之功,並清洗掉武則天所有的痕跡。

李顯能看不清這個局嗎?他其實是左右逢源,你張柬之什麼都不做,我將來是皇帝,你張柬之發動兵變,我也是未來的皇帝,無非是你跟二張、武三思爭朝堂上的地位而已,將來我當了皇帝,一切還不是我說了算?

所以,李顯對張柬之沒有絲毫的感激之情,相反,他擔心張柬之等人依附於相王李旦,對自己形成威脅。在這種心理下,李顯選擇了扶植武三思。

薛季昶的目光狠毒辣,一眼就看出了危機所在,他希望張柬之將武氏舊黨全部清除,連武則天一起殺掉,不給李顯第二個選擇,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然而張柬之卻自信過了頭,拒絕接受。

果然不出所料,不久,張柬之等人先後被流浪、虐殺,被貶為儋州司馬的薛季昶知道難逃劫難,於是他鎮定地給自己置辦了棺槨,沐浴更衣後飲毒自殺了。

您可見,其實當時包括薛季昶在內,很多人都考慮過從肉體上清除武則天。但凡有一位如薛季昶那樣敢承擔責任的高官牽頭,武則天必定在劫難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