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知道:諸葛亮來了徐庶就走,諸葛亮入川龐統中箭,都不是巧合

2024年4月19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受《三國演義》小說和電視劇影響,筆者一開始也認為徐庶投奔曹操之前推薦了諸葛亮,兩人並未同在劉備麾下效力,後來才發現滿不是那麼回事。

同樣道理,筆者也曾認為是龐統在落鳳坡中箭身亡後,劉備才把諸葛亮、張飛趙雲一同調往西川,這才導致了荊州空虛、關羽敗走麥城。但是看了三國正史,又發現這個「認為」也不對:就像諸葛亮來了之後很長時間徐庶才走一樣,諸葛亮入川有一段時間龐統才中箭身亡。

諸葛亮「送走」了徐庶和龐統,這是巧合還是另有玄機,劉備肯定知道得十分清楚,熟讀三國史料的讀者諸君,應該對這兩次「巧合」自有高見。

熟悉三國歷史的讀者諸君當然知道,諸葛亮是建安十二年在徐庶推薦下被劉備重用,而徐庶則是在建安十三年的當陽長坂之戰中被曹操擄去母親後降曹,這件事在《三國志·卷三十五》中寫得很清楚:「先主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沒有史料證明程昱曾偽造徐母書信召喚徐庶降曹,「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當然也是純屬虛構:徐庶歸曹後,先受封右中郎將,後又晉升御史中丞

曹操知人善任不在劉備之下,曹丕也並非庸主,右中郎將秩比二千石,一般由外戚或帝王親近之臣充任,職掌訓練、管理、考核後備官員,與左中郎將並為五官中郎將曹丕半個下屬;御史中丞為言官之首(漢末御史大夫為虛銜,不常設,無實權,幹事的是御史中丞),徐庶進了曹營如果不說話或不會說話,曹操曹丕早就把他攆走了。

事實上曹操並沒有殺敵方謀士大將家眷的習慣,徐庶的母親即使留在曹營,也不會有生命危險,而且按年齡推算,徐母要比張繡的嬸子和秦朗的母親年老得多,徐庶大可不必往壞處想。

徐庶為什麼會離開劉備投奔曹操,在母親辭世後為何不離開曹操回歸劉備,這個問題一會兒再說,咱們接下來再看看諸葛亮入川與龐統戰死的時間順序。

按照演義小說的描述,龐統在落鳳坡被張任亂箭射殺後,劉備才緊急征調諸葛亮、張飛、趙雲入川。但是我們細看《三國志》就會發現,就像羅貫中顛倒了馬騰被殺和馬超起兵的因果關系和時間順序一樣,諸葛亮入川和龐統戰死的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也被有意顛倒了。

龐統並非死於落鳳坡,也沒有中埋伏:「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

是諸葛亮先入川還是龐統先陣亡,《三國志·先主傳》也寫得很清楚:「劉璋劉璝冷苞、張任、鄧賢等拒先主於涪,皆破敗,退保綿竹。璋復遣李嚴督綿竹諸軍,嚴率眾降先主。先主軍益強,分遣諸將平下屬縣,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先主進軍圍雒,時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據《華陽國志·卷五·公孫述劉二牧(劉焉、劉璋)志》記載,「趙雲自江州分定江陽、犍為,飛攻巴西,亮定德陽」之後,劉備才與龐統、黃忠魏延等人進攻劉璋兒子劉循把守的雒城,打了將近一年拿下雒城後,劉備「與飛等合圍成都」。

諸葛亮剛一入川,龐統就陣亡在雒城攻堅戰中,這不能不讓人十分困惑:龐統是劉備入川的參謀長,可以指揮黃忠魏延沖鋒陷陣,怎麼自己卻中了流矢?

這件事我們不能用宋朝以後的常規來考量:宋朝以前,官員的文武界限原本就不清晰,甚至可以說沒有,我們認為諸葛亮和龐統是劉備的一二號謀士,但實際上劉備在拿下荊州大部後給他倆的官職都是「軍師中郎將」,在姜維之前,大將軍、大司馬蔣琬費禕,您說費禕蔣琬是文官還是武將?

法正在劉備集團的工作性質看起來跟諸葛亮法正差不多,但法正不但是尚書令,還當過揚武將軍、護軍將軍,打起仗來別說龐統法正,就連劉備也得沖在第一線:「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

漢中之戰,法正替劉備擋箭,於是劉備比信任諸葛亮還信任法正。龐統在雒城攻堅戰中,肯定也是沖得太靠前,這才中箭身亡。

我們細看史料就會發現,當時跟着劉備、法正一起打雒城的,並不僅有黃忠魏延,還有降將李嚴和不知道是不是降將的卓膺——卓膺念起來就是「捉鷹」或「啄鷹」,射個鳳雛也不會有太大困難。

即使不是李嚴卓膺下手,那些降卒也可能暗放冷箭,這完全可以理解:劉備圖川,就是龐統攛掇並給劉備找到藉口的!

不管龐統所中的那一箭出自何人之手,他沖鋒太靠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這個原因,還真跟諸葛亮有點關系。

徐庶離開、龐統陣亡,都不是諸葛亮和劉備願意看到的,如果徐庶龐統仍在,那麼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就會有一個比較合得來而且極為稱職的搭檔。

諸葛亮絕無半點排擠或暗害徐庶和龐統之心,但是徐庶選擇離開,卻跟諸葛亮備受劉備器重有關。徐庶比諸葛亮先加入劉備集團,但是諸葛亮來了之後,別說徐庶失落,就連關羽張飛也都有些不滿:「(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讀者諸君請注意,是「關羽、張飛等不悅」而不僅僅是「關羽張飛不悅」,那個「等」字是否還包含了徐庶和趙雲,史書沒有寫,咱們也不好瞎猜。

不管怎麼說,徐庶在諸葛亮到來之後,就失去了首席謀士的位置,他換個地方打工,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同樣道理,龐統力主劉備入川,並且是劉備實際意義上的前線指揮部參謀長,眼看着後入川的諸葛亮、張飛、趙雲紛紛攻城掠地屢立大功,而自己面前的雒城,卻死活拿不下來。

當年各路諸侯執行的都是漢朝軍功制度,奪一城、斬千級可以封侯,按這個標准,拿下全川後,與諸葛亮「並為軍師中郎將」的龐統,論功行賞晉升軍銜,可能就會落在諸葛亮後面了。於是龐統一着急,指揮的位置有些太靠前,就被敵人抓住機會,一箭射中了。

讀者諸君細看三國正史,就會發現徐庶的選擇和龐統的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徐庶龐統雖然都是諸葛亮的好朋友,但大家都有進取之心,誰也不甘人後,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大的立功機會,一般都不會放過。

劉備作為三國時期最知人善任的英主,對手下「三大謀士」的心態應該是十分清楚的,所以他對後來加盟的法正格外禮遇,可能也是怕他想不開再跑了。

劉備廣納賢才沒有錯,諸葛亮鞠躬盡瘁更沒有錯,龐統給予立功也應該贊揚,但是徐庶進了曹營,當了「話癆官兒」而沒有一言不發,這就有點不好評價了:在您看來,如果徐庶不走或去而復返,如果龐統一直跟劉備在中軍指揮,如果法正不英年早逝,劉備有這四大謀士相助,能否進取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四個謀士濟濟一堂,劉備應該怎樣給他們分配工作?如果劉備稱帝的時候,徐庶、龐統、法正跟諸葛亮並肩站在殿下,最終能分別受封怎樣的官爵?