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被殺後,諸葛亮淡淡地說出11個字,劉備聽後立馬賜死長子劉封

2024年3月17日 24点热度 0人点赞

「來人啊,將逆子劉封拖下去!斬!」

「父親!兒子知道錯了,荊州今日之局面,兒子也不想看到啊!」

公元220年,關羽兵敗襄樊敗走麥城,慘遭吳將呂蒙殺害,留下千古遺恨!

劉備得知二弟死訊,肝膽俱裂,捶胸慟哭。當他獲悉關羽曾向據守荊州的劉封救援而被拒絕時,當即雷霆大怒,遂將劉封五花大綁,押到軍前。

看着堂下磕頭謝罪的劉封,劉備五內俱焚,猶豫不決,在「殺」與「不殺」間掙扎糾結。這時,站在他身後的諸葛亮悄悄對他說了一句話,最終又讓蜀漢帝國再次上演了一場「揮淚斬馬謖」的歷史大戲。

劉備養子,驍勇剛強

三國志記載,劉備在奪取荊州後,已是不惑之年,而甘、靡二夫人尚未生子。

剛好此時弱冠之年的劉封出現,他一副孔武有力、氣力超群的武將風范,讓劉備歡喜的很,遂將其收為養子。

為了繼續擴大蜀漢地盤,完成復興漢室的大業,劉備便親自帶兵進取葭萌關,攻打益州劉璋,劉封則隨着諸葛亮,張飛等人由西路逆流而上,配合劉備大軍主力進攻。

這一路,劉封表現出超強的戰鬥力與非凡的軍事才能,讓蜀漢眾將領刮目相看,劉備本人對這個養子也是青睞有加。

公元219年,蜀將孟達奉命攻打上庸,劉備擔心孟達勢力單薄,難以維系,於是便派劉封領兵前往協助。劉封順沔水一路南下,與孟達合兵一處,浩浩盪盪殺向上庸。

上庸太守申耽,瞧見蜀軍的凌厲氣勢,心生畏懼,遂棄城投降,至此,上庸正式被納入蜀漢版圖。

此戰後,劉封更是深得劉備器重,當即擢拔他為副軍將軍,令他同關羽共守荊州。

堅守荊州,拒絕救援

同年,劉備為了完成大業,命關羽北伐

此時,曹魏孫吳兩大集團為了共同的利益,達成默契,在曹操徐晃張遼等大將進攻樊城的同時,孫權亦派遣大將呂蒙偷襲荊州。

剛開始,圍困樊城的曹兵因兵力不足,很難與關羽匹敵,於是曹操當即派殷署朱蓋等將率十二營兵馬先後馳援樊城。

隨着圍困樊城的兵力的逐漸增多,關羽力不能敵,於是,便修書一封,命士兵火速趕往荊州,將信交予守將劉封,盼他出兵相救。

劉封得到關羽求援信後,躊躇不決,最終,回復關羽八個字:山郡初附,未可動搖!

關羽得劉封這個拒絕援救的理由後,大失所望,於是,便棄了樊城,沿着漢水向南撤退。

這時,東吳占據江陵的消息傳至關羽軍中,由於這些士兵家屬多數居在江陵,於是,因為擔心家人安危,軍心開始潰散!

當關羽率軍退到麥城這個地方時,遭遇吳軍堵截,關羽遂率十騎突圍,終因勢單力薄,與長子關平戰死沙場!

關羽之死,誰人過錯?

那麼,關羽之死,劉封到底要不要承擔責任?如果有責任,難道真到了以命相抵的地步了嗎?

元代以後,民間在記敘三國這段歷史的時候,便有了很大的傾向,大多如羅氏小說一樣,保持着「尊劉貶曹」的觀點。

因此,在劉封拒絕出兵救援關羽這次事件上,就增加了許多主觀色彩。比如:在元代出版的一本三國志平話中,便出現了杜撰情節,大致是說劉封將關羽發來的數封求救信截留,坐視不管,後來又多次有意挑釁孟達,以致孟達不堪其辱,投降曹軍按照這個說法,整個事件的性質就變味了,劉封被這樣的描述弄成了一個背信棄義,見死不救的小人形象。

更有甚者,民間還流傳着一種劉封篡位論的說法,讓劉封形象更為惡劣!故事來自一本叫《花關索詞話》的書,關於劉封拒援事件的大致描述是:關羽向荊州發出求救信後,存有奪位之心的劉封派人接連殺害了關羽派往荊州的十三個信使,遂導致關羽身死亂軍之中。

而在關羽死後,諸葛亮擔心劉封畏罪潛逃,便詐稱劉備將傳位於他,劉封信以為真,滿心歡喜地回到益州,結果被左右刀斧手一哄而上,劉封被亂刀砍死!

以上兩種描述顯然是缺乏史實依據,甚至是邏輯混亂,粗製濫造的瞎編胡說,尤其是後者的篡位論更是很難成立!眾所周知,封建禮法對於血緣親疏有着嚴格的界定,劉封作為養子,沒有劉備點頭認可,他若想繼承蜀漢之位,是沒有任何法理依據的。

更何況,當時蜀漢政權剛剛穩固,屬於起步發展階段,劉封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將領,在蜀漢那麼多能臣猛將面前,他敢如此放肆嗎?甭說截殺十三個信使,哪怕是關羽派來一個小卒,劉封恐怕也沒有膽量傷其半分毫毛!

後來,《三國演義》便綜合了正史《三國志》與民間各類傳說,將劉封描繪成一個跟孟達同流合污,共謀降曹的叛將形象,在劉備追問他為何不派兵馳援時,他竟說是受了孟達蠱惑,一時利益薰心,才做出糊塗之時。

這顯然也是沒有史實依據的憑空臆造,事實上,根據正史記載,劉封據援關羽的真是原因乃是來自對於當時形勢的誤判。眾所周知,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相當重要,因此,劉封堅持原則,死守荊州,也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的!

那麼,既然劉封對關羽之死不負主要責任,那麼他為何非死不可呢?諸葛亮又對劉備說了句什麼話,讓劉備堅定決心,對劉封痛下殺手呢?

身份尷尬,不得不亡

其實,劉封的身份是相當尷尬的。他既是一名扼守重鎮的猛將,亦是劉備的養子。

而當時蜀漢政權的情況是:劉備即將年過五旬,所生嫡子只有劉禪一人,偏偏資質平庸,難堪大任,而正如前文所述,在封建時代,非常看重血緣承繼關系,一旦嫡子的身份確認,不管他賢愚與否,未來權力之位的合法繼承人,都非他莫屬,這便是所謂的立嫡不立賢,立長不立幼」

而諸葛亮作為儒家知識分子,自然十分尊崇這個鐵定的原則,所以他在《出師表》里才會寫下這樣的文字: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可見,諸葛亮對於儒家提倡的「忠孝節義」是相當看重的,對於王位繼承的合法性更是誓死捍衛,這一點在諸葛亮後來頻頻向劉禪推薦賢良之臣、忠義之士也可以看得出來!

因此,當看到劉備在該不該殺劉封問題上徘徊不定,猶豫不決時,站立一旁的諸葛亮才會在旁邊徐徐說出將劉封送上斷頭台的十一個字:

「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

很明顯,深謀遠慮諸葛亮已經在考慮劉備逝世之後,蜀漢政權的未來走向了,雖然目前劉封實力弱小,初出茅廬,掀不起什麼大風大浪,但很難說將來他不會成為破壞蜀漢政權的核心人物。

不得不說,諸葛亮這一顧慮是很有先見之明的,試看蜀漢之後的發展形勢,劉備死後,魏延等悍將立即造反,倘若此時劉封尚在,保不准會被這伙叛軍利用,造成蜀漢政權的內部分裂。

因此,劉封所處的尷尬地位,使得他不得不為此付出代價,這一點,《三國志》作者陳壽看得相當透徹,所以他才會說:劉封處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衛!

結語

在中國歷代的權力斗爭與更替中,多少人為之披肝瀝膽,操心憔悴,又有多少人為之成為炮灰,慘遭屈死。

因變法而觸怒秦朝親貴的商鞅;一心抗金而動了趙構奶酪的岳飛;一心報國,而又剛愎自用的袁崇煥,不都在歷史車輪的碾壓之下,成為一縷縷刀下冤魂了嗎?

而劉封,恰恰也是縷縷冤魂的其中之一,怪只怪他身處權力漩渦,怪只怪千年禮法對人思想的禁錮與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